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15822000000020

第20章 信念力,让你在职场中迅速脱颖而出(4)

菲尔普斯受到母亲的鼓舞,一直以来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从未间断,这是不可想象的。他就是这样近乎偏执地坚持着,在美国游泳队被戏称为“启明星”。更让人惊叹的是菲尔普斯的毅力,他在过去的7年时间、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正是在这样超乎寻常的努力下,菲尔普斯将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最终取得了令人仰视的成就。

当然,仅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努力是不会变成天才的,这一点菲尔普斯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这是菲尔普斯的座右铭,也是教练送给他的至理名言。菲尔普斯一直深信,“如果浪费两天的话,也许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一定要!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经常憧憬未来的美好,徜徉在我们思绪的海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为什么当有些人欢喜地捧着成功的果实时,有些人却在唉声叹气,悲哀叹息时间的短暂——答案不言自明,他们只当梦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虚幻事物,而没有通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把梦想付诸于行动。万事皆有可能,但是不行动,永远就没有可能。

创业似乎是当今社会一个很潮流的词语,许多年轻人都想通过创业取得成功。许多人只是在心里想想,或是在口头上嚷嚷:我要创业!还有一部分人总是说:自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便是创业的启动资金。其实不然,这些人只是凭空地想象,并没有通过实践和考察找到最适合自己,可以成功涉足的领域。但是,与此同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仔细思考调查市场行情,寻找创业的突破口。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和不断的失败再爬起来,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一个英语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一直梦想成为英语老师,考大学那年,父母不让他报师范类的学校并且偷偷改了他早已写好的学校。当他在被改过的自己并无兴趣的学校浪费了四年青春后,他毅然地站上了新东方的讲台,用青春的汗水书写他自己的人生。在学生面前,他淋漓尽致地教授知识和道理,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我总是在惊艳于别人的风景和视角,折服于别人的成就和结果,却从未留心过身边这个对自己的梦想默默练习、慢慢积累、从不放弃的人。每天他坐在电脑前听那些我不感兴趣的摇滚,每天他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独自练bass,他自己研究乐理和bass技巧,每周练琴风雨无阻......

人生总是充满嘲讽。我的梦想是否也在路上了呢?我是否也为之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和心力?我总是嫌他工作不够努力,嫌他不积极上进,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也许,每天在单位悠闲地工作挣一份收入不多的薪水,回家可以和家人一起共度时光,可以有闲暇为自己的音乐梦而付出对他来说已是满足。——不满足的是我而已。可是,这究竟是他的人生还是我的人生?他已经拥有自己满意的生活了,不是吗?是我不满意于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需要改变的是我而非他。

既然如此,且让我也上路,让我在自己的人生里去为了梦想而付出。

我已在路上,让我的行动更加有力,让我拥有更多结果!

梦想,其实并不遥远。我们应该把憧憬的时间全部用在行动上。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一步步想着把梦想步步前进。当我们全力付诸行动时,梦想也便近在咫尺了。

人都有一份责任,将成功的渴望化为实际的行动也是一种责任,责任不仅仅是挂职在嘴上说说而已的,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的。人们经常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挂在嘴边,那是我们从宏观上实现目标的责任。从小的方面说,完成应尽的工作,只有用行动去完成一件件细小而具体的工作,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去实现我们宏伟目标和蓝图,最终实现我们渴望的成功。

永远相信自己就是 “幸运儿”

买彩票的人总是相信自己就是那三亿分之一的那个中五百万的人;沉寂于爱情里面的女人们,她们总是相信自己会得到幸福,自己的爱情会是最浪漫的;读书的人总是相信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尽管并非每个买彩票的人都中了五百万,并非每个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人都得到了幸福,也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但是事实证明越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你就会越走运。 那些没有梦想、没有期待,整天唉声叹气,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倒霉的人,有的就真的终身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如果有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李咏打电话给你,说你是“非常6+1的幸运观众”,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是洗衣机、DV、旅游之类的愿望,而非上月球、要天上的星星之类的),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骗子?恶作剧?你会相信自己是这样的幸运儿吗?

