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性格绝学
15836500000019

第19章 胡氏果断性格(2)

一个真正的商人敢于冒险是一种成功因素,善于等待,也是一种成功因素,关键要看怎么利用!在胡雪岩看来,做生意必须急缓得当,才能做成大事。绝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过于急着抛头露面,而不会等待时机。在生意场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有时有面子,有时没面子,但追求成功的决心未变。等一等,就是最保险的。因此,胡雪岩经商性格的特点之一是:见机行事,急缓相宜。

在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自尽殉职,炙手可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只身得免,逃至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胡雪岩孤家寡人滞留上海洋大人租界,心思犹兀自魂牵梦萦,叨念着杭州。一方面是挂念王有龄安危;另一方面,则是老母妻小未曾脱出,音讯茫然,生死不明。

杭州被太平军占领,音讯辗转传到上海,王有龄固然是死了,但胡家满门却因为应变得法,及时走脱,躲到乡下,阖家老小平安。

有道是“大难不死,后祸不止”,麻烦事不打一处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说胡家满门皆告平安,但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士绅”却颇有不少人为太平军做耳目。于公,这些人告诉太平军,杭州城里有胡雪岩这么一号人物,是办粮台搞后勤的好手,虽然人跑到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附近,可以其家眷为饵,要挟胡某人来归;于私,这帮衣冠中人打算借机掏弄胡雪岩,榨点银子花花。

这项消息传到上海洋人租界,传到胡雪岩耳里,让他又急又气。急的是老母、妻子、儿女的安危;气的是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平常在乡里望之还似人君,开口王道,闭口朝廷,好像人人都是忠臣,个个都是孝子,如今太平军只不过席卷东南半壁,还没打过长江,就露出尾巴。

平常人要是碰到这等事体,大概也没辙了,只好乖乖打算回杭州,听任新贵摆布。但是,这些家伙这次却踢到铁板,低估了胡雪岩,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先发制人却受制于人,到头来被胡雪岩吃得死脱。

胡雪岩的手法简单而高明。他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这公文里说,虽然他在城破之前,已经先行逃到上海,但是,临走前在杭州已有布置:已经暗中与杭州城中士绅某某某、某某某等约定,请该等士绅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将来官军一到,就相机策应,这些人都是公正士绅,心在朝廷,现在虽然替太平军做事,但将来官军收复杭州之后,不论这些士绅当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请既往不咎,并予重用。

然后,胡雪岩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这公文,并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胡雪岩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士绅”。这封公文既狠又贼,耍的是两面手法:一方面,让这些所谓的“地方士绅”知道,胡雪岩替他们在官军那面讲了好话,将来要是政府军光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士绅知道,要是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那么,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的罪名就够抄家灭门的了。

计策果然是好计策,公文副本托人送到杭州之后,没过多久,胡家老小就平安脱险,悉数被送到上海,与胡雪岩团圆。

胡雪岩做事总是随时而变,见机行事,急缓相宜。生意场上,充满了搏杀,也充满凶险,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且生意越大越难以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疏忽。因此,驰骋于生意场上,不能恃强斗狠,也不能大意粗心。一事当前要谋定后动,未雨绸缪。

把自己变成利用机会的专家

利用机会是成功学中非常重视的一条原则。有些商人性格保守,不善于利用机会,所以总是像小本生意人那样,无大作为。胡雪岩说,会做生意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同时,还要特别善于利用机会。说到底,机会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并且能够很好地去抓住机会、利用机会的人,才成其为机会。

从把握机会方面来说,靠眼光,就是能够发现机会,靠手腕,就是能够牢牢抓住机会,靠精神力气,就是舍得投入心力,把那一个一个被自己发现的或遇到的机会,经营成一个一个实实在在的财源。做生意要有机会,更要靠本事。

比如胡雪岩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丝绸纺织正需要原料,洋人也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胡雪岩要做生丝生意确实有些偶然的机会在起作用。比如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遇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使他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他们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是阿珠家的船,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使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在解决漕米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发生联系,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经的古应春。而且,不久王有龄又得到升迁署理湖州。这一切恰好都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胡雪岩这个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从事蚕丝外贸。这实在是“运气”找上了他。

