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15820500000019

第19章 法则十三 无为——许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太有为(2)

运动也是如此,在做健身运动时,运动量和运动幅度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体弱者和老人)。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有延年益寿之效;如果急于求成,强行超负荷运动,就会适得其反,有损身心健康。但如果总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因病长期不运动,人的肢体就会出现废用性萎缩,所以宜提倡有度有节、持之以恒的运动。

对待性欲,也应掌握有度的原则。既不宜禁欲,应顺其自然地进行正常的性生活;也不要纵欲,甚至为了满足需求而强行用药,无论是禁欲还是纵欲都是对自我身体的损害。

国外一些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爱的举止能促进机体内β-内啡肽的分泌,使巨噬细胞和干扰素的活力增强,有预防癌症(特别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功效,同时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肺活量增大,有益身心健康。

还有资料表明,强行禁欲,会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压抑,降低免疫功能,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说,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是增进夫妻感情、保持家庭和睦幸福的灵丹妙药,也是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秘诀。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别人多跑一步的是圣人,比别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

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人生所犯最具损伤力、也是数量最多的错误,就是过度了,过火了。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医治起来就难了。凡事都须把握住“度”才好。

3.不给自己念紧箍咒

孙悟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成仙得道,以解开紧箍咒。孙悟空的紧箍咒是唐僧念的,是为了束缚住这个桀骜不驯的大徒弟。但是,生活中的许多人却不知不觉中自己给自己念着紧箍咒,把自己束缚起来了。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师徒走在路上,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过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饶,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中穿过去!”

师父说:“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这两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太执著了。”

执著二字,对人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人,也都十分重视执著二字。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贤人哲士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人生路上不设定目标不行,目标选定后没有勇气不行,光有勇气没有千斤压顶不弯腰的执著精神不行。世间万事唯有执著地追求,才能使目标实现。由于我们长期受此教育,所以,执著二字在人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一潭静水,丢一个石子下去,会激起一道水波,水波自然地会慢慢扩散、消失,但如果你异常强烈的追求水波消失,不顾自然的规律,想继续用石子去砸水波,强行让水波消失,那么,水波会越来越多,适得其反。这,就叫违反自然,也就是去强行做本来做不到的事,反而会失去更多。

自然从来没有消失过,它永远、一直都在,在你执著的时候它也在,只是被你的执著所掩饰了。

浙江有一个姓邵的老爷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年轻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邵老爷子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考大学的努力,但总是屡战屡败。近年政府取消高考的年龄限制后,他又报名参加了高考。年愈花甲的他,成绩当然无法和应届生相比。他立誓不考上大学不结婚,所以至今孤身一人。为了考大学他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复习,没有时间去挣钱,至今他家里还没有电灯,那微弱的烛光是他唯一的光明。执著地追求大学梦伴随他走过了大半生,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了。

过去的教科书里,有一课叫做《猴子捞月亮》。说的是有一只小猴到井台上玩,发现水井里有一个月亮,于是它跑回去告诉猴王说:不得了了,天上的月亮掉到水井里去了。猴王一听,这还了得,急忙带领众猴去井上捞月亮。它们一只捉住另一只的尾巴形成猴链下到井下,拼命地捞起了月亮。当然不管它们怎么捞都无法将那月亮打捞上来。但它们很是执著,真到在井上的猴王无法坚持了,最终不得不松手,结果猴子猴孙们都掉进了水井里。

我们不能指责邵老爷子的执著,我们可以嘲笑猴子的无知。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邵老爷子的执著是值的敬佩的,因为不懂得放弃执著,有时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放弃执著,不是你对现实的投降,而是你将你的境界调整到一种更高的层次,将自己的心态置于一种少烦恼的状态,让自己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遇到什么样的烦恼,碰上什么样的悲伤,都能以平淡的心态,将这些困境、烦恼、悲伤都不放在心上。因为,放弃了执著,就没有了为我的动机,没有了为我的动机,就不会存在为它的动机,无我无它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境界。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无奈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你不懂得放弃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要打破执著,其实困难重重。毕竟执著源于渴望,渴望源于苦乐感受,苦乐感受源于红尘之世。放弃执著的最大目的,在于摆脱“情绪”的支配,让爱恨情仇不在内心积存。

那么怎样才能修炼放弃执著的素质呢?当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时,你能否这样来反问一下你自己:

当你感到痛不欲生时,你反问自己,这样难过有意义吗?

当你梦想化为泡影时,你反问自己,怨天尤人有效果吗?

当你面对重重难关时,你反问自己,恐惧无为会有用吗?

当你落到一贫如洗时,你反问自己,荣华富贵能带走吗?

当你头上乌纱落地时,你反问自己,权力比生命重要吗?

不敢说这反思就能绝对地培养出放弃执著的素质,但遇事时能这样冷静观察和反思,慢慢地你就能摆脱名利的枷锁、权力的追逐、欲望的羁绊,训练出一种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境界来。观照心海,看看自己面对贪痴及诸多烦恼时,是否已能置身于事外,只要我们能冷静地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著,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呢。

4.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

古人养生学的许多著作告诉我们,清静无为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古代许多养生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清静无为的养生法。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是清静养生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清静为天下正”,尔后又在《庄子·刻意》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指出“清静”就是“平易恬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把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两方面,而要做到“形神不亏”,关键就在于清静。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一书中也这样写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他同样认为养生的根本就在于“清虚静泰”“无忧患”“无思虑”。

崇尚老子之学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老子“虚静恬愉”的养生观。他认为只要能“使耳目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就必然赢得高寿。

总之,古代养生名家无不认为唯清静可以养生,唯清静可以延年益寿。

具体说来,古人所说的清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所处环境的幽僻雅静,二是指心理状态的宁静恬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对远离尘嚣、恬静安谥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境界的描述。东晋时期的女诗人谢道韫也认为只要能离开杂乱喧嚣的环境,生活在“秀极冲青天”“寂寞幽以玄”的山水之间,就可以“尽天年”。

寻求宁静的环境,其实也就是为了避免心理遭受外界的种种刺激。今天,在工业发达国家,喧闹的汽车、嘈杂的人声、摩天大楼的阴影以及犹如潮涌似的信息,使人的心理终日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致使心身疲劳成疾。由此也足以证明古人的清静养生法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古人清静养生法的核心不光是指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心理态势,即内心虚静恬淡,这才是真正的清静。

如何求得心理的泰然自若、虚静闲适呢?《淮南子·精神训)提出了三个字:省嗜欲。对此,刘安从医理上作了深入的阐发,他说:“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指出只有“省嗜欲”才能使气血专一灌注五脏,才能使人耳聪目明、健康无病。反之,“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不定矣;五脏摇动不定,则气血滔荡不休矣。”所以,“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一个人若嗜欲无穷,其心理就会始终处于焦灼不安之中,于是“志气日耗”,气血耗竭,寿命必然夭折。

要求得心理的清静,就必须清心寡欲。苏轼有一首诗对此也作了专门的陈述:“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他认为出入依靠车舆,久居清官深室,贪恋女色美食,对健康的危害极大,简直如是“腐肠之药”“伐性之斧”一样可怕。

求得心理清静至关重要的另一点则是对功名利禄、荣誉地位的泰然处之,不孜孜以求、不为之奔波劳碌,这样就可以摆脱使人心神不宁的种种人间纠葛。

古人养生,重在清静,这对渴望长寿的当代人,依然是最最重要的。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都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找到一处幽僻雅静的生活环境,但是省嗜欲、淡功名、薄利禄,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宁静闲适,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力求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