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15767800000008

第8章 像变色龙一样:适时灵活地调整人生目标(3)

希尔顿的预感本来就是涌上心头的、原来储存在他心灵深处的那些事实。自从他年轻时在得克萨斯州买下了第一所旅馆,他一直在收集关于这一行业的知识。不仅如此,在对芝加哥旅馆的投标中,毫无疑问他知道很多竞争投标人的情况——仅仅是知道,而并没有能专门地把它们清楚明晰地联系起来。当他有意识地在大脑集合了已知的材料并且提出一个投标额时,他的潜意识正在一间巨大而隐秘的仓库里翻找着其他有关信息,并且推论出那个投标额:太低了。他相信了这个预感,它竟是令人吃惊的准确。

你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应当相信一种预感呢?一位成功的预言家、已经退休的证券经纪人说:“我问我自己,我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已经收集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这点是否可信呢?对于这一问题我是否已经发现了我所能够发现的所有情况,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而且预感是强烈的,那么我就打算照这样办。

“这里要提出两个警告:

“第一,千万不要相信诸如买彩票和赌博这类事情上的预感,这样的预感决不可能是出自于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材料库,因为它没有事实可依。

“第二,千万不要把预感和希望混为一谈。许多拙劣的预感只不过是经过伪装的强烈的愿望而已。”

走运的人一般都是大胆的。除了个别的例外情况,最胆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运的。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反过来勇气也会帮助你得到好运。要大胆行动须准备走曲折的路。当好的机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要敢于扭转航向。但要明白大胆与鲁莽的区别。如果你把一生的储蓄孤注一掷,采取一项引人注目的冒险行动,在这种冒险中你有可能失去所有的东西,这就是鲁莽轻率的举动;如果你尽管由于要踏入一个未知世界而感到恐慌,然而还是接受了一项令人兴奋的新的工作机会,这就是大胆。

J.保罗.格蒂是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一位最走运的人,在早期他走的是一条曲折的路。他上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应该当一位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部门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俄克拉荷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那时他的父亲也是在这方面发财致富的。搞石油业偏离了他的主攻方向,但是他觉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外交生涯延缓一年。作为一名开发油井的人,他想试试自己的运气。

格蒂通过在其他开井人的钻塔周围工作筹集了钱,有时也偶然从父亲那里借些钱(他的父亲严守禁止溺爱儿子的原则,他可以借给儿子钱,但是送给他的则只是价值不大的现金礼物)。年轻的格蒂是有勇气的,但不是鲁莽的。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为他打下了幸运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格蒂怎么会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资料。“总是存在着一种机会的成分的,”他说,“你必须乐意接受这种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比尔·巴塔利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化学师离开了一家小的采矿公司,去接受靠近纽约城的一个大公司提供的工资较高的工作。他的妻子认为他犯了个错误,因为在都市化的环境中他肯定是不适应的。他的过去的老板也担心这位年轻人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他说:“什么时候你愿意回来,跟我说一声就是了。”

几个月之后,化学师就明白了他的妻子和前任老板是对的,他不喜欢大城市生活。不仅如此,他的工作和前景都与签约承诺的大相径庭。这本来可以是他制止进一步损失的时候,可是这位化学师总是希望坏的开端会引出好的结局。到他认识到他的困境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的时候,已经晚了。

承认“我错了”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它要你放弃自己已投入的时间、爱、金钱、努力或者是信条,正像一位杰出的证券经纪人所写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彻底脱手并且有勇气这么办,这是生活成功的一个基本技巧。”

一位瑞士银行家、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曾经做过这样的概括:“如果你在和你的劲敌拔河的时候输掉了,在他抓住你的胳膊之前赶快把绳子扔给他,你总还可以买一条新绳子。”

大多数走运的人都养成从最坏的结果考虑问题的习惯,谨防受到意外之灾的袭击;天天坚持这个原则,严格地按此办事。J.保罗.格蒂说:“当我在进行任何交易的时候,我主要的想法在于,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怎样才能补救自己。”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凡事做最坏的打算”容易形成悲观倾向,遇事产生失望和痛苦的可能性也因之增大。但从不做最坏打算,盲目乐观,失败的风险也会增大。建议“凡事乐观而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最好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保持阳光心态,从容面对成功和失败。

