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6170900000009

第9章 孙子兵法(8)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此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当部队走到江油北面的马阁山时,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对将士们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现在只能前进,决不能后退!”于是,邓艾身先士卒,身裹毡毯,绳索系体,缒下山去,士兵见了便都攀藤附葛而下。接着,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司马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他们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

高明的军事家为了迅速取胜,经常使用以迂为直的韬略。从表面上看,邓艾是走了不少弯路,也多吃了不少苦头,但却避开了姜维的主力部队,轻取江油、绵竹等地,逼降后主刘禅,为消灭蜀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1]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2],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3],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注释】

[1]委军:委,丢弃。委军,指不带行李辎重的轻装部队。

[2]三将军: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一般设有上、中、下三军。三将军是指分别统率上军、中军、下军的三个将领。

[3]蹶上将军:蹶,挫败。上将军,上军一般是先头部队,上将军是上军的主将。

【译文】

争取先机,是有利的,但也存在危险。如果全军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这样的军队行动迟缓,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如果丢下辎重轻装前进,这样装备辎重就会丢弃;不分白天黑夜急行军,长途跋涉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则有可能被俘获。士兵强壮的先到,疲惫老弱的必然会落后,这样就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能够如期到达;如果急行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会受挫,士兵则只有一半能如期到达;如果急行三十里去争利,则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能够如期到达。因此,部队如果没有辎重就无法生存,没有粮草供应就无法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生存。

【解读】

本节论述军争的危险。古代因为长途奔袭而遭到失败的,史不绝书,如前面所引的庞涓马陵之败。曹操败于赤壁,也与此有关。曹操追击刘备,刘备逃至夏口,诸葛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诸葛亮劝说孙权:“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孙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刘备,并力拒曹操。曹操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刘备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诸葛亮在向孙权陈说曹操不能胜的原因时,引用了《孙子兵法》上的话,即“蹶上将军”,可见诸葛亮对《孙子兵法》是非常熟悉的。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1];不知山林、险阻、沮泽[2]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3]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1]豫交:豫,参与。豫交,参与外交。

[2]沮泽:沼泽。

[3]悬权:权,称量、衡量。悬权,指对敌我情况进行比较衡量。

【译文】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能和它们进行外交结盟活动;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就不能熟悉和掌握有利地形。因此,用兵就是凭借诡诈的方法取胜,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作战情况或者分兵或者集中兵力随时变化。部队行动迅速时,如急骤的狂风;行进缓慢时,如舒展的树林;攻城略地时,如迅猛的烈火;静止防守时,如稳重的大山;隐蔽军情时,如蔽日的乌云;大军出动时,如迅疾的雷霆。劫掠敌人的乡邑,要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配掠夺来的利益,都应该权衡利弊得失,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事先懂得以迂为直这个策略的,就能获胜,这就是争夺先机的原则。

【解读】

本节论述用兵的前提条件和用兵须达到的效果。所谓“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其实说的是争取同盟、孤立敌人的问题。秦末刘项相争之时,刘邦善于运用外交,所以能够取得各方军事力量的援助,使得他和韩信、彭越、英布等结成反对项羽的统一战线。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逼自刎。自刎前,项羽对部下说:“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他说的这话是有问题的。纵观项羽一生,战必胜,攻必取,最后的失败虽然说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在于他迷信武力,不懂得外交,以至于众叛亲离,孤立无援。他只懂得伐兵攻城这样的下策,不懂得伐谋、伐交这样的谋略。所以如果一个人孤立无援,即使雄豪盖世,也会陷于四面楚歌当中,注定要失败。

兵不厌诈,所以孙武说:“兵以诈立。”这里的“诈”,指的是掩蔽我军真相,给敌人以误导,与平时所说的说谎骗人是不同的。假如用兵时一味地标榜仁义,其结果必定是覆军杀将,破家亡国。宋襄公就是这样的例子。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三天后就死了。就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军政》[1]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2]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注释】

