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流苏与娜拉
1587500000020

第20章 气味相“投”

那年,因为战事,张爱玲辍学,自港返沪。她想进文学圈,着急发文章,于是找到正在办《紫罗兰》杂志的周瘦鹃,投了稿。

结果,一切顺利,稿子很快就发了。张爱玲带着两炉“沉香屑”,华丽地登上了上海文坛。

这原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可谁知道,从投稿到发表,短短的日子中间,也有许多人情世故可以看。

周瘦鹃曾记载了张爱玲投稿的全过程:

张爱玲来找周瘦鹃,不是贸然前往,而是托了一个拐弯亲戚黄岳渊。黄和周都是搞园艺的,有些交情。这样就能确保周会看稿子。

见面之后,张爱玲跟周瘦鹃说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她把自己要投稿的小说奉上,又说自己的母亲和姑姑都是周的读者。

一个星期后,张爱玲又来了。周瘦鹃说愿意刊载。张约定在出版那天,请周瘦鹃夫妇到家里吃饭。周瘦鹃答应了。

出版那天,周夫人有事,周便带着样本,去了张爱玲和姑姑合住的公寓,吃了西点,喝了牛酪红茶,谈了谈文艺和园艺。张爱玲又把自己写的《中国的生活和服装》送给他。会见结束,“两炉香”连载完,大家一拍两散,皆大欢喜。

多少年后,张爱玲写《小团圆》。她是写小说,但还是不忘写场景,写对话,写出个“汤孤鹜”,来“提纯”自己与周瘦鹃的交往。

投稿是亲自去投的,张爱玲写了,但托人介绍却没提。但一周后询问用稿情况,张爱玲则说是周瘦鹃“来信”,而不是她亲自跑去问。

周瘦鹃是说张爱玲热情邀请他去做客的。但到了张爱玲的小说里,则成了“九莉写了张便条去,汤孤鹜随即打电话来约定时间吃茶点”。

对于过往,张爱玲恐怕是有所隐瞒的。《小团圆》里的九莉,是孤傲的,凛然难犯。

张爱玲笔下的汤孤鹜,形象也不怎么样,“瘦长,穿长袍,清瘦的脸,不过头秃了,戴着个薄黑壳子假发”。她还不失时机地说了周瘦鹃的一个段子,说他和夫人恩爱,是“除却离家总并头”。大家听了笑死了。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吐露真实心情:“他当然意会到请客是要他捧场,他又并不激赏她的文字。因此大家都没多少话说。”她并不喜欢周瘦鹃。

周瘦鹃的“热载”与张爱玲的“冷记”,像两道光束,照在同一片历史上,形成了一片光晕,也仿佛一道热菜,一道冷盘,拼出了历史的趣味来。

张爱玲大抵认为周瘦鹃是没有像他说的那么“激赏”她的文章。周瘦鹃翻译过不少西方小说,可在张爱玲眼里,他是个旧派的人。他们不是一个路子。而且,在《紫罗兰》的卷首和后记里,周也并没有推荐张的文章--她的“沉香屑”在杂志里的位置并不好。

无论二人怎么看待这段相交,有多少分歧,可以确定的是,在“沉香屑”过后,张爱玲的文章,再也没在《紫罗兰》里出现过。

也许,看文与交友,都需要气味相投。

好多东西,并没有谁对谁错。气场不合,一见即知,打完收功,心领神会,各自走开就好,不需要说明挑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