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15836500000024

第24章 胡氏取大性格(1)

一步一步踩着大目标

所谓取大性格是指:咬着牙忍受挫折,不惜一切代价,一步步朝着自己的大目标迈进。经商总会遇到沟沟坎坎。不小心就会摔一个大跟头,甚至有些人摔得体无完肤。尽管生意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但是少失败几次是每一个商人的梦想。这就需要商人必须有爬坡性格——在顺境中不下滑,在逆境中敢迎上,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较量的位置上。这种爬坡性格是那些成就一生财富的大商人突出的特点。

胡雪岩是一个惯于爬坡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境。敢于应战一切难题。他能像一个不停旋转的机器,不断地榨出智慧,去超越自己,把自己逐步推上一个个成功的台阶。胡雪岩的这种爬坡性格,是成就他成为“红顶商人”的保证。在胡雪岩看来,在经商之路上,会时常碰到这种决一死战的时候,不进则退,退到无路可走。因此,你如果把爬坡视为一种自我挑战.就会度过难关。

(一)取强性格:你不自信,没有人能让你自信

靠实力证明自己的才能

没有自信的性格,要想打开成功的局面,将难于上青天。成功的大商人在掌控商道的过程中,都是有自信的人,都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都是靠实力证明自己的才能。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在主要场合显得自信,才能让人佩服。这是胡雪岩要做一流大商贾的性格特点。的确,人有大自信才会有大志向,才可能有大成功。与此相联系的,除立志自信之外,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任何事要么不做,看准了,决定做而且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这也是一个渴望有大成功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胡雪岩就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他的性格中有这样一个特点:靠实力证明自己的才能。

太平军攻占杭州后,城里什么都改变了,唯有更夫没变。无论杭州被太平军攻占之前,还是被太平军占领期间,抑或是最后被朝廷收复,更夫老周都是每夜按时打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更夫让胡雪岩在战乱刚过重返故里的第一夜,就听到了“笃,笃,镗!笃,笃,镗”的梆锣之声。久历战乱,刚刚平复,一切还都是兵荒马乱的样子,这“笃,笃,镗!笃,笃,镗”的太平时世的声音,带给人的无疑是一种安定、恬适、振奋,使胡雪岩也为之肃然动容。当他了解了更夫的情况之后,不禁连声赞叹:“难得!真难得!”当即决定把老周收到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用他的话说,是要“借重”更夫,请他来帮自己的忙。在胡雪岩看来,如更夫这样,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本正经做自己的事情的人,就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了不起”的人。他认为:“世界上很多事,本来人人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做。能够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胡雪岩这里所说的只要肯一本正经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与他经常对自己的雇员说的“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个样子”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强调不仅要能立志、有自信,还要能真正去踏踏实实地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里实际上概括了一个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当然,做生意的确是要有才干的,但是比较而言,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锲而不舍地去做,实际上更加重要。道理很简单,事在人为,在于自己能一步一步努力去做。成天在那里做黄金梦、做老板梦,成天只是躺在床上谋划如何去赚大钱,却不愿意去品尝创业的艰难和辛酸,或者浅尝辄止,遇难即退,尽做些半途而废的事情,要想赚钱也只能是白日做梦。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证之古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人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韧性,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爱国商人李嘉诚就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穿行于大街小巷推销商品的推销员,金利来的老板曾宪梓创业之初也曾不辞辛劳地出入于大小商店,为推销自己生产的领带向人赔尽笑脸,也尝尽了别人的冷眼。

该干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干下去,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看准了的事情,只要不论何种情况都能坚持干下去,就有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胡雪岩本非池中之物,虽出身寒微,但他却有一颗早晚要自立门户的事业心。因此,他才敢于孤注一掷,以贫贱之躯、火热之心,于乱世逆境之中,在王有龄身上下注。

