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哲学超人——尼采
16012400000013

第13章 十年漂泊(2)

《善恶的彼岸》(1885—1886)。这本书的核心是对“现代之批判”,包括对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甚至现代政治的批判。同时也指出了与现代人相反的形态——一种高贵而积极的人的形态。尼采说这本书就是要改变人们的善恶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有道德的事情,可在尼采看来是懦弱的表现,是庸俗的、让人憎恶的道德。反之,人与人之间的征服、战争、剥削、压迫,在一般人看来是恶的事情,尼采却认为是人的正常表现。尼采公开宣布:“我是一个非道德论者。”在这本书中,尼采发现了两种主要的道德类型:自主道德和奴隶道德。在高等的文明里,这两种道德混合起来,即使在同样一个人面前,也可以发现这两种道德因素同时存在。尼采认为,在自主道德中,好与坏、高贵与藐视是相等的;在奴隶道德中,它的标准是——对于懦弱者和无能者是有用的或有益的就是道德的,像怜悯、谦逊和顺从被标榜为美德,而健壮和独立的人被认为是危险的,因而被认为是恶的。所以从奴隶道德的标准来看,自主道德中的好人就会被认为是恶的。这本书发表后,受到学术界一些名流的赞赏,有的在报上发表文章说:“尼采是一个发现了一条途径的人,但是当人胥到尼采独自在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孤独的道路上挺进的情形时,是不会不感到担心和害怕的。”而尼采在给玛尔维达的信中自豪地说:“我们可以设想,到2000年时人们就会获准读我这本书的。”

《道德谱系》(1887)。构成本书的共有3篇论文,第一篇是讨论基督教的心理状态:基督教源于憎恨的心理,而不是像一般人所相信的产生于圣灵。第二篇是讨论良心的心理学,它是一种残忍的本能,当它不能向外发泄时便转向自己。这里尼采第一次阐明残忍性是最古老文化的基础。第三篇是对出世的理想、教士的理想之动力来源问题给出答案,说明了教士最初的心理状态。尼采认为,这本书是让他以前的著作能为人所理解而作的最后努力。

《瓦格纳事件》(1888)。在这本书中,尼采把瓦格纳写成了现代主义与颓废病的代表。对于这本书,尼采在自传中说:“如果一个人对这部论文作公平的评论,就当从音乐的命运中去感受巨大创伤的痛苦,我所感受的音乐的命运的痛苦是什么呢?那就是音乐已失去了它的改造世界及肯定的性格而沦为颓废的音乐,不再是狄奥尼索斯的笛声了。如果一个人认识到音乐产生的原因,也就是他自己存在的原因,就是他自己苦痛感受的流露,他就会觉得我这部论文是非常平和的。谁能怀疑我这老炮兵向瓦格纳发射我的重炮呢?”

《偶像的黄昏》(1888)。尼采在自传中对这本书的书名解释说:“这本不到150页的书,是在短短的几天内写成的,这本书标题所说的‘偶像’,就是向来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偶像的黄昏’就是指旧时的真理已接近尾声。”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讥讽的口吻说,权力使人愚昧,德国是一个曾被称为思想家的民族,他们依然在思想吗?今日的德国人已经厌倦了一切对真正事物严肃的习惯,我担心这真是德国哲学的终结。“外国人们这样问我:‘还有其他德国哲学吗?还有任何德国诗人吗?还有什么优秀的德国著作呀?’我感到羞赧,但是我在沮丧中仍鼓起勇气回答说:‘是的,还有俾斯麦!”尼采在书中抨击当时的统治阶级“攫取权势和大量的金钱”,如同爬行的猴子一般,“他们互相推挤,而陷入泥泞的深渊”。尼采在这里还攻击了偶像崇拜和大独裁者。

《反基督徒》(1888)。在这部著作中,尼采对基督教文化展开了全面的攻击。他不仅攻击基督教虚伪的信仰、颓废的人生观和遁世的世界观,而且着重攻击基督教的道德观。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以及对基督教价值观的批判与否定,动摇了西方人的思想信仰的基础。尼采在这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比拟的。这部书清楚地剖析了过去几百年的思想家。尼采说:“我保证,同这部著作相比,其他关于基督教思想的批评,都必定显得十分幼稚。”