确实,现实生活给我们的感觉、给我们的印象不好,它太过于残酷,太过于现实,这话说起来不好听,可事实上如此,我们总无法逃避现实残酷的一面,于是,我们不再相信这现实,不再祈盼有“奇迹”的出现,万一这样的“奇迹”真的出现了,那时的感觉可以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样,觉得不可思议,真的是十二万分的罕见啊!我们已经习惯了残酷,不再相信自己真的有遭遇奇迹的幸运。

幸运儿,其实是很好听的称呼。

1994年5月,一个晴空万里、让人神清气爽的上午,巴内特·赫尔兹伯格(BarnettC.HelzbergJr.)在步行经过纽约的广场酒店时,听到有人大声喊叫:"沃伦·巴菲特先生!"巴内特·赫尔兹伯格转过身,看到一位身着红色套装的女士正在和一位先生交谈,他马上认出,谈话的这位男士就是沃伦·巴菲特。巴内特·赫尔兹伯格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我径直走过去说,‘我是堪萨斯城赫兹伯格钻石公司的巴内特·赫尔兹伯格。我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我非常喜欢你们的年会,我觉得我们公司很适合你们的投资标准’。”

几个星期之后,沃伦·巴菲特便收购了巴内特·赫尔兹伯格的公司和其他几家巴内特家族的企业。巴内特·赫尔兹伯格说:“我的运气简直是出奇的好,越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你就会越走运。”

正像巴内特·赫尔兹伯格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运气绝不仅仅是在正确的时间处在正确的位置,而是把握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它们的价值。越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你就会越走运,永远相信自己就是“幸运儿”。

1970年,美国海军上尉鲍勃·伍德沃德(RobertWoodward)到海军总参谋部报送一封文件,当时一直没有人签收,他只有坐在接待室耐心等待。不久一位年长者走进接待室,一语不发地坐下来。上尉开始紧张兮兮地看着对方,并向对方介绍了自己。但很快他就忘记了紧张,还向陌生人讲起了自己的烦恼: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他确实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所适从,而倾诉也就成了一种最好的发泄方式。

后来在谈话中,他们才发现,两个人同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读过书,就是这个共同之处,让他们一拍即合,越聊越投机。这位长者名叫马克·菲尔特。谈话之间,马克·菲尔特给鲍勃·伍德沃德的未来职业生涯提出了建议,此后两人始终保持联系。其实,马克·菲尔特是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鲍勃·伍德沃德的一次邂逅证明自己的世界上罪幸运的人。不久之后,鲍勃·伍德沃德从海军退役,成为《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后来马克·菲尔特让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Bernstein)成为“深喉”(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中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幕后信息的秘密线人的代号。)事件的线人。正是马克·菲尔特的秘密情报,让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因“水门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其实,在和马克·菲尔特握手之前,鲍勃·伍德沃德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何许人也,当然也没意识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名鼎鼎的新闻调查记者。如果鲍勃·伍德沃德也像很多人那样局促不安地坐在接待室一言不发,不和陌生人说话,那么他和卡尔·伯恩斯坦也许永远也不会作出“水门事件”这样的惊人报道。就是这种从陌生人到朋友的一念之差,鲍勃·伍德沃德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书写了美国的历史。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Wiseman)曾经对几百名认为自己很幸运或不幸的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人的确比其他人更幸运,而成为幸运儿也是一种技巧。查德·怀斯曼对幸运儿的共同点以及他们如何凭借这些共同点成为幸运儿的方式进行了总结,他发现越相信自己是幸运儿,你就会越走运,要永远相信自己就是最幸运的那个“幸运儿”。

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实上,人的长处和短处总是相对而言的。其实,长处与短处本身并不重要,而能否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才是至关重要的。