胡雪岩拿饭碗换银票资助王有龄,这件事开始做时,就不是茫无目的的,他相信王有龄将来定会发达,这是一笔投资,需要勇气,更要有长远目光。一般人求利在现在,而胡雪岩求利在将来,正所谓“长线放远鹞”,王有龄一旦走红,胡雪岩自会沾光,那时,他的钱就不会白花。

纵观古往今来的巨商大贾,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身寒微,在少年时出门做过学徒,后来凭着一颗自立门户的事业心,最终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正所谓“不受磨难不成佛”,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长史与发家史,堪为后人自立创业的一面镜子。

大自信.换亲大作为

一个商人的成功性格是什么呢?这就要从立志说起。胡雪岩认为,一个商人为什么立志?因为你要去争面子,求成功,这是人的本性。一个生意人应该有志成为大商贾,才能成大事。

胡雪岩有句名言:“立志在我,成事在人。”这与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本质的差别,一个成功的商人必然有“立志在我,成事在人”的大自信。胡雪岩正是具备了这种非凡的自信。

胡雪岩创办阜康钱庄,从外部环境来说,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而且太平天国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东南一带。而当时国内的金融业主要还是山西票号的天下,在东南地区后起的宁绍帮、镇江帮经营的钱庄业,无论业务经营范围,还是在商界的影响,都远逊于山西票号。

从自身条件看,胡雪岩此时除了在钱庄学徒的经验外,实际上是一无所有。但他踏入商界之初第一件为自己考虑的事情就是创办自己的钱庄——即使此时还是两手空空,也要热热闹闹先把招牌打出去。此时的胡雪岩所凭借的也就是他的那份大自信。他相信就凭自己钱庄学徒的经验,凭自己对于世事人情的了解,凭自己精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手腕,当然也凭借已人官场可做靠山的王有龄的帮助,他足以支撑起一个第一流的、可以与山西票号分庭抗礼的钱庄。就凭着这股子自信,他的阜康钱庄说办就办起来了。

再比如在他的生意面临全面倒闭的最危急的时刻,他也决不肯做坑害客户隐匿私产“拆烂污”的事情。他相信自己虽败不倒。胡雪岩曾经豪迈地说过:“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仅不输,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过来。”这更是一种能成大事者的大自信!

一个有大成就者必须具有这样的大自信。当然,我们并不能以为只要有了自信就一定能够成功,有大自信就必定有大成功。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确实还需要许多方面的条件,比如主体是否真正具备能成就大功的能力,比如是否具备某种必不可少的成就一番事业的客观情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利、天时或时势、机遇。但是,不可否认,有没有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自信,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胡雪岩看来,古往今来,凡是想成大事、能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所谓“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这些名言展示的都是有大成就者的豪迈胸怀。

胡雪岩相信这样一句话:自信方能自强。能自信,才能有知难而进的斗士勇气,才能有临渊不惊、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说到底,一个人的自信心,实际上是他能为某个高远的人生目标发愤忘食、奋力拼搏的内在支撑。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胡雪岩当初没有我们已经看到的那份自信,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也能开钱庄,那他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巨大的成功呢?怎么能成为名震天下的“红顶商人”呢?

打开一片天地.

就是有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人生的位置,不是虚设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占有。胡雪岩掌控商道,一心想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凭实力打开一片天地,就是有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但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些人之所以处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胡雪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立门户。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是自立门户自做老板的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不甘受制于人的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体现着一种不肯甘居人后的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敢于冒险开拓的超人魄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自主意识,也正是一个可能取得大成就的商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红顶商人胡雪岩幼年即入钱庄,从倒便壶提马桶干起,仗着脑袋灵光,没几年就爬到“档手”位置,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办事员。少年得志、风流倜傥,日子过起来也好不逍遥自在。

然而,青年胡雪岩对于钱财看得开、看得准,逻辑异于常人,胸襟开阔,手笔恢弘,胆识过人,后来始能发光发热,成就清代第一富商。要是胡某也和其他钱庄档手一般小家子气,恐怕他下半辈子也不过是继续在钱庄里,每日在孑L方兄间打转,一辈子没啥起色。

