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094

第94章 植物探矿

有些植物或植物群落与生长地区的土壤及地下的矿物成分有关联,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植物来寻找矿藏,并把这类植物叫做指示植物。用指示植物寻找矿产资源的方法叫植物探矿,它是当代地质勘探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了指示植物,并利用它们来寻找有用矿物。在公元前3世纪~5世纪的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着一种名叫“蕙棠”的植物,它只生长在金矿附近,当然,它到底是什么植物,现在很难查清。单纯从名称上看,可能是一种兰科植物,但蔷薇科植物的山楂属、李属等都有许多种类与之相近。

从公元前5世纪时的名著《禹贡》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已颇有研究。在这部著作中,出现了有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术语。因此,可见那时的人们已掌握了有关指示植物的丰富知识,并且已经用这些知识来寻找有用的金属矿物。但是,可能出于保密的原因,这些史料对植物探矿的详细叙述不多,所以至今尚未能拿出充分的根据来揭开这一历史发现之谜。

不过,在公元后,植物与矿产关系的记载资料越来越多。约完稿于公元380年的《文子》中,记录有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资料:“山中有玉者,木旁枝下垂。”现在发现公元6世纪至少已有3本关于植物探矿的专著。其中一本叫《地镜图》的著作记载道:“草茎黄秀,下有铜器”,“草茎赤秀,下有铅”。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也写道:“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韭,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

尽管上述史料多出自文史学家之手,其真实性如何还大有可以商讨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纪元前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许多微量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医药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曾记录了一种叫马齿苋的植物,“其节间有水银,每干之十斤中得水银八两至十两者”。也就是说,这种植物含有相当数量的汞,从每10斤这种干燥的马齿苋中可以提炼出8至10两汞。

问世于公元1421年的《庚辛玉册》,系统地记载了一些植物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写道:“蔓菁中含有金气,石杨柳中含有银气,艾蒿、粟和大小麦中含有铅、锡气,三叶酸中含有铜气。”

相比之下,欧洲人认识指示植物就晚得多。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的查洛纳爵士兄弟,在约克郡吉斯巴勒找到一个铝矿。查洛纳爵士发现矿区及附近的栎树叶子比其他地区的栎树叶子更显深绿,树木显得矮小,但主杆粗壮,枝繁叶茂。查洛纳爵士想,这会不会和地下的铝矿有关呢?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推断。后来,在意大利另一个铝矿地区证实了查洛纳爵士的推断。如果这件事算是欧洲人利用指示植物探矿的首次尝试,那么它大约比中国古代记录下同类的事例晚了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