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15822000000010

第10章 财富人生由信念开始(1)

信念力带来真正富足的人生

信念力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充实,还是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我们实现富足人生、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和信念就是引导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在人生的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的保障。在很多的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的目标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的历程起着导航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时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的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多么的曲折,人生的境遇多么的复杂,多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信念力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可能浑河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一个人在追求富足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和花朵,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是否最终富足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力量,信念力越强大、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

漫漫的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实现富足幸福的人生。科学和坚定的信念力,正是我们乘风破浪、破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是自身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的要求。

1911年,周恩来进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次,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在课堂上严肃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学生中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12岁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已有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

夏明翰的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尤其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处在逆境下,有没有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更是把人分成了不同的两类。

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青年人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青年时代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就会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革命前辈李大创同志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坚信自己是为富足而生

我们要坚信自己是为富足而生的,因为贫困很难进入成功人士的法眼。在这些杰出人士的精神中,他们只看得到无处不在的富足,他们从不怀疑自己能力,他们坚信世间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财富。

事实上人们很难超越自己所关注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关注什么,就决定了生活会怎么样,就会有怎样的决定,就会有怎样的地位和境遇。如果我们关注的只是贫困,那么财富就很难进入我们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认定世界美好事物与己无关,那他又如何能得到它们呢?相反,如果我们的注意力盯住财富和富足不放,坚信这些好东西是专门为我们自己准备的,因为上帝赋予他的子民与生俱来的权利:追求健康、幸福和富足。只要我们能相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处境将会为思想、注意力和精神状态激活、更新,并且朝着富足的生活努力奋斗,并最终实践富足的人生。

人们一辈子都在期待幸福,可看到的全是人生的孤独、无助和不幸。人们总是为那些美好事物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而哀伤懊恼。其实,正是这种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们获得期待的东西,使得他们一生一世只能为一些无关痛痒的事物辛劳奔波,而忽视了原本将非常美好的生活。

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学会让自己一辈子生活在无限的富足中,然而大多数人无力突破自己观念的牢笼,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贫乏的思想中。但也有少数人,他们与生俱来地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配得上世间所有的富足、庄严和神圣。创造力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创造人生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本能。他们自信、勇敢和无所畏惧地追求幸福的脚步,永远不会被怀疑、畏缩、懦弱和信心缺乏阻拦。在他们看来,无限的资源平等地属于每个人,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他们身上这种丰富、积极的精神,正是他们创造力的真谛,也最终引领他们走上富足之路。

这么说吧,当你身上只有最后一块钱时,仍像身上有几千块钱那样,痛快地把它花掉,那是你就触摸到了财富法则的一点儿边。有句话说得好:从容成就富足。

演员们有种普通的心理体验,那就是自身对演出的热情以及观众的积极反应,这双重刺激可以促使他们忘却身体的病痛。演员爱德华H·萨森曾说,他只要一站上舞台,就能感觉到大脑细胞立即增强活跃度。与大脑的兴奋感觉同步产生的,还有身体的亢奋。萨森这样描述自己的体验:“甚至……连我所呼吸的空气,都是那么让人激动万分,所有的疲惫都远远地被抛到舞台之外。每当演出时,我就把所有的病痛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有演出,我恐怕早就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演讲家、杰出的牧师和优秀的歌手,大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钱在那里,我能拿得来

钱在那里,你能拿得来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钱在那里,我能拿来。”但是怎么拿来呢?不是光喊两句空洞的口号,就能拿来的。有人认为机会对于大家是平等的,机会也是给想成功的人准备的,我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抓住机遇。但是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也有人认为,身份的不同注定了每个人的机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多的把握住给我们的机会,虽然机会不大,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努力,最终这就是好的条件、好的机遇。要想拿到钱,就必须好好地把握机遇。

