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134

第134章 北京城

中国明清时代的北京城,在规划思想、布局结构和建筑艺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在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北京城平面轮廓呈凸字形,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长5350米;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北京城的规划贯穿礼制思想,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置,宫城外圈套筑皇城,皇城外套筑内城,构成重城圈。宫城南门前方两侧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再往南为五府六部等官署;宫城北门外设内市,以及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作坊。这种布置方式承袭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运用中轴线手法,是北京城布局的一大特点。北京城中轴线南端自永定门起,北端至鼓楼、钟楼止,全长8公里,是布局结构的骨干。皇帝所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布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城和外城各有城门9座和7座,除位于中轴线的正阳门和永定门以外,两两相对,整齐严谨,端庄宏伟。

北京全城的中心是故宫,它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群,是建筑史上的创举。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在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它长960米,宽750米,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皇宫四面各有一门,宫外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召见大臣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内廷有后三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往的地方。故宫建筑庄严宏伟,结构严整,金碧辉煌,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现为故宫博物院。

天坛是北京城中的一个著名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收的地方。它是保存下来的封建王朝祭扫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现存艺术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优秀古建筑群之一。天坛有内外两重围墙,内外墙的南面两角都是方角,北面两角都是圆角,以附会天圆地方之说。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布置在南北轴线的两端,中央连以359米的砖砌高甬道,通称丹陛桥。祈年殿的设计以圆形平面象征天,以4龙并柱象征四季,以12根金柱和檐柱分别象征12月和12时辰。此殿结构雄伟,构架精巧,室内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形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都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以表现与天相接的思想。圜丘和皇穹字都有环形围墙,声波经围墙反射可造成特殊的音响效果。为了象征天,天坛主要建筑都是圆形。圆形建筑简单、明确的形体,加上统一的色调,造成庄严肃穆的效果。

北京城著名的园林建筑是圆明园,位于城西北郊,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名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组成。圆明园面积347公顷,全部由人工建造。造园匠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种手法,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山水地貌为造景的骨架。圆明园之景都以水为主题,因水而成趣。利用泉眼、泉流开凿的水体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并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以及遍布园内的岛、屿、洲、堤,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构成山重水复、层叠多变的100余处园林空间。配置在山水地貌和树木花卉之中的类型多样的大量建筑物,创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格调各异的大小景区,共有150多处。园内建筑大量是供游客宴饮的园林建筑,一部分是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宫殿、住宅、庙宇、戏院、藏书楼、陈列馆、店肆、山村、水居、船坞等。建筑物一般外观都很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园林的自然风貌十分协调,但室内的装修、陈设却极其富丽。圆明园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还容纳了西方建筑的风格,成为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人工山水画,被赞为“万国之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在圆明园抢劫后,放火烧毁,现存遗址。

现代的北京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保留原有古代建筑的基础上,又有许多著名建筑闻名于世,迎接着全世界的宾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