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就是一个很能沉得住气的人。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在杭州主事的螺蛳太太本来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能干的人,但她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得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他来到钱庄的时候,正遇店里开饭,他居然还有一份“闲情逸致”去看伙计们的饭桌。见伙计们的饭桌上只有几个平常的菜,他居然还有心思嘱咐钱庄“大伙”谢云清,说是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要谢云清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照外国人的办法,以气温的变化做标准,冬天寒暑表多少度吃火锅,夏天寒暑表多少度吃西瓜。虽然这种关心店员生活的情形以前也有,但在面临破产倒闭的关头还能如此沉得住气,连那些伙计们都感到十分惊异。
胡雪岩能够如此沉得住气,就在于他能够将得失心丢开的大气。他知道事业不是他一人创下的,出现现在的局面,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过失,今日之果得自昨日之因,这个时候陷于得失之中不能自拔,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更加坏事。他告诉自己,不必怨任何人,甚至连自己都不必怨,只想现在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他由自己沉得住气而来的冷静,使他在危机来到的时候选择的措置手段大体都还是有效的,比如他那使伙计们惊异的“看饭桌”,对于稳定军心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是客观情势已经不允许也不能够起死回生,再好的手段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罢了。
在商言商,生意人当然不能不计得失。但许多时候,特别是危机出现的时候,生意人又确实比任何人都需要将得失抛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沉得住气。如果为眼前得失所拘,甚至斤斤于得失不能自拔,就很可能被眼前得失所惑而陷于一种迷乱之中,对于眼前该做必做的事情都看不清了。
做大生意的气魄
做大生意必须要有气魄,一步一步把生意局面做大。当然,这需要坚定的性格来支撑。生意人的气魄,除了要果敢行事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目标远大。可以说,胡雪岩非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光辉绚烂的前景。前面提到,胡雪岩说,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话确实不错。比如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上手,就看到用代理湖州公库的银子易货到杭州,脱手变现再解藩库的前途,就可谓看得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现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先用它做本周转一道,何乐而不为?事实上,胡雪岩还有看得更远的——在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销洋庄。所谓销洋庄,也就是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晚清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以江南丝、茶为大宗,而随着17、18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又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光年间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销洋庄的念头,也是起于与阿珠娘的那一夕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阿珠娘告诉胡雪岩:“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不过,销洋庄需要的本钱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跟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再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脱手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做成,自己的货反而售不出去。销洋庄确实要担上几分风险。”
不过,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在他想来,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帖也得服帖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可以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业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可谓有远见、有气魄,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确实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的。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了18万两银子的利润。而事实上,他通过这笔生意,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也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实在不是那18万两的“赚头”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胡雪岩的生丝生意,经过数年运作,后来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是以外贸为主。胡雪岩的确是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看出戏亲
一个心细的生意人,其性格是办事要谨慎,要出手不凡。胡雪岩 的经商之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磨炼出来的。他之所以心 细过人,气吞山河,是因为他有一股争天下的激情,善于在各种情况 下看出戏来。
胡雪岩的钱庄办起来之后不久,王有龄也得以顺利地外放州县。
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州,胡雪岩送他到湖州上任。三吴之地,水网 四通八达,由杭州到湖州,自然船行水路比陆路车马方便,因此,这 一行,胡雪岩又雇请了阿珠家的客船。胡雪岩在阿珠家的客船上与阿 珠娘一夕交谈,也促成了他涉足生丝生意的决心。
江浙一带,本就是著名的生丝产地,清政府在苏、杭专门设置 “织造衙门”,杭州下城一带,更是机坊林立。苏杭一带的女子,十一 二岁便学会养蚕缫丝,养蚕人家一年的吃喝用度,乃至婚丧嫁娶的大 事开销,都大体得自每年三四月间一个“蚕忙”季节的辛苦。缫丝织 绸自然也有很大讲究。丝分三种,上等茧子缫成细丝,中等的茧子缫 成肥丝,剩下的则仅成等外的粗丝。织绸则一定要以肥丝为纬,细丝 为经,粗丝是不能上织机的。王有龄外放州县的湖州就是江浙一代有 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细丝号称“天下第一”,湖州南浔七里所产 “七里(缉里)丝”,据称可与黄金等价,连洋人也十分看好。
说起来,胡雪岩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动了做生丝生意的念头。他本 来就是杭州人,自然不会不知道湖州生丝的好处,也不会不知道生丝 生意有钱好赚,只是此前他既没有资本和条件来涉足这一行生意,同时,也确实是不太懂这门生意。这次送王有龄赴任至湖州,而湖州正是阿珠的家乡,阿珠娘虽已随阿珠爹经营一条客船十几年,但自小耳濡目染,也颇懂得一些关于养蚕、缫丝甚至茧、丝生意的事情。
