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生意人看的人脉经营书
15909000000041

第41章 坦然施恩,让别人感到舒服地接受施恩

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才能让他人更容易接受,更愉悦地接受。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当年,王骆的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老人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老人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爱面子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所以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在商场上,人与人今天合作,明天分手,都是正常的,但走到一起与分手前后,恰到好处地处理彼此的关系却是关键。最怕朋友搞成冤家,亲人成为路人。

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并且是推销员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帮助一个人,要体现自己的心意是好的,但同时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你的帮助是多余的。所以帮助别人与付出也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你对他人的帮助与向朋友付出,对方乐于接受才是最好的帮助和有效的付出。

有两个女中学生看见一个孤独的盲人邻居很可怜,想为他做点好事。有一天,她们发现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绳子下,还没来得及晾晒。她们想做“无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晒。可是当她们刚晾好衣服的时候,看见盲人走过来了,一个女生脱口而出:“瞎子来了。”说罢两个人就要离开,可是盲人已经听到了女生的说话声。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不在盆里,第一判断是几个女孩把它藏了起来,他顿感自己受到了她们欺负和羞辱,就破口大骂起来。这件事被其他邻居知道了,也以为两个女生欺负了盲人。两个女生的父母听到这件事,就批评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女生感到很委屈,她们并没有欺负盲人,而是真心帮助他。

这两个女生做好事帮助人,结果反而搞得双方都不痛快。如果她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直接对盲人说:“我来帮您晾衣服吧。”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帮人惹祸”的事。

帮助别人未必轰轰烈烈,喧哗铺张,更不要以施舍的姿态高人一等,不必强求受助者感恩戴德,融于心中化为行动,一份不经意的善良都能让人感动。

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雷,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眼,甚至呼吸都会吸入冰冷的雪花。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号都停止上班,学校也这样。惟有公立小学,即使雪积得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着小孩。于是,每逢大雪天小学不停课,就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几乎所有打电话的人,反应都一样——先是怒气冲冲,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贫的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停一天课,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停课。或许有家长说:“何不让富家孩子在家,穷孩子来校呢?”

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才能让他人更容易接受,更愉悦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