古今中外,伟人也好,名师也罢,大凡有所成就者,肯定有某些方面的优长远远胜过常人,但他们也绝非十全十美。也许,在常人身上被认为是缺点的东西,相对于他们十足的优长和辉煌的成就,已显得微不足道了,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缺点或比别人差而过多地哀叹自责,也许别人恰恰在为你在另一方面的长处而艳羡不已。当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短处,听之任之,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但绝不要逃避自己的缺陷;取长补短,但绝不要去过分追求做一个完人;发挥长处,也绝不能忽视自己致命的缺点。如果我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不断调整自己,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我们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美国信诺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威先生获得著名的“马可·波罗奖”。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现任财长斯诺等都曾荣获过这项代表着为中美交流做出积极贡献的至尊大奖。汉威说:“这个奖项对于信诺集团和我本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同时也鼓励着美国商界中的所有人为进一步推动和增强中美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而不断做出努力。”

美国信诺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医疗健康保险公司之一,不仅仅在美国市场上,信诺在2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业务,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里,他们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所长,他们不是做大家都做的事情,要做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你可能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不善言谈、不喜交际、固执倔强,认为这是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并多次下决心要坚决改正。有一个心理测试游戏,看完后你可能会茅塞顿开:游戏中,老师用钢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黑点。”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大家看到的事实,首先是一张白纸,然后才是白纸上面有一个黑点。”是啊,为什么我们不去重视黑点以外、那一大张白纸呢?如果你能独具匠心,妙笔生花,完全可以在那一大片白纸上做出好文章、绘出好图画,或许那个黑点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时,我们看到的还仅仅会是黑点吗?

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讲,改正自己的缺点,特别是性格上的弱点,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那些不足和缺点上,势必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束缚我们的手脚,导致遇事过分谨小慎微,因为害怕犯错误而妨碍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有时就会错失走向成功的机会。相反,在有效控制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前提下,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发展自己的长处上,努力让自己的长处形成绝对优势,抓住机遇赢得成功,这时你就会“瑕不掩瑜”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何取长补短,把长处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的方法之一。“失败最大的弱点,就是想一步登天”,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应该注意两点:

1、把长处做到最好,发挥到极致。特长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可以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也可以是做人的准则等等。有些人只有一个专长,有些人有很多特长,但是有了特长之后,要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并且将专长扩大化,所以才能取得成功。

2、正确认识自己,尽力弥补自己的短处,短处是一个人工作的最大要害,首先自己本身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应当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工作学习中,慢慢改善自己的短处,让短处慢慢不复存在,发现一个改变一个,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成为长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进步,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与认可。

作为管理者,要正确辨识一个人的长处,将其配置在合适的位置,从而为组织创造最大的价值。这是一个基本的管理常识,也是一个职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

“常识”往往意味着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做好。例如,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由业务尖子担任,销售部经理往往曾是销售明星。但这种人员配置常常使组织失去了一个销售明星,又制造了一个平庸的管理者。——这样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是一种损失。管理者和销售明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素质要求大相径庭,有些销售明星更愿与客户打交道取得订单,对花费时间指导下属毫无兴趣(或许也恰恰缺乏相应能力)。

清晰地辨识每个人的倾向和长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理者应面对两个事实:其一,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的长处;其二,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充分发挥其长处而不是弥补短处,很少有人因倾心掩盖、弥补短处而获得成功,凡成功者必是将其长处发挥到极致。管理者应该培养“长处思维”。

把一个人安排在不合适的职位上意味着一场灾难,尤其是错误地选拔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将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风险。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事决策失误,关键在于管理者必须有勇气直面现实并做出果断决策,毕竟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管理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很多长处无法培养(如自信、诚实),或者需要组织付出极大的管理成本才能部分提升。每一个职位都需要独特的某些长处(如自信之于销售人员,诚实之于高层管理人员),一旦确认任职者不具备这些长处,必须快刀斩乱麻,立即调整。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必须勇敢地否定自己),对被调整者本人是一种解脱(获得在更合适的职位上发展自己的机会)。从根本上说,“长处思维”对组织、管理者和任职者各方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