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无设计不奢侈
1587200000014

第14章 后 记:我的珠宝设计 (1)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先后换了四个专业,本科是北大的岩矿地化,硕士是工艺岩石学,博士却是矿床学,毕业留校教的是珠宝设计。前三个专业都没有离开地质这个圈,而珠宝设计却跨到了艺术类。一个偶然事件决定了我人生的选择。

我为什么选择珠宝设计(1993—1996)

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1993年《中国宝石》的一位编辑也是我的师弟向我约一篇关于首饰款式发展趋势的论文,我答应了,但从哪下手呢?正巧,北大舍友从美国留学回来探亲,带来一本美国珠宝店的首饰款式图集,受其启发,我将产品进行了分类,并根据款式的题材和材料的特点,对中国珠宝未来市场流行趋向作了分析。这个专业需三方面基本特质——想象力、审美观和绘画能力。另一个故事也对我启发很大,美国著名珠宝设计大师出身于天文专业,毕业后找不着工作,当演员跑龙套,未果,最后在沙滩上捡到块彩色的石头,设计制作了一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化首饰,一举成名。还有一位朋友是著名作曲家,他非常支持我从事珠宝设计事业,他说:“这将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靠自己独立完成的专业

20世纪90年代初,珠宝市场在中国大陆起步,做假与防假成为整个珠宝市场中的重要问题。应运而生的珠宝鉴定专业非常火爆,各种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鉴定证书满天飞,就连鉴定室里栓标签的师生也能挣些钱。一些老师劝我跟他们一起搞鉴定,我考虑很久,拒绝了。珠宝鉴定看似是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专业,但实际上还存在人为因素,还有出证机构的诚信度、权威性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而此专业又不需太多人才,全国各省百十个鉴定所已足够,事实也如此。相反,设计很主观,只要有人喜欢,就足够了,这种能靠自己独立完成的专业,非常符合我的个性。

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许多优秀的专业人员是评比出来的,评比就要有客观标准。田径比赛的魅力就在于此,统一起跑枪声,同等距离,先达目标者胜,少有异议。珠宝鉴定即便有争议,也由检测权威机构终审定论,而设计,虽比赛无数,至今也很难给出统一的标准,评委的主观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获奖的几率。但只有两个方面绝不可获奖:一是抄袭;二是画的图让人看不懂。究竟哪个是最好,每位评委、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审美视角,所以,如果设计师本人喜欢,就一定会有不止一个欣赏者,因为在中国十多亿人的泱泱大国,即使万分之一的人喜欢也会有十多万人。

培养设计人才 (1996—2000)

设计比赛风起云涌

设计比赛是推动设计发展,发现、培养设计师的最佳方式。细数那些曾动我心的比赛,无论是担任组织者还是评委,都让我感受到设计的力量和设计者的热情。国内比赛如中宝协举办的比赛、CCTV时尚中国服装设计大赛;国际比赛如1998年首届戴比尔斯中国钻饰大奖赛,2003—2005年EFD方形钻石比赛,世界黄金协会历届比赛等。我发现中国的设计力量常有潜力,不仅国内赛事涌现出大量好的作品,中国人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

教材的编写

1993年经朋友介绍,我参加了香港红磡区首饰培训函授班,必须通过中国银行交付400元港币,那是我的全部积蓄。当我收到通知书和教材的时候,那本只有80页,印刷粗糙、图面全黑白售价高达280元港币的手绘教材,让我有点心灰,每次作业要邮寄到香港,老师批复后再寄回已是20多天过去了。我决心编写一本更好的专业教材,通过学习、实践,以及我在北大、武汉地大、北京地大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清理出来一套教学内容,编写了第一本首饰设计教材。回想起这本教材其中图形幼稚、排版简单、纸张粗糙,但理论上已比我看到的许多首饰绘画专业书有了进步,它也为后面高校统编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理工科的艺术大专班

中国地质大学的北京珠宝学院是在1995年正式成立的。最初是因为地质系统的大裁员,地质系的学生就业有困难,而刚起步的珠宝行业又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于是学校便设立了珠宝鉴定专业。但是一个学院如果只有一个专业显然是很不合理的,最起码也要有两个以上,而且最好有一个跨度比较大的专业。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各个高校讲授珠宝首饰设计的相关课程,于是在1996年,我受学校委托,主持筹建了珠宝首饰设计专业。