但如果胡雪岩没有本事呢?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一眼就看出了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呢?再比如,如果他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呢?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信和钱庄的二老板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丝、茶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还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很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桩能发财的生意。另一方面,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销洋庄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胡雪岩却想到了,并且一想到就毫不犹豫地去做了。他利用阿珠家就在湖州且熟悉生丝生意的便利,立马出资由阿珠的父亲在湖州开设丝行;他利用王有龄外放湖州知州可以代理湖州官库的便利,采取“借鸡生蛋”的方法,立即着手生丝收购;然后联系洋商,结交庞二,大张旗鼓地做起了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如此一来,也只好让他大发其财了。

机会实际上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说到底,任何一个机会都在于人有本事去把握住它,否则,这机会对于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机会。胡雪岩能牢牢把握住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花样百出也是仙招百出,这就是他的本事。这种本事,不仅需要牢牢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还要敢于承担风险。胡雪岩办钱庄,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通过接受太平天国兵将存款来融资的举措,就担了极大的风险。

胡雪岩作出吸收太平军兵将存款的决定,自然有他自己的细致考虑。首先是这一举措确实有它的可行性。太平军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已历数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定从各种来路积蓄了不少的私财。如今太平军已成苟延残喘之势,他们中的好些人已经开始暗地里盘算如何躲过这场劫难。对于太平军兵将来说,这个时候是保命容易保财难,而他们只要保住财产,逃过这场劫难之后,风头一过,局势一定,后半辈子也就可以衣食无虞。这些人的财产当然是变成现银存到钱庄里最保险。

不用说,接受逃亡太平军兵将为隐匿私产存到钱庄的钱款,风险也是存在的。其风险有二:

第一,按朝廷律例,如太平天国兵将者,自然是“逆贼”。既是“逆贼”,其家财私产便是“逆财”、“逆产”,照理不得隐匿。接受逆产,私为隐匿,一旦查出,很有可能被安上通“逆”助“贼”的罪名,与那些太平军逃亡兵将一同治罪。

第二,太平军逃亡兵将的财产既是“逆财”、“逆产”,抄没人公则是必然的,被抄的人倘若有私产寄存他处,照例也要追查。接受这些人的存款,如果官府来追,则不敢不报。虽然官军中不乏贪财枉法之辈,自己搜刮太平军私财不报,因而客观上使一些太平军兵将可以逃过官府抄没家产的追查,但尽管如此,也决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要一查到底的可能。这样,一旦查出,即使不被安上接受“逆产”的罪名一同治罪,存款也必被官府没收。按钱庄的规矩,风平浪静之后有人来取这笔存款,钱庄也必得照付,如此一来,钱庄不仅血本无归,还要“吃倒账”。有这两层风险,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的存款,也就确实有点类似刀头上去舔血了。但是这笔“买卖”风险大获利也大,因为这样的存款不必计付利息,等于是人家白白送钱给你去赚钱。因此胡雪岩仍然决定要如此去做,这就是他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敢于刀头上舔血,这确实是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必备素质。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大体上也不过比保本微利,混个佣口强上一点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上所有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成分。如胡雪岩要学山西票号借款给那些调补升迁的官员,表面看来似乎没什么风险,而实际上仍然担着风险,那些新官上任,也有可能在官途中或到官不久就出了事,比如病死,比如丢官,兵荒马乱之中,什么事都可能出现,要是这样,借出去的钱也可能血本无归。

说到底,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往往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越多,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一理、中外相通的法则。

要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的商人,必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简单说来,也就是要敢做别人想不到去做,或者想到了但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人之所未察,在人所共见的风险中见出人所未见的“划得来”,并且只要看准了就敢于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

所以,要做一个胡雪岩一样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抓住机会,敢想敢干,不要前怕狼后怕虎,裹足不前。

尽量将得失心丢开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性格偏狭,遇事往往钻牛角尖,要知道,生 意场上风云突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既然已经失去了,就要向前 看,不能因一时的挫折灰心丧气。“尽量将得失心丢开。”这是胡雪岩 在他的生意面临全面倒闭的紧要关头,告诫自己的话,反映了胡雪岩 通达的性格。

