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休息,我一个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森林公园。在进公园大门时,我遇上了一对老夫妇,于是就一起聊了起来,原来他们就住在附近。我对这对住在森林公园附近的老夫妇羡慕不已,因为这个公园很大,并且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又有大片的树林。走在幽静的林问小道,听着鸟语嗅着花香,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然而,当这对老夫妇听到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笑了起来,神情表现得很诧异。他们认为这儿没有什么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除了树还是树,远不如城市那样丰富有趣。
原来熟悉的地方已不再有风景。这对老夫妇对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他们这么多年漫长的日子里,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这在别人看来是美好的景致,而在他们却不再有风景的含义。所以,这里的风景已不再成为风景,和我们所看到的一堵墙没有什么两样。
有一位著名作家曾这样写道:”我一直都在认为,一个人最糟糕的境遇不是他的贫困,也不是遭遇了厄运,而是他的精神心境处于了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当曾经感动过他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他,吸引过他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他,甚至激怒过他的一切也都不能再激怒他了。即便是饥饿与仇恨感,这种让人感到强烈不安的东西已经来临,但那种疲惫还是会让人止不住地滑向虚无……“如果我们真的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了,这时也就是我们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的时候了。
找寻新的美景的方法很多,有时也很简单。比如,我们工作很固定,可以换换上下班的方式与路线,观察一下另一处不同的景致和陌生的人群;假如工作内容不可改变,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看看,是否还能提高效率或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如果在家里感到无聊,也可以试着与家人调换一下角色,做一些原来是别人做的事,看自己是否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如果感觉生活过于平淡,可以去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或许当我们换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就会发现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激情。
任何一种永不变换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生活需要有更多的色彩,所以我们要去寻找变换。诚然,有很多事物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新的方式,同样可以欣赏到另一番美景。
有这样一个关于心态的故事。
一个人驾车行驶在无人的夜里,他的轮胎却不知怎么就突然爆了。他下车向四周望了望,这时他发现远处的农舍还亮着灯。他边向农舍走,心里边想:”这么晚了,也许不会有人愿意开门,说不定还会挨一顿训。要不然就没有千斤顶,即使有,主人也许不会借……“他越想越觉得生气,当门打开的时候,他一拳打向开门的人,嘴里喊道:”留着你那该死的千斤顶吧!“这并不仅仅是个让我们发笑的故事,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还没有看到事情结果的时候,首先就在心里消极地琢磨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击败式的思想。这否定的不只是别人,更否定了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厄运和悲哀想象到面前,那么悲哀和厄运首先就在我们心里开始了,它也会很快地外现。因此,成功离我们就越来越远。
有希望,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总是把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当成希望,去苦苦追求,那便是一种愚蠢。
有个人在小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那时他总是认为父亲没有死,是因为不爱他才抛弃他逃跑了。等他长大后,一辈子都怀有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害怕被亲友、老板和社会抛弃。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始终很幼稚地认为父亲不再爱他了,抛弃了他。
人们是如何将自我扭曲的呢?如果我们稍微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更多的是心理根源。如果一个人总是像小孩儿一般幼稚地认为,他受到尊重和喜爱是有条件的,并认为,只有按照别人的期望去行事才是合理的。如果内心没有信念,总是依靠外在的标准,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一个无情的人,只有获取更多的自私才能抵消他内心深处的不安。他此后的生活也将变得极为悲惨,企图寻找神奇的救助者,并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奇迹。
有些人总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或是自恋或是自悲,深受其害却还不知。自恋和自悲都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只有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心态,逐步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这样才能有着丰富的自爱内涵。同时也要学会尊重自己,这样的自尊是对自己的肯定,而要学会尊重自己,就必须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既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自我抛弃。
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拥有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熟起来,才能自立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