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诫人们,为人要诚信。而南怀瑾先生则主张既要教育孩子诚信,也要让孩子懂得诚信中的权变。南怀瑾先生的这种说法,是个折中实用之法。既承孔孟之衣钵,又开现实之新局。当然所谓的权变,只是适度变通。因为不管怎么说,诚实守信都是一种很有必要的美德。
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去实现它。高山流水有知音,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就有这样一段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佳话。
钟子期垂危,年迈的父母守着病榻,钟子期因无法尽孝而自感愧对父母,他再三请求父母将其葬于离家数十里的马鞍山江边,只为了信守与好友俞伯牙的承诺。去年中秋,二人偶遇,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江边相见。
一转眼,到了次年。俞伯牙算好了日子,向晋主告假。晋主怀疑俞伯牙要另投别国,迟迟没有答应。俞伯牙不愿爽约失信、辜负知音,于是收拾好行装启程了。一路行来,陆路转水路,正好在八月十五日夜里来到马鞍山——去年遇见钟子期的地方。
俞伯牙心情激动地站立船头四处张望,可是却没有望见钟子期的身影。他坐在船头抚琴等待,从月在中天直弹到东方露红也未见人来。俞伯牙了解挚友不会无缘无故爽约,便起身往钟子期家中走去。
走出大约十余里,俞伯牙迎面遇到一龙钟老者,攀谈中得知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老泪横流,哽咽着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的新坟就是他,他说在那里接你!”俞伯牙跟随钟父来到新坟之前,放声痛哭,将瑶琴取出,盘膝坐于坟前挥泪抚琴。一曲弹完,俞伯牙双手举琴向坟前的祭台用力摔去,以琴谢知音。二人以诚相待、重诺守信的故事千古流传。
中国历来是讲诚信的国度。诚信的风气,一直感染着一辈又一辈的人们。这种习性成为中华民族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我们今天深感诚信的缺失,面对谎言与欺骗,我们感到无比痛心。让我们再看另外一则故事。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上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于是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
“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的。”
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
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从此,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无论是伯牙子期还是范式和张劭,他们的故事都体现了人格的魅力。
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关系都离不开契约,而契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诚信。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有很深的隔膜。大家都不相信对方,等价交易就无从进行,这就会对生产交流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海量无效信息。因此,诚信实际上是人们立足社会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些关于诚信的典范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所谓人无信而不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少一分虚伪,多一份真诚;少一点轻浮,多一点信用。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综观人类,大凡品德好的人一定是讲求诚信的人,而诚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生计,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因此就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家里给孩子们授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可以在家里的学堂上学。
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却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因为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了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幼年丧父,就不忍心打他。外公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大家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却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皇甫绩因信守诺言而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从而美名在外,可与“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相媲美。一个人不管做人、处世,还是为政,诚信都是关键所在。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人性与品格的基石,长此以往,别人只会对他敬而远之。
阅读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