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只有两种可能——大师眼中的人生
1585100000049

第49章 先用三个筛子

我们在对任何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前,都应该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而往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真相。所以说,真相的得出是要经过反反复复考证研究的,并不是道听途说就能得到。

李叔同修习佛法是十分讲究依据事实的,他总是要求学佛的人要多多看佛书,只有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更深的理解和造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知灼见。

但凡实事求是的大学者,对道听途说都是不屑一顾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象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接着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然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苏格拉底给出了说话前的三个筛子,不做始作俑者,当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为是非的传播者。

流言比剑可怕,可以伤人于无形,道听途说的人,等于是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说话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的基本原则。

说话如同研究真理,在没有探求到事物的真实本质之前,一定不能先下定论,以免令自己陷入尴尬的错误境地。要知道,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会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真理并不是流于表面的,因此,不经调查,勿下结论;不经思考,更不要做出判断。过分的言辞,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聆听毁誉,必须要有明辨是非的心。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

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且叫一个人去试他!”于是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禅师真的是开悟了。

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他自己的钟表,世上没有哪两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有时,人们过于迷信他人的看法,习惯于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反而失去了自己。即便是同样的事、同样的人,也经常会因此而出现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听到的和表面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

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不管我们面临什么问题,也无论我们对事物存在着怎样的认识和判断,切不可凭着道听途说而妄下结论。一定要使我们的结论建立在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及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学会分析和辨识,主动去了解真相,才能获得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