旅行途中与阿珠娘船上一夕交谈,胡雪岩实在大开眼界。他仔细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养蚕缫丝的常识,比如土法缫丝是怎么回事;比如丝分三种等等,也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比如带了现银到产地去买丝的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叫“丝主人”;比如丝行之中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这一行中还有专和洋鬼子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
除此之外,他还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诀窍,不过就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了解丝的行情。虽然丝价每年有起落,但收新丝总是便宜而有赚头的。而且,丝价的行情,其实多半是做出来的,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取决于大户的操纵。比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以至于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蚕农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而且就是这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拉倒。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胡雪岩相信自己无疑是个行家。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胡雪岩立马就和阿珠娘商量,自己出资请阿珠父亲出面做“丝主人”,在湖州开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并要求他们此次一回湖州就着手一切事宜。他这样安排,一是因为王有龄已经被派湖州知州,自己要避嫌,二来也是他准备将来就以代理的湖州公库的资金买丝,然后在杭州脱手解藩库,这样等于是无本生意。
胡雪岩有句话:“顶要紧的是心细。”这话道理很深。胡雪岩所说的眼光,从常理上看,不外乎一是要看得“准”,能在别人看不到“戏”的地方看出“戏”来,比如胡雪岩由战事影响银价起落看到钱庄的前景,就可谓看得准;二是要看得“开”,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自己熟悉的那一行当。比如胡雪岩做钱庄,却在生丝一行看到了自己可以一为的天地,就得之于他的眼界开阔。从经营范围的选择和拓展的角度说,这后一点似乎还特别重要。不过,这里还能给我们启发的,也有胡雪岩过人的气魄和胆识。一个没有在商场上开疆拓土的气魄的商人,绝不可能在本业之外看到自己还有可以一为的天地,因为他的气魄本身就会限制了他的见识,他也就既不会有眼光的“准”,更不可能有眼光的“开”。比如同是开钱庄,信和的张胖子和胡雪岩同乘过阿珠家的客船,也同样熟悉湖州,但他就是想不到要去做丝生意。生意人与生意人的不同,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了。
巧妙摆脱危机显睿智
做生意时时存在危机,因为做生意,成功的把握总是相对的,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现危机,但从来没有一个不出现危机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来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胡雪岩认为,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因此,胡雪岩摆脱危机的策略,与人不同,这取决于他敢拼敢闯的性格。
杭州被太平军团团包围,此时已经做到浙江巡抚的王有龄,率杭州军民据城坚守,已达一个多月。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自己守在城中,决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全城军民的眼睛都注视在他的身上,容不得他逃;二是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为朝廷议罪严办,落个菜市口斩首示众——王有龄其实也是逃无可逃。除上面两点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城中,与外界不通消息,因而也不知情况严重,在王有龄心中,事实上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朝廷不会坐视杭州危局不理,一定会派援军解杭州之围。援军一到,自然可以得救。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实际上已经没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是以主力大军进攻浙江,以巩固江浙根据地,同时解南京被围的压力,因而是志在必得。而杭州被围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但实际上在太平军的全力堵截之下进兵艰难,绝不是指日可待。同时,即使他们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从杭州历尽艰辛到上海办粮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心里已经明白杭州破城只是迟早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已成定局。但他不顾古应春、七姑奶奶夫妇的劝阻,仍然要将在上海采办的10000石大米,冒死运去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自然是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关卡重重,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就负有盛名,几乎无人不知,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知道他。而认识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因而几乎没有办法隐匿自己的身份。如果被太平军认出,而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则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送进城去。
但胡雪岩认为,一来是信用所在,二来要尽到心力,无论如何,此行断无取消之理,因而必有一“闯”。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胡雪岩的这番话,当然不是指商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不利的情况甚至危机时应该怎样做。但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经验,所谓“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所谓“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用于商事运作中危机到来之时,也是十分合适的。
这里实际上说到了一个人在面临危机遇到难关时必备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确实需要有能够“壮起胆子”而处变不惊的强健的心理素质。能够“壮起胆子”,才能镇静,从容应对,才有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闯”过危机的路来。假若不能处变不惊,由惊慌必至失措,导致措置不当而在危机之中陷入更深,以至于不能自拔无可救药。许多生意人在关键时刻棋输一着,多数时候其实就输在心理素质上。
当危机出现时,索性闯它一闯,也许会有一线生机。勇往直前永远是强者的武器。
△胡氏取大性格之现代释用(一)
兴衰不惊,必有大成
胡雪岩经商处变不惊,而且越是风险大,他越是敢于挑战。这就是说,兴衰不惊是做大商人的资本。但是有些商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常常失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商人更需要有兴衰不惊的心态,这样才有可能做大自己的生意。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