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6221200000013

第13章 凡事要三思,更重要是立行

学校从来不乏理想教育,所以大部分孩子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要么希望自己以后做个发明家,要么梦想做个音乐家……可是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孩子并不多见呢?大概老师们忽视了想法与行动的关系,有想法固然是好事,但是想法要切合实际,更要付之行动才有实现的可能。

20世纪70年代,有个叫法兰克的美国青年,由于家境贫困,他选择去繁华的芝加哥谋求出路。在芝加哥转了几圈后,法兰克没能找到容身之所,于是便买了把鞋刷给别人擦皮鞋。半年之后,他用微薄的积蓄租了间小店,边卖雪糕边擦鞋。没想到,法兰克的雪糕生意越做越好,后来他干脆不擦皮鞋了,改为专卖雪糕。

如今,法兰克已成为全球的雪糕大王,他的“天使冰王”雪糕已拥有全美70%以上的市场,在全球有60多个国家超过4000家的专卖店。

巧合的是,当时有一位叫斯特福的年轻人,他几乎是与法兰克同时到达芝加哥创业。斯特福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农场主,家里富裕,供他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就在法兰克给别人擦皮鞋的时候,斯特福住在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里,耗资数十万进行市场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斯特福得出结论:卖雪糕很有市场。斯特福高兴地把结果告诉了父亲,并希望得到父亲的赞助,可是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于是他放弃了这一想法。又经过一年精确的调查,斯特福依然发现还是卖雪糕的生意好做,经过一番苦劝,终于说服父亲准备打造雪糕店。

然而,斯特福的行动迟了法兰克两年,这时法兰克的雪糕店已经遍布全美,而斯特福只得无功而返。

法兰克为了生计,一有想法便马上付之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而尽管斯特福经过调查,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了雪糕生意的发展前景,但是他却在犹豫中错过了良机。斯特福的“三思”固然值得赞赏,但是他却缺少“立行”。有理想需要再三考虑可行性,但是考虑后停留在想法上,而不去行动,那么想法便永远无法变成现实,所以凡事要“三思”,更重要的是要“立行”。

优秀的孩子常和下列词汇相关联:勤奋、刻苦、努力、好学、博闻、踏实……这些诸多的词语其实是行动的代名词,所以,行动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没有行动,也就没有结果,更不可能成功。

第一招:想法要深思熟虑,避免白废功夫。

深思熟虑,三思而立行,那么思考和考虑些什么呢?思考的是想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考虑的是要实现理想的具体措施或办法。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管是考虑问题的思路还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要来自于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另外,调查研究搞好了,可以把很多棘手的疑难问题解决得很好,甚至能够解决得很彻底。例如,孩子如果想当一名画家,那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画家的成长故事,让他们知道要当一名画家的条件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知识,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等等。

寻找合适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不只是冲动的想法,而是需要考虑方案的后续行动及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需要我们沉着冷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如孩子要成为画家,在他们的决心定了之后,就要开始谋划参加一些培训班,参加培训班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那么需要怎样来处理这些关系呢?这些都是需要再三考虑的。

第二招:不要将考虑转化成犹豫,要与孩子一起马上行动。

虽说“三思而立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是“三思而不行”。其实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考虑,但是不要把太多的时候花费在思考上,因为考虑的东西太多就会容易产生恐惧,不敢正视面临的难题,就会采取逃避或拖延的方式。

不要等到条件都完美了才开始行动。有些事情如果错过了时机就永远都开始不了,正如孩子的发展关键期一样,如果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时期,孩子的说话能力便会产生问题。再如学钢琴,如果错过了最佳练习期,以后便有可能达不到所想要的成就。

用行动来克服恐惧。万事开头难,一旦行动起来,孩子就会建立起自信,事情也会变得简单。例如,孩子害怕考试,那就马上带他去参加一次考试,他的恐惧便会一扫而光,万一他仍然拖拖拉拉,就说明他不想考,更不用说考出好成绩了;如果孩子害怕与人交往,那么就马上就让他和身边的陌生人打招呼、聊天,这样他才会发现原来事情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先顾眼前。在深思熟虑之后,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可以做的事情上。引导孩子不要烦恼上星期理应做什么却没有做,也不要烦恼明天可能会做什么。明天或下周的事经常是永远都不会发生的。如果孩子过多思考过去或将来,那么他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