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6221200000048

第48章 “野蛮”其体魄,可文明其精神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迷上体育活动而耽误学习。的确,参加体育活动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专心练体育而无法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将来不能和同龄人一样高考、上大学,况且在体育上有所成就的孩子,确实比在学习上出成就的要少得多。还有父母认为,从事运动会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比如练体操的孩子长不高,练游泳的孩子胳膊会粗等。不过,这些父母可能杞人忧天了,他们大概还不清楚“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力量。

邓亚萍从5岁就开始练习乒乓球了,但是由于个子矮,她曾多次被体校、省队和国家队拒之门外。可是她没有放弃,而是把这些挫折化作了动力,坚持让作为体育教练的父亲训练自己。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这方面可以说,邓亚萍能够进入国家队是因为她坚强的意志。

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中,她获得过132个冠军头衔,18个世界冠军,4次奥运会冠军。这样的成绩在一般人来说,觉得是足够让自己安稳地过下半辈子了。可是邓亚萍觉得,这些成绩只能说明体魄上的成就,而精神上的成就自己还是很薄弱的。于是她在24岁的时候,决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作为一个24岁的人,邓亚萍竟然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能写完整。但她把体育精神用到了学习上,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早上5点起床,几乎苛刻地每天学习14个小时。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在打球时候一直保持的1.5的好视力也退到0.6.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24岁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邓亚萍,经过几年的努力,比平常人花得更少的时间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邓亚萍的经历充分说明了“野蛮”体魄可以磨练坚毅的精神,也进一步推翻了很多父母认为锻炼身体会耽误孩子学习的谬论。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生理状态、恢复体力,还有助于安眠及消除各种压力,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让孩子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孩子在运动过程中,主动地接触外界环境,长大后会更加合群,性格更开朗乐观,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以“野蛮其体魄”,自然而然就可以帮助“文明其精神”。

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就要抓住关键期。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人的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所以,这时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

第一招:爱护孩子好动的天性,提高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懂得”动手动脚了,一出生就开始手舞足蹈。然后,孩子经历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这样一个运动的发育历程。父母要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需要爱护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天性,并把这些运动习惯“发扬光大”,从而发展为体育兴趣。

满足孩子的心血来潮。孩子常常会心血来潮,突然对某项运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不要打击他的信心,而要鼓励他去尝试。孩子在亲自尝试后,如果依然兴趣浓厚,爸爸妈妈应想办法帮助孩子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对于有持续性的运动游戏,如荡秋千,孩子在很高兴玩的时候,父母最好让孩子玩个够,不要让他半途停止,否则会起反作用。

与孩子一起参与体育运动的节目。给孩子讲名人锻炼的轶闻,与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与孩子一起跑步、打球、做操等都是促进孩子产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让运动带上一点游戏的色彩。运动不仅仅是跑和跳类的大动作运动,一些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不但让孩子在跑跑跳跳中快乐地运动,也让爸爸妈妈参与游戏的角色扮演,加深亲子关系;教孩子一边唱儿歌,一边跳橡皮筋;郊游时,和孩子比赛看谁最先到达目的地。这种锻炼方式会使孩子满心喜悦,充满激情,整个身心都得到发展。

为孩子的体育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孩子为运动而运动总感到枯燥,父母可为孩子配置必要用具,如给孩子买球拍、跳绳、小足球等运动器材,使孩子更经常地锻炼身体,把体育兴趣转化为稳定的体育爱好。另外,为了方便孩子运动,应该让他穿运动鞋和运动服。

帮助孩子了解体育运动知识。体育锻炼强调通过具体活动增强体能,但仅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孩子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如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田径类运动靠力量和速度、球类运动对灵敏性和弹跳力要求较高等基础知识。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技术,如跑步运动中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变速跑、冲刺,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等,并告诉孩子基本的比赛规则,如打篮球时不能有意撞人,不能拿了球跑等等。教孩子了解比赛中的规则,让他们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第二招: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运动。

孩子的各项神经活动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发育的规律是由上而下的,表现在:孩子首先会吮奶;然后是眼功能的协调;出生3个月后,孩子学会抬头;之后先会站后会蹲,先会往前走,然后才学会向后退等等。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也需要按这一规律,选择适合孩子的项目。

孩子3岁前要注意大肌肉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训练。在大肌肉运动方面,让孩子练习爬行,鼓励他多走、多跑、双脚蹦、单脚跳、踢球、打滚等,不要怕磕碰而过于限制孩子的运动。父母可以带他光着脚在沙地上跑,让沙子强烈刺激足底神经末梢,从而反射性地刺激大脑。在精细动作方面,孩子3个月时,他就会抓玩具了,此时需要训练抓握能力;孩子半岁后,教孩子做简单的手指操;10个月时,可以训练孩子捡拾物体;1岁左右,可以让孩子做旋瓶盖、解钮扣等动作,让他拿起小积木,将两块叠在一起;1岁半时,让孩子拿勺吃饭并训练他自己端碗;2岁之后,要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收拾玩具、用筷子吃饭等。

4~6岁的孩子,父母可以多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活动,引导孩子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同时观察孩子在运动项目上的兴趣点,以便引导孩子更好地强健体魄、开发智力。例如,3~5岁是训练孩子协调性、平衡能力的功能敏感年龄;4~6岁主要培养柔韧性的敏感年龄;5~7岁是反应能力的功能敏感年龄;速度的功能敏感年龄在6~8岁。另外,孩子只宜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持续数秒钟的快速反应、灵敏性运动,不宜做快速奔跑的极限强度运动,如100米全力跑、50米全力游泳等都不宜。

第三招:督促孩子坚持锻炼,指导孩子科学锻炼。

孩子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如果没有父母督促和鼓励,往往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所以,父母可帮孩子制订锻炼计划,从孩子和家庭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使孩子乐于接受,自觉执行。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锻炼,则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

运动会引起身体机能的深刻变化,过少的运动量对身体机能无刺激作用,超负荷运动又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不但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也要同时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既获得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也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另外,让孩子懂得音乐、棋类也能提高锻炼效果,如优美乐曲的伴奏,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棋类活动是一项比智力、比体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风的全面竞技体育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