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胡雪岩的生意由于洋行与官场的两面 夹击,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他面临几个方面难以应付的麻烦:

第一,由于越南主权问题,中、法关系趋于紧张,影响到上海市 面萧条,银根极紧,整个上海谣言满天,人心惶惶,由于人们挤兑存 款,钱庄因周转不灵而倒闭的,已经好几家了。第二,胡雪岩准备控 制洋庄市场而囤积起来的生丝,到此时由于洋人联合拒购,早成困局, 虽力求摆脱,但削价出售也找不到买主。第三,应还洋行借款的第二 期本金期限将至,但由于上海道邵友濂接受盛宣怀的授意加以拖延, 该拨还洋债的各省“协饷”,至今还没到位。第四,为左宗棠协赈和 购买军火,一共需要拨出45万两银子,虽是代理官款,但如今已经没。有可以调动的头寸。第五,在银根如此紧张的时候,阜康无异于雪上 加霜。第六,胡雪岩的女儿出嫁,佳期在即,以胡雪岩定下的排场, 至少需要20万两银子。

凡此种种,用胡雪岩的话说,真正是“不巧是巧,有苦难言”。

就在这个时候,阜康发生了挤兑风潮。挤兑先由上海开始。由于 宓本常措置不当,一下子酿成不可收拾的燎原之势,不到3天,就蔓 延到杭州,而这个时候,胡雪岩正在由上海回杭州的船上。杭州虽有螺蛳太太、钱庄档手的勉力支撑,甚至还有浙江藩台德馨的帮忙回护,但也支持不住,到胡雪岩回到杭州时,已经关上排门,暂停营业了。

胡雪岩一到杭州,就同时知道了上海和杭州的情况。钱庄是他所有生意的“龙头”,钱庄一倒,他的整个生意王国就会随之土崩瓦解。难怪他一听到消息,就心里一沉,心中的愤怒、担忧和失望,使他甚至差一点失去控制,急急忙忙就往自己家里赶。好在他很快意识到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先回家,否则这会让那些把自己的血汗钱信托给阜康的客户觉得阜康老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会一下子就失去人们最后的信任。

到了阜康钱庄,胡雪岩才真正使自己冷静下来。他告诫自己,此时要尽力将得失心丢开,最好忘掉自己是阜康的老板,就当自己是胡雪岩的“总管”,胡雪岩已经不能问事,委托他全权处理这一场灾难。

胡雪岩这个时候告诫自己要将得失心丢开,也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只有将得失先放到一边,心思才会集中。

从心理学上讲,胡雪岩这里确实找到了使自己能够冷静下来,集中全部心力应对眼前的可怕灾难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这个时候,如果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得失,势必为灾难发生之后的可怕后果所纠缠,而无法冷静而清醒地思考面临的麻烦,从而会让自己在恐惧和慌乱中手足无措,这样也就使还有一些可以挽回的机会,也要丧失了。

其实,一个生意人不仅在面临危机时应该提醒自己注意将得失心丢可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许多时候也要能够提醒自己注意将得失心丢开。一个得失心太重的人,不可能超脱地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比如一个只顾自己得失的人,就不可能在自己得利的情况下主动想到别人的难处,就不可能想到不可为赚钱而结怨,更不会想到有些钱能赚,有些钱却不能赚。而在这些“想不到”真正发生的时候,失去的往往已经比得到的多得多了。

△胡氏果断性格之现代释用(一)

敢于在关键时刻果敢出击

胡雪岩经商敢于果敢出击,特别是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水落石出。的确,经商需要冒险,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出手,否则就会失去竞争的最佳机会。其实现代经商,也是这样,也需要果敢出击,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犹太巨富罗斯柴尔德的三儿子尼桑,年轻时在意大利从事棉、毛、烟草、砂糖等商品的买卖,很快便成了大亨。这位传奇式人物的表现很让人称道,但最使人称奇的是,仅仅在几小时之内,他就在股票交易中赚了几百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