《尼采反对瓦格纳》(1888)。这本文集选收了尼采以前所写的有关瓦格纳的文章。尼采认为,通过这本文集,他已经彻底解决了有关瓦格纳的问题。

《看,这个人》(1888)。即尼采的自传。尼采在1888年12月7日的书信上说,这本书“是彻底反德国的,它完全和法国文化站在一道。为了维护我反对德国的野蛮暴行,我要送几本给俾斯麦和德皇,以表示宣战”。在这本书中,尼采指出,自普法战争后,德国的政治空气与文化空气有令人窒息之感。尼采反对反犹太的种族主义,攻击德国的国粹主义,谴责所谓德国国魂是一个吃人的幽灵,痛恶德国精神的浮夸、庸俗,他对俾斯麦的强权政治深为不满,认为这个民族会给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

《强力意志》。本书是在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主持下,根据尼采生前未完成的提纲和遗稿收集成篇的,于1901年出版。全书共收入1067个警句,明确规定了强力意志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的主导意义。本书的重要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第三卷《一种新的估价原则》,其中分别对科学认识的强力意志、自然界中的强力意志、作为社会和个人的强力意志、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这4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伊丽莎白塞进了自己的意图,虽经后人多次考证修改,其中的许多观点现在仍有争议。

这10年中,尽管尼采在漂泊中度过,而且每年要有200天被病魔缠身,但魁,他平均不到一年就完成一部作品,有的还是大部头著作,这样的工作量,即使对一个有稳定、舒适环境的健康人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1888年11月,尼采在给勃兰兑斯的信中满怀豪情和信心地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基督教的对手们过去从未想到过的。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不过是《一切价值重估》的前奏曲。这本书正在等着我:我向你发誓,在两年之内,我们一定要让整个世界陷入痉挛。”这就是尼采为自己规定的目标和使命。他十分自信地说,总有一天,人们会承认他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艺术家”。

尼采在10年漂泊生活中,还完成了一部最能体现他的人格和思想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此,他曾自我吹嘘说:“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了一个特殊的地位。我以这著作给人类以空前伟大的赠礼。这本书,声音响彻千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山顶雄风最真实的书——整个现象以及人类都远在它的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书,从最丰富的真理中产生;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尽管这种疯狂的自我叫卖不免令人讨厌,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确是这位著名思想家创作力巅峰的表现,是他成熟思想的代表作。

三、查拉图斯特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象征性的哲学诗集,在这部著作中尼采借一个理想中的人物——查拉图斯特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宣传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查拉图斯特拉既是尼采的化身,也是尼采的代言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创作力的巅峰表现。这部著作中,没有俗气的祝词,没有空洞的论说,也没有呆板的教条,它给我们的是一种明亮而生动的感觉。其中的深刻思想是通过华美的警句和精彩的譬喻流露出来的;其中的活力是通过妙趣横生的文体和高超的辩才表现出来的。他那热情的诗句所汇成的音乐洪流一举摧垮了以往哲学家们晦涩乏味的思辨,荡起了人世间最幽深的和谐。可惜的是,尼采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自听到人们对他的称誉,相反,我们却有幸听到了他生前对自己的赞语:

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了一个特殊地位。

我以这一著作给人类以空前伟大的赠礼。这本书,声音响彻千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整个现象以及人类都远在它的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书,从最丰富的真理中产生;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这部著作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诗人们诚是不足挂齿,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从如此充沛的力量中产生出来,对于“狄奥尼索斯”的概念在这里成为一种最高的行动,和他比起来,所有其他人类的行为都成为可怜而受限制的。即连歌德或莎士比亚,也不能在这种热情与提升的强烈空气中作一瞬间的呼吸;和查拉图斯特拉相比较,但丁只不过是一个信仰者,而不是一个最先创造真理的人;伏陀诗人都是祭祀师,就是替查拉图斯特拉解草鞋也不配——这些全是无关紧要的。

把所有伟大灵魂的精华联合起来,也创造不出一段查拉图斯特拉的谈话来。他的上升和下降的阶梯是无限的长……在他前面,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高度或深度;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真理。在查拉图斯特拉面前,没有智慧,没有心灵的省察,也没有语言的艺术,文句热情洋溢,辩才化为音乐……看!查拉图斯特拉怎样下山去!他如何向大家说话!看!他对他的敌对者——教士们是如何亲切!在这儿,每一瞬间,人都是被超越的,超人的观念成为最大的真实——任何曾经被人认为伟大的东西,都远在他的下面,不可测量的距离。

尼采的这种自我表白是不是太狂了?凡是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人都会回答:尼采狂得可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由前言和正文的4个部分组成。

前言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寓言,其基本情节是:

30岁的查拉图斯特拉离开家乡到山林里隐居了。在那里,他潜心修炼,自得其乐地度过了10年。这时他感到自己的智慧过于充溢,他不愿独自享有而渴望给予。一天早晨,查拉图斯特拉心血来潮,对着太阳如是说:

伟大的星球啊!如果失去了你所照耀的人们,你还幸福欢乐吗?