走运的人所惯用的从坏处考虑问题的原则可以明确地用所谓墨菲定律表达出来,这就是:“如果一件事可能出问题的话,它就会出问题。”千万千万不要假定自己是命运的宠儿,绝对不要放松你的警惕。

对于南非汽车司机的意外事故的研究表明,那些爱闯祸的司机,他们发生事故的次数大大超过了一般的司机。其明显个人特征就是过于自信。爱闯祸的司机过于相信自己的技术和判断力,并且过于相信运气。

幸运的人与那些不走运的人显著的差别在于,他们知道生活永远不会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如果你固守着自己有这种支配能力的错觉不放,你就会建立对于厄运的防御系统。当厄运确实临头,你就会陷于极度的混乱,束手无策。

变色龙法则:所谓走运的人,是指他们受到命运的偏爱,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偏爱的原因,却是他们自己从不做这样的假设。他们知道命运是变化无常的。

4义利兼顾回馈社会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能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饮水思源,致富不忘本。这些也正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力量源泉。

企业家要平衡事业发展的支点。阿基米德曾经有个这样的豪迈誓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是的,企业家义利兼顾回报社会正是事业发展的支点。我认为企业家几乎没有因为片面追求金钱和个人财富而能成功地将企业做大做强。

经济学者认为企业家办企业永远是且只能是基于两点:一,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只有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二,企业家必须挣钱,只有挣钱才能生存。

一位名家曾说过“播种思想,成就行为;播种行为,成就习惯;播种习惯,成就性格;播种性格,成就命运”。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就说过,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学会“管理的艺术”与“赚钱的艺术”,更要学会对社会、对人类应尽的“奉献的艺术”。

他认为,“赚钱的艺术”是指企业家如何经营,如何赚钱;“管理的艺术”是指企业如何管理,老板如何驾驭员工;“奉献的艺术”是指企业家在企业成功之后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即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几乎每年都要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金,兴办大量公益事业。他个人认为自己的事业之所以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与全社会、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非常看重国家的卫生和教育事业,在他事业不破产,还活着的时候他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

他在事业上成功后,非常注意回报社会,他通过捐赠教育的方式,在教育上大规模的投资,他所做的这一切全是为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国力的增强。

国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家,获利后都会拿出钱来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他们把这看做是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美国的比尔·盖茨已经为慈善事业捐款三十多亿美元,香港的邵逸夫曾为大陆的教育事业捐款二十多亿港币。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也相继得到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地捐赠。

华盛顿州雷德蒙,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BillGates)在股市收盘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宣布,将从2008年7月起不再承担该公司的日常工作,而是将其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的全球健康和教育工作中。

也许你会猜测是不是比尔·盖茨身体欠佳?不,你那样想就完全错了。51岁的比尔·盖茨,可谓年富力强,微软也是方兴未艾。那么,他突然宣布淡出公司的日常管理是为什么呢?其实刚才也说了将其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全球健康和教育工作中。用他的话来说这次淡出微软并非真的退休,只是想重新安排事业的优先次序。

其实,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他感到很幸运有两份如此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等着他,但必须做出决定,他选择了后者。比尔·盖茨曾表示,他的大部分财富不是给他的子孙后代而是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回报社会。2000年,比尔·盖茨以他与妻子的名义成立“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拥有288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用以捐助发展中国家对抗疟疾和肺结核,以及赞助美国的教育及图书馆科技。

比尔·盖茨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时,再次重申要把全部财产回报社会。仅2005年一年,比尔·盖茨夫妇就向非洲捐赠13.6亿美元。贫困地区饥饿与疾病,让他们感到责任的重大,与回报社会的迫切。他们深深地明白自己今天所有的财富全部是社会赋予的,他们现在要把这笔不小的财富奉献社会,使其承担更多的责任与道义,让更多的弱势人群享受财富的福音,也让自己享受财富的幸福指数!

当今社会,不少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偷税漏税,逃避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与比尔·盖茨相比他们应该感到汗颜,与比尔·盖茨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思想境界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其实用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提升了自己做人的价值,同时又为企业积累了一笔无形资产。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和交易的社会化,公司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司,企业生存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原来单纯的经济性越来越向经济性与社会性并存的方向发展,使企业成为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成员。企业不仅对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当地社区居民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联合国甚至成为推动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的重要机构,2000年7月正式启动的“全球协议”,秘书长安南呼吁企业约束自己自私的牟利行为,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千万不能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变色龙法则:回报社会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