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成立之时,教委并未给予相应的专业号,这个艺术类专业被迫归类于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科下,招收大专班。第一届1500多考生仅招收25人,考试气氛非常热烈,带画具的学生、送孩子的家长,数千人聚集地大,形成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监考老师、出题老师和判卷老师都从外校请来。考试方式延续了工艺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类考试的基本形式。开学后,老师们和这些新同学一起边学习美术边编写教材。如今,这届学生中只要是坚持从事这个专业的,大多已成为名牌公司的设计总监或设计主管。

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内地对珠宝首饰的越来越重视,首饰从半宝石、珍珠、晶石,一直发展到了以黄金、钻石这些贵重材质为主,还引进了香港和日本的很多工艺。但是,这些工艺发展起来却是畸形的,因为全中国的首饰加起来还不到200款。像Tiffany的六爪皇冠镶结婚钻戒的款式,经过大肆宣传,长期独占市场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地质院校中的艺术类本科

当初我们成立珠宝学院时,最初想申报艺术类,但是没被批准,因为教委专业名录里没有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只好把珠宝这个艺术类专业归属于矿物岩石专业下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嫁接——隶属于理工科的艺术类。当时整个学院只有三四个老师,需要教20多门课程,大家都是身兼数个专业。我也选了几门,主攻方向是我正在学习、从事的首饰设计,授课的教材也是我自己编撰的。

2000年,我们终于迎来了专升本的新阶段,经过当时教委、学校层层审批、考核,在学院和艺术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终于在这个以地质为主项的专业类高校中建设起了一个艺术类本科,给沉闷的地大带来了一抹亮丽的风景。每年度的大学生珠宝节吸引了许多艺术类学校的学生,首饰设计比赛和珠宝模特秀也给每一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招生,就有上千考生争25个大专名额,这让我们意识到了珠宝设计人才的奇缺。我们学校从2000年开始招本科生,2002年成立硕士点,并且归属到设计艺术这个专业。到了2003年之后,发展的势头就更加猛烈了,每年都有上千名的毕业生进入到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加工领域。再往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实到了这个行业中,不论是大专的,还是从其他院校美术专业转过来的,这为中国珠宝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

第一个珠宝设计硕士点

为提升设计水平,选拔优秀设计人才,增强学院的艺术水准,在2003年,学校设立珠宝设计专业硕士点。除学校保送一批大学本科的特优生外,还从社会各个专业招收对首饰设计艺术感兴趣、有能力的人才进入硕士点。极大地丰富了珠宝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我曾先后招收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林业大学工业设计系、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北京服装学院装饰艺术系等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使珠宝设计扩充到文字表达、珠宝展示、市场营销等更为广泛的领域。让我们认识到设计贯穿于首饰的全过程,绝不仅仅是画图那么简单。

据我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近5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珠宝设计这个专业,我们的专业设计队伍也已经壮大到近三万人。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比较落后。首先,就是我们的设计专业必须要完成很多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四年的学制,穿插了很多与专业无关的必修课,等讲到珠宝首饰设计的时候已经到三年级的后半学期。只有60到80课时的专业课就算是学了设计了,这样专业课的笔力太低了。其次,是我们扩招的学生太多。珠宝设计本来就是一对一的教学体系,因为老师要修改每位学生的设计图稿,需要研究学生为什么这么表达……如果变成一对几十的教学模式,那就只能讲课,其他什么也干不了。

商业化设计之路(2000—2007)

一张图多少钱

除教学外,这些年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商用首饰设计研究上。我认为,脱离市场的支持,首饰设计很难长期发展,更不要说引领市场。1995年,一个朋友通过进出口公司的关系给了我第一个设计订单。这份订单很特殊,一个美国的服装公司为了给偏亚洲风格的换季服装搭配耳饰,选择了中国的银蓝工艺,希望能找中国的设计师设计。当时我用的电脑软件是最简单的Windows3.0画板,处理完的图只能够通过显示器照相来完成。没想到,竟然有四款被选中,这大大鼓舞了我对设计的热情,对于设计费,我一点都没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