10年来你的光照我的窟穴:如果不是为了我和我的鹰蛇的话,你一定会倦于你的光亮与旅程。

(尼采以太阳自喻,他的鹰象征着高傲,蛇象征着智慧。言外之意是,他的理想、智慧只有贯注于世,他才有欢乐)查拉图斯特拉走出山林,在山脚下遇到一位圣者,遂宣布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然而,老圣人并不喜欢什么超人,却宁愿要“最后的人”。查拉图斯特拉来到集市,那里的人们没有理会他,而是热衷于围观马戏团的走钢丝的表演(尼采把市场的人群比作嘈杂的人生,把走钢丝喻为人生的过程)。突然,走钢丝者失神摔了下去,人群迅速避开了,只有查拉图斯特拉站在那里,垂危的走钢丝者那忧郁的目光望着他,吃力地说:“我岂不像个动物一般——受尽鞭笞与薄酬而被教于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赞同说:“以危险为职业,这并没有什么可蔑视的。现在你因职业而失身,因此,我将亲手来埋葬你。”于是查拉图斯特拉背着死者离开了集市夜宿于林中,他独自坐在尸体旁反省一天的遭遇:

的确查拉图斯特拉今天战绩斐然!他捉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具尸体。

人的存在是怪诞的、阴郁的,而且没有意义:一个小丑成为人类不幸的命运。

我想教人们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但我与他们仍然距离很远,我的意识不能传达于他们的意识。对于人类,我仍是居于疯子与死尸之间的东西。

夜是幽暗的,查拉图斯特拉的路途也阴暗了。来吧!你这冷僵的伴侣!我要用双手来埋葬你。

翌日晨,查拉图斯特拉猛然醒悟:“一线光启示了我,我需要伴侣——是活的,不是死人和僵尸。僵尸可由我随意搬运,我需要的同伴,他随同我,因为他们跟随自己。”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开始寻找他的“共同创造者”了。

前言到此结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分的基本情节是:

查拉图斯特拉对同伴们初次正式讲道,通过讲道,他赢得了一些追随者,自己也很高兴。但是,他又感到这些弟子们盲目崇拜有余,自由精神不足,不完全符合他自己的本意。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决定离开这些追随者,也让他们离开他。他说:

真的,我要忠告你们:离开我,而提防着查拉图斯特拉吧!最好的是:你们因他而害羞!也许他骗了你们呢。

求知者不应当只知道爱仇敌,还应知道恨朋友。如果一个人永是徒弟,他对于老师,必只有很微小的感谢。为什么你们不愿意撕破我的桂冠呢?你们敬重我;如果你们的敬重一天倒塌下来,便会怎样呢?别让一个石像压坏了你们吧!

你们还不曾找寻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一切的信徒都是如此;所以一切信徒都不值什么。

现在我命令你们:忘了我而寻找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都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分的基本情节是:

不久,查拉图斯特拉梦见他的仇敌逐渐强盛起来,他的朋友也因为他的学说而羞愧。于是,他接受梦的启示,决定再下山,到他的朋友和敌人那里,给他们一些教训,击退敌人,保护朋友,捍卫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查拉图斯特拉描绘出一种新人的形象,并要求人们努力成为新人。但是,他又为自己本身不是新人、为自己的学说与生活的分离而深感痛苦。于是被迫留下朋友再次回到他的孤独里去。这一天,查拉图斯特拉在梦里跌入一场无声的对话:“啊,查拉图斯特拉你的果实已经成熟了,但是对于你的果实而言,你自己还不成熟!所以你必得再回到孤独里去:使你变得软熟。”查拉图斯特拉为这个梦痛苦不已,因为他作为一个发现超人并预言超人的人,自己并不是超人,不是一个“预知者,意志者,创造者,未来之身和达到未来之桥”,而是一个残废者。

真的,朋友们,我在人群里走着,像在人类之断片与肢体里一样!我发现了人体割裂,四肢抛散,如在战场上屠场上似的,这对于我的眼睛,实在是可怖的事。

我的眼睛由现在逃回过去里;而我发现的并无不同:断气、肢体与可怕的机缘——而没有人!

这时,查拉图斯特拉听到一个卜者念念有词:

我看到一个无边的悲哀降到人间。最好的人物已经疲惫于自己的工作。

一个学说流行着,一个信仰陪伴着:“一切是空,一切相同,一切完了!”

卜者预言产生了席卷人间一切活动的厌倦情绪,查拉图斯特拉也未能幸免,因为他也经常受到虚无主义的袭击,成为自己学说的背叛者,因而他对自己大为不满并深感不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分的基本情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