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1597500000046

第46章 中国,请拒绝阴谋论(1)

一 “阴谋论”的前世今生

当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不同的经济利益彼此摩擦的时候,阴谋论的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民族之中,都必然会产生,因此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远在大清朝,这种思维方式就已到处充斥,它的种种表现形式,我们现在看起来可能觉得可笑,甚至可恨,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举例来说,即使高铁动车,今天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儿了,相机也早已都是数码的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升级,但在100多年前,大清皇朝下的臣民是怎样看待火车铁路、照相机、幻灯片的呢?简言之,一概当做西方针对中国人的阴谋来看待,一概是西方人对大清帝国的阴险图谋,包藏祸心。

就拿火车和铁路来说吧。西方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大约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的。1876年7月3日,怡和洋行修建了从吴淞到上海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但随后不久,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朝皇室疑窦丛生,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最为可笑的是,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当时的守旧派官僚群起反对。他们上了数十道奏折,认为修建津通铁路将使京师“洞开门户”,一旦有变,外人将“风驰电走,朝夕可至”。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保守,唯祖宗之规是从,顽固地抵制西方世界的新生事物,于是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修铁路要开山塞水,会使山川神灵不安,招来水旱灾害;要毁田庐坟墓,变乱风俗,祖宗不安,人神共愤;火车日行千里,日用货物尽为火车所载,那些以车马人力搞运输的人岂不失业?且铁路一通,中国山川险隘尽失,洋兵长驱直入,岂不亡国?

到一般老百姓那里,也是一片反对。理由是,火车跑得那么快,风驰电掣,人畜不安全,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可见,西方人将铁路引进中国,在大清皇朝的臣民看来,就是一个亡我大清毁我江山的险恶阴谋。当时徐桐、载漪的“西方阴谋论”是打击洋务派张之洞、奕和维新派康梁的撒手锏。

再说照相机吧。就像很多舶来品一样,许多国人对相机既感好奇,又觉恐惧,鄙之为“西洋淫巧之物”,而且认为相机会摄走人的灵魂,照多了就会减寿乃至死亡。好端端的人像,怎么会跑到一个黑箱子里去了呢?摄魂取魄,夺人精华,除了阴谋诡计之外,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因而国人对此纷纷侧目,视为西方人的又一阴谋诡计,其可恶伎俩与魔鬼不相上下,实乃用“淫巧之物”来毒害中华民族的阴谋工具。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曾描写过他小时候听一位念佛的老太太说,洋鬼子挖了中国人的心肝,熬成油,点了灯,向地下各处照去。人心总是贪财的,所以照着宝贝的地方,火芯儿就弯曲下去了。于是洋人就发财了。洋人为什么都有钱呢?就是这样搞来的。

清朝时期还传入一种洋玩意:西洋景。然而,就是“西洋景”这名词,却从此成了一个西方人阴谋工具的代名词。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阴谋诡计被揭穿了,人们就会说:“你的西洋景被拆穿了。”戳穿谎言或骗局,就是在戳穿“西洋景”。可见,远在大清朝时,“西方阴谋论”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层面。

在电影《京都球侠》里有一个情节:面对洋人提出要与中国搞一次足球赛,清朝一个大臣说:这是洋人的阴谋啊!洋人就是要让中国人都来玩足球,中国人都玩足球了,那中国的地就没有人种了。

“阴谋论”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因此也与中国历史同步。有“阴谋”,也就必有“阴谋论”,两者形影不离,难分难舍。对此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更远。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中就有“阴谋逆德,好用凶器”之说。

从《太公阴谋》到《孙子兵法》,从赵高的指鹿为马到雍正的文字大狱,从《资治通鉴》到《二十四史》,从“隆中策”到“清君侧”,从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的名句,到清代翰林徐骏“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冤狱,从治国之宏才大略,到市井的雕虫小技,一部又一部中国史学经典名著,无不是用阴谋与阴谋论编织成的铁制的牢笼,春秋大义的阳刚之气,早被阉割得荡然无存。几千年来,阴谋论的思维方式,早已从朝廷和后院到书塾和巷间,无处不在,无处不是,即使文人的五言七律,也大都藏头藏尾,美之为微言大义,更不用说那些密旨遗诏。

一句又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含沙射影、杯弓蛇影、韬光养晦、东山再起、忍辱负重、捕风捉影、偷梁换柱、掩耳盗铃、包藏祸心、蛊惑人心等,每字每句都有典故为证。而“男不读三国,女不看红楼”则成了传统的训诫。

然而,这些还只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外来的异族,也即今天所说的“西方”,阴谋论的思维也早有它的深厚渊源,一句很为古老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至今还是最为经典的格言,其要义就是认为外界对于中国,不是“用夷变夏”,就是“西化分化”……

远在《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中就有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就是这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深刻地影响了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是当代中国“西方阴谋论”的最初雏形。但究其本质,实在是民族本位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以此对照,我们在各种盛行的所谓“西方阴谋论”的畅销巨著或网络博文里到处都能找到它的阴影。