众所周知,蜗牛的爬行不会总是一条直线,蚂蚁的搬家不会总是那么及时,人的成长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蜗牛爬行会遇到障碍物,蚂蚁搬家会产生麻烦,人的成长也会遇到挫折。当挫折、困难、困境的出现时,并不代表着你的失败。挫折降临的同时,机遇也会不期而来,只要你会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捉住机会,成功就会向你敞开大门,胜利就会向你招手。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墨客不正是捉住了机遇,把握了时机,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吗?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地起义不断,战争如天空星辰般繁多,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皇叔刘备在县城以卖草鞋为生,后因感慨国家的动乱、人民生活的困苦,毅然放弃卖草鞋,号召县城百姓起义,为国而战,正是因为刘备果断地放弃了卖草鞋,而主动捉住机会,把握机遇,才有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才成就了后来强大的蜀国。如果当初刘备没有投身于战争中,可能他依旧在城中卖草鞋,也就没有三顾茅庐、火烧新野等一段佳话了,更不用说刘备的名字被铭记于历史、永载于历册上。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下流芳百世的《命运交响曲》,受人爱戴,世人瞩目。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时,他几乎绝望了。他觉得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但是他一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就坚信自己决不能放弃,“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因此捉住了命运的咽喉,捉住了人生转折点的重要环节,把握住了机遇,才有了今日的贝多芬。

机会对于每个来说是平等的,挫折同时也不会忽视任何人,只要我们学会把握机会,捉住机会,成功将会离你不远。让我们把握机遇,把握我们的未来吧!

钱一直都在那里,能不能拿来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握拿来的机遇,把钱拿来。

你想要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你想要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想成功,没有“野心”不行。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但是,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并不是坏事,反而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野心”到底靠什么建立,为什么在对待事业上,有些人充满“野心”和活力,而有些人则没有“野心”?美国《时代》杂志加拿大版日前刊文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

当然,也必须承认,“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多占了资源,别人所拥有的就少了。根据这种说法,大家应该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实上,人与人在“野心”方面有很大差别。 这些差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他们力图从家庭出身、社会影响、遗传及个体差异上寻求答案。

从家庭出身来讲,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要为生存而忧虑,可能与生俱来就有“野心”想要富裕,但也不排除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者。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可以获得的东西虽然很多,但也有懒惰、挥霍无度的人。总之,研究表明,上流社会之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有“野心”,有钱不是主要原因,而家庭影响和父母对孩子成功理念的灌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也对人的“野心”有很大影响。这和家庭出身对人的影响有些类似,就是当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接触时,如果他总是遇到有“野心”的人,那他也会身不由己地产生一些想做事业的想法,如果他身边都是一些没有理想、没有“野心”、得过且过之辈,即使他有“野心”,也会被人讥笑为疯子、不合群、另类,久而久之则打消进取的念头。

在遗传方面,斯曼特说:“野心”也可能是会遗传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家族很有“野心”,你可能天生就具备这份素质。当然人的性格也会影响“野心”,有些人总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满,他们总有一种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他们产生焦虑感,从而更容易在生活中寻求过度补偿而显得“野心”勃勃。

当然人想要的东西、也就是“野心”也要适度,不能无限制的扩张,在对待“野心”这个问题上,如何做到既促成事业进步,又不伤害别人的利益和自身健康?那就是保持适度。

为了做好事业,我们一定要怀有“野心”,对于未来要抱有良好的愿景,只要可能,都不妨尝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如果这种“野心”是以挖别人墙角、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那就要把这种“野心”放在道德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外,不懂得控制自己,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另外,要对“野心”进行引导,因为在“零和”环境中,你多一点,别人就少一点,所以“野心”始终不受欢迎。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在创造双赢的模式中,你的“野心”对于开疆拓土、探索未来领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那里,有“野心”的人是英雄。

另一方面,“野心”过大也不好,因为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当现实不能满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焦虑、暴躁、敌意、对抗情绪,对外影响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内则损害个人健康。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也就是成功欲望强、“野心”大的人,易患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

虽然你想要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你需要拥有勃勃的“野心”,但是也不能放任“野心”,让它没有止境的发展,所以要懂得将它调整在一个合适的限度之内,让它充分发挥对人的激励作用而不伤害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金山”

人的能力是无比伟大的。山可以很高,路可以很远,但是人没有上不了的山,也没有走不到的路。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就是“金山”也高不过人,这也是有志气的人常说的话。

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因为能够主宰人的只有自己。不管是什么时候,哪怕在逆境中,也不要放弃。困难并不可怕,希望就在前方!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一支24人的探险队,到亚马逊河上游的原始森林探险。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许多人身体严重不适应,相继失去联系。两个月后,人们在原始森林中相继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他在原始森林中坚持摸索了3天3夜。在此过程中,他自己都不知昏死过去几十次还是上百次,但心底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站了起来,继续与死神作顽强的垂死抗争。他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