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眼泪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莫高窟》
小时候,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场合看见有关石窟壁画的画册或者图片,但因为那些绘画模式与表现内容都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未曾过多的留意。可是当我们真的走近敦煌,靠近莫高窟的时候,还是禁不住深深地被她震撼了,她的崇高仿佛早已被历史唤醒。
石窟是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其中有佛像或者佛教故事的壁画,源自印度佛教。由于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往往选择在崇山峻岭当中较为幽静的地方开凿石窟,以便修行。起初的中国石窟为仿印度石窟开凿的,多开凿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魏晋、隋唐时期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修筑了大量石窟,唐代之后慢慢减少。
石窟艺术可以称为一种宗教文化。它不但吸收了印度宗教建筑的艺术精华,并且融汇了中国绘画与雕塑的传统技法以及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传入中原及其汉化过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场景,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社会史、艺术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些零星的分布。新疆为中国接受佛教比较早的地区,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在那儿。
中国汉传佛教石窟的内容极为丰富,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全世界瞩目。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为佛教东传的特定产物,它继承发展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西亚、中亚的艺术风格,完美体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以独特的身份将联结东西两端佛教石窟艺术体系的重大使命顺利完成。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开启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友好往来。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之上。汉代起敦煌就是辖六县之郡,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多年来,祁连山雪水滋润着这颗明珠,让其千年不衰,在沙漠侵袭、包围中生机盎然。两千年后的如今,这一“繁盛大地”以其具有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辉煌、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作为敦煌石窟的象征,余秋雨先生说,“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莫高窟背倚苍凉的鸣沙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高大的白杨树掩映下朝世人绽放着神秘的微笑。怆然而古老的岁月,令固封的淳朴散发出久违的花香。倘若将莫高窟历经的风雨比成一首万世经传的长诗,那么它的首句是令人潸然泪下的。重述那段历史,对如今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延续。
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以及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其中,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我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此地全年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一眼望去,在长达一千六百多米的岩壁上,层层排列着上百个洞窟,犹如千门万户鳞次栉比,又仿佛无数蜂房错落镶嵌。一条泉河蜿蜒穿过,呜唱着汩汩的欢歌。简直让人无法置信,在茫茫戈壁当中,竟然会神奇地出现这样一片美丽可爱的绿洲。
莫高窟最早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那年,一位名叫乐樽的和尚风尘仆仆地云游到此,夕阳从鸣泓山斜照到对面布满云母的三危山上,映射出万道金光。乐樽和尚产生了幻觉,仿佛看到千尊神佛若隐若现,他以为佛祖显灵,下决心在这片圣地上驻锡礼佛。所以,他在面对着三危山的鸣沙山最东端“架空镌岩,大造佛像”,开凿了第一个佛窟。此后,那些逃避战乱、受雇于此的民间艺人,苦心孤诣,手中驱山走海,笔底咳云吐雨,描述了不计其数的彗动离奇的佛经故事,塑造了数千尊神态逼真的佛像,或为积善成德,或求丰衣足食,或为福禄长久,或求旅途平安,精细、浩大的工程延续了十个朝代,历经一千多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才基本结束,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莫高窟成了集各时期建筑、壁画、石刻、彩塑为一体的艺术殿堂。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超群,被公认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成为世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面对漫长的修建历史,在《莫高窟》中,余秋雨先生感慨地说,“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看到洞内的壁画,余秋雨先生写道“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莫高窟在千年的岁月交替中,是理想的佛门静地,静静的,只有轻轻的诵经声伴着缭绕的袅袅青烟。夜阑人静,佛者青灯黄卷物我两忘,真是肉身与心灵的理想天堂,是超凡脱俗的极乐世界。这样一种理想的沉寂一直持续了上千年。这是如何的好,这是如何的妙。依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我们在进行科学或哲学思维时,思考仍停留在意识形式之内,而古印度哲学似乎是超越意识形式的,追求一种超验的体会。恰恰是这种古哲学氛围滋养了佛祖,让他在深思49天后的某个美丽夜晚彻底觉悟,倡导人们以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面对世界,通过无限的慈悲、宽容、怜悯以及善意令这个世界趋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