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盛行阴谋论、绝大多数人认同阴谋论、热衷于阴谋论,那表明,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民族的心态是不够健全、不够正常的,而且是民族精神虚弱的表现。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一民族的全体认知能力的普遍低下,并对日趋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加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趋势抱有本能的抵触和敌视。

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的事件,人们总能在其背后寻找到产生这一事件的阴谋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作出一种非同寻常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为惊人的特别解释,并且还会以充分的理由来驳斥和排除被广为认同的符合常理与逻辑的解释,这种特别的解释和思考常会染上神秘的色彩,使其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增添了奇异的翅膀。

阴谋论不仅是传统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国际性的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阴谋论也在日益全球化。

其实,国内的种种阴谋论者,哪怕是名盛一时的“国师”,同西方包括日本在内的流行的阴谋论经典相比,实在是后起之秀。就拿邻近的日本来说,当国人对共济会还处于基本陌生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有许多学者将“共济会阴谋论”引进了日本的思想界,或多或少引起了一番不大不小的震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那时日美贸易和汇率摩擦非常激烈,于是强烈地刺激了日本人的爱国精神,“被虐意识”或 “被虐妄想”一时四起。

阴谋论总是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它与这些利益相符和结合,就等于为阴谋论安装了一个加速器。尤其当它一旦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吻合的时候,它还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道义和精神上的神圣性,使其滋生和繁衍的土壤成为坚定的磐石。一个民族若要在世界上崛起,全体民众的健全心态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但愿 “阴谋论”的普遍思维方式不要成为民族崛起的巨大障碍。

国内那些阴谋论代表人物,总想扮演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的角色。他们以此为骄傲,以此为资本。然而一旦被戳穿,人们就会看到,他们实际上是在扮演一个可笑的滑稽角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他们的普遍特征。例如,宋鸿兵曾对媒体说,当他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时候,非常吃惊。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都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写在教科书里的。当他偶然发现这一惊天的秘密时,心情一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激动和兴奋。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心情。这么大的发现,放在谁那里都会一样的喜悦和激动。这种可笑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 “专家权重”与批判的缺席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专家与学者的权威是必须的和必要的,这就是所谓的“专家权重”(expert weight)。人们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真相的认识,往往依赖于 “专家权重”。因为我们不可能学到一切,更不可能研究一切。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依靠专家向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甚至于他们的结论。尽管每个问题都有它的两个方面,但是权威往往倾斜在专家一边,因此,在辨别是非的争议中,专家的意见与大众的意见虽然不能获得平衡和同等的重视,但“专家权重”却能严重地影响着大众的判断,引导着社会思潮的流向。

然而问题也就经常出在这里。

1.在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上,国内的专家在大众中并不受到真正的重视。它的原因是复杂的。这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往往不能独立地取决于专业的知识,总会受到各种非科学和非专业因素的干扰,因此专家的权威在大众眼里缺乏公信力。

2.一旦专家的权威丧失,社会主流对于问题的判断和指导就会失去平衡,不可避免地向社会大众的舆论意见倾斜。与此同时,伪科学伪学者也就不失时机地乘虚而入,别有用心地误导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将他们引进阴谋论的陷阱中去。

3.事实证明,所有那些阴谋论与阴谋论制造者,基本上都是伪科学和伪学者。这种情形在诸如“非典”、猪流感、疫苗接种、转基因食品、大气转暖、金融财政、货币汇率、“9·11”恐怖袭击中世贸大楼迅速倒塌的真实原因等特别需要专业知识的事件中尤其突出。它们都是极其专业的科学专题,根本不是非专业的大众思维所能主观臆测的。但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阴谋论,可以说都是非专业的伪学者们所制造和引导的。

4.然而,在几乎所有越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科学检测的问题上,阴谋论越是容易在大众的思维方式中盛行。当代国内的阴谋论的思维之所以能那么普遍流行,毫无疑问,这与“专家权重”之权威的丧失、专家批判的缺席有直接的联系。

5.一个重大的理论或论点是否科学,必须要对它立论的前提作出仔细的审查,必须坚决地摒弃任何偏见或来历不明、不足为信的依据,以便获得对历史事件的明确、简洁却又符合科学的理解。在国外的学术界里,有一种“同行互查”或“同业评审”(peer review)的追求真理的最好方法。但是在实际上,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为什么有这么多阴谋论的书籍和文章在网络上大规模地盛行呢?就是因为缺乏“同行互查”或“同业评审”的科学机制,使得阴谋论的作品和观点得不到专家们的质疑和审核。

6.这种情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阴谋论者们本身就根本无视专业的评论,拒绝严肃的科学实证,回避或逃避专业的学术性的检验,蔑视科学的真理性;二是学术界和专业的学者们的有意无意的缺席。即使个别具有使命感的学者或专家对阴谋论予以批判,但基本上都处于孤立的、分散的、自发的状态。相比之下,在阴谋论的作者和读者们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队伍面前,无疑显得势单力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