[1]《军政》:古代的一种兵书,现在已经失传。

[2]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一人之耳目,统一人的耳目,即统一军队的行动。

【译文】

《军政》上说:“战场上听不清说话,所以使用金鼓;相互间看不见动作,所以使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的行动的。士兵的行动一致,勇敢的将士就不能单独前进,胆怯的人也无法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使用火光和战鼓;白天打仗,则多使用旌旗指挥。这些是为适应人们的白天和夜间视听能力的不同所作的变动。

【解读】

本节论金鼓、旌旗的作用。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开不金鼓、旌旗。因为阵地广大,人员众多,士兵听不到指挥员讲话的声音,也看不到指示。利用传令兵,既浪费时间,又会贻误战机。所以采用金鼓、旌旗指挥战斗。金鼓是管进退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旌旗管节度,大将有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指挥全军。各军有方面旗,东方碧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土色,指挥各方。中央旗挥动,是要全军集合。旗帜俯下,全军跪地;旗帜举起,全军起立;旗帜卷起,全军衔枚。帅旗是中军所在的标志,是全军的指挥中心。所以,古代战争以夺取敌人帅旗为将士首要任务。帅旗一倒,全军就失去指挥,陷于混乱。两军战斗时,如果没有特别规定,士兵唯本军金鼓、旌旗是从。假如指挥员没有击鼓、鸣金,或者挥动旗帜,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进退,或任意行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才能出战斗力。吴起治军,也是如此。有一次,吴起和秦国人作战,有一个士兵特别勇猛,战斗还没有开始,战斗信号也没有发出,就主动出击,杀死两个敌人,拎着他们的脑袋回来了。结果不仅没得到封赏,反而被吴起下令斩首。有人劝谏说:“这实在是勇猛杰出之人,不应该杀死他。”吴起说:“这个人的确勇猛杰出,我也的确爱才,但是,他不遵守命令。”最终还是把他杀掉了。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1],暮气归[2]。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3]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4]正正[5]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注释】

[1]惰:衰弱、懈怠。

[2]归:消沉得如同想要回家。

[3]佚:同“逸”。

[4]邀:拦住,阻留。

[5]正正:旗帜整齐貌。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丧失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军,可以动摇其决心,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晨朝气蓬勃,陈兵至中午就会逐渐懈怠,待至日暮就会感到疲倦、人心思归。善于用兵的人,就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疲乏松懈时再去攻打它。这是正确运用士气的方法。我军治理严整,对付混乱的敌军,我方镇定平稳,对付军心浮动的敌人。这是正确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接近战场的我方军队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以安逸休整的我方军队对付仓促疲劳的敌人,以我饱食之师对付饥饿之敌。这是正确运用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严整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敌人。这是正确运用机动变化的方法。

【解读】

本节论述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方法。下面就这四者各举一例。

关于治气,莫过于曹刿论战。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却等到敌人击了三通战鼓后再进攻,最终取得胜利。他说:“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关于一鼓作气的论述,其实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关于治心,西汉七国之乱时,吴国进攻梁国。汉景帝派使者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执行诏令,坚守营垒不肯出兵,而派遣轻骑兵断绝吴军后面的粮道,然后将大军推进到下邑。这时吴楚联军已感到进退两难,乃回军向下邑,要与汉军主力决战,多次向汉军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夜间,汉军营中突然惊动,互相攻击,扰乱到周亚夫帐旁。周亚夫安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就安定了。吴军拉到汉军营垒的东南角,摆出在东南进攻的态势,周亚夫却安排在营垒的西北角加强戒备。一会儿,吴军的精锐部队果然调到西北方发起进攻,但不能攻入。吴楚联军因为饥饿,不得已引军撤退。周亚夫乘机发动精锐部队追击,大破吴军。周亚夫在军营发生哗乱时“以静待哗”,果然把军心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