要求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正是胡雪岩立足商界,不断地打开市场,最终成为一流大商贾的内在动力。

其实,起初胡雪岩只是信和钱庄的一个学徒。胡雪岩父死家贫,自小就到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便壶开始做起。由于他勤快聪明,熬到满师,便成了信和的一名伙计,专理跑街收账。当时不过20来岁的胡雪岩实在是有些胆大妄为,竟然自作主张,挪用钱庄银子资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龄进京捐官,不仅自己在信和的饭碗丢掉了,且因此一举,还使自己在同行中“坏”了名声,再没有钱庄敢雇佣他,终至落魄到靠打零工餬口的地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有龄得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切顺利,回到杭州,很快便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王有龄知恩图报,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寻访胡雪岩的下落,即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

重逢王有龄,因资助王有龄留下的恶名自然消除,这时的胡雪岩起码有两个在一般人看来相当不错的选择:一是留在王有龄身边帮王有龄的忙,而且,此时的王有龄确实需要帮手,也特别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帮帮自己。依王有龄的想法,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以他的能力,肯定会有腾达的时候。胡雪岩的另一个选择是回他做过伙计的信和钱庄,以他此时的条件,回信和必将被重用,实际上,信和“大伙”张胖子收到王有龄听从胡雪岩的安排还回500两银子之后,已经做好了拉回胡雪岩、让出自己的位子的打算。他找到胡雪岩的家里,恳请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将胡雪岩离开信和期间的薪水都给他带去了。

这两条路胡雪岩都没有走。混迹官场本来就不是胡雪岩的兴趣所在,他当然不会走这一条路,帮王有龄他自然不会推辞,但最终还是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岩说的“回汤豆腐”,他自然更不会去做。这里其实也不仅仅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问题,关键在于,这“回汤豆腐”做得再好也不过做到“大伙”为止,终归不过是一个“二老板”,并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么好汉?”胡雪岩要的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一上手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事实是,这时的胡雪岩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还没有,他不过是料定王有龄还会外放州县,以他自己的打算,现在有个几千两银子把钱庄的架子撑起来,到时可以代理官库银钱往来,凭他的本事,定能发达。

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

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还是胡雪岩能够不断开拓自己事业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想过自立门户,这个人只能永远原地踏步,或者说,跟着别人做一点小生意。

(二)取局性格:心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

做事之前胸中必须装有大局

一个人不能没有宏大性格,没有大局观念,更不能在不起眼的地方拔出来,而应看准大局,做出一番大事。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胡雪岩也说:“做生意,把握时事大局是头等大事。”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气候,就没有英雄成长的土壤和其他条件,真正的英雄人物必须能够驾驭时局,胡雪岩正是驾驭时局的典范。胡雪岩所处的时代为其成功奠定了一个前提环境。

胡雪岩生于1823年(道光三年),卒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历经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适逢一个新旧嬗变、纷纭复杂的大变动时代。

首先,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国库极度虚乏,时势需要商人扶危纾难。

近代以前,华夏民族虽与周边异族几经逐鹿,但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并不因此受到威胁,相反,在与异族的冲突中不断维护和扩大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使封建统治者滋长了文化优越感,固步自封。近世前期二三百年间,明清专制政权实行闭关和抑商政策,中国错过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有利时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人“悲风骤至,日之将夕”(龚自珍语)的封建末世,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国力大增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整整落伍了一个时代。

胡雪岩18岁那年,即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大不列颠军队挟坚船利炮打败了中国装备落后的八旗、绿营,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二年,又订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通过这些条约、章程和条款,英国侵略者强占香港;勒索2100万元赔款(不包括600万元广州“赎城费”);逼迫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为商埠;规定“值百抽五”的低税率;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即外国人在华犯罪由本国处理,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美、法两国分别胁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并获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特权。“墙倒众人推”,中国遭遇国难时,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如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也乘虚而入,与英、法、美“共同分享”侵略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