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在为谁工作
15766700000004

第4章 学会享受工作(1)

当你拥有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体现你生命的价值;当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为自己的人,才真正懂得工作是多么的快乐,生命是多么的有意义。

1善于发现机会

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现代职场中,并不缺乏能促使你成功的信息,而是缺乏捕捉信息、抓住机遇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虽然离我们现在有些久远,但每个职场中人读完后,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19世纪末,美国掀起了淘金热潮。人们被财富的巨大诱惑吸引着,蜂拥而至。淘金生活异常艰苦,但这对那些做发财梦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最艰苦的是没有水喝。人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

甲说:“谁让我喝一壶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币。”

乙说:“谁让我痛饮一顿,我要是不给他两块金币,我就是龟孩子!”

丙说:“我出三块金币!只要能让我一气儿喝个够!”

在这种抱怨声中,亚默尔捕捉到了人们渴望水的信息,他想:如果把水卖给这些人喝,应该比挖金矿更能赚到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淘金,用挖矿的铁锨去挖水渠,将水运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一起淘金的伙伴都纷纷嘲笑他:“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后来,那些淘金的人大多空手而归。很多人甚至忍饥挨饿,流落异乡,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因卖水发了大财。

亚默尔发财的机会并不是上帝赐给他一个人的,淘金者都深感没水喝的痛苦,人人都听到了那一片抱怨声,可是除了他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个机遇,甚至还有人嘲笑亚默尔的做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能促使你获得成功的信息和机遇就在你的身边,如果你不善于捕捉,它们就会悄无声息地溜走,如果你像亚默尔那样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并抓住机遇,那么你就会获得应有的成功。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你捕捉到有利于你工作的信息,也就是机遇出现的时候,你必须毫不犹豫地抓住它。如果你在机遇面前优柔寡断,你就会失去它,也就错失了走向成功的机会。

杨秀文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手机短信的。那天,杨秀文发现了一个著名网站的首页在征集短信,她一下子被迷住了,整整一个上午,一边看一边笑,还转发了很多出去,同事们都笑杨秀文傻了。

但同事们并不知道杨秀文为什么笑。杨秀文忽然觉得短信这么有趣,她相信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市场空白点。如果自己能写出一大堆好玩而有深意的短信,没准会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为此,杨秀文兴奋得几夜都没有睡好,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秀文一头扎进了短信写作里,她疯狂地登陆国内各大网站,参与他们举办的短信征集活动。

从2000年到2001年初大半年时间,杨秀文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每天的工作就是埋头写短信,她要为今后的职业做铺垫。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各大网站征集活动结束后,她获得了大奖,还出名了。

没多久,猎头公司慕名而来,她成了各类网站争相聘用的香饽饽。2001年7月,杨秀文跳槽了,她去了国内一家著名网站担任首席短信设计师。这期间,还有一些网站请她设计短信,做短信推广策划,报酬非常丰厚。

时间长了,杨秀文发觉周而复始的日子是那样无聊,她感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投入。在跟老板协商后,杨秀文保留网络首席设计师的头衔,转为兼职,开始寻找新的职业起点。由于她对餐饮很有研究,所以她想从餐饮业入手。

这天,她在家中查询资料,翻到清代《餐芳谱》一书,不由眼前一亮,灵光突现,何不开个鲜花餐馆,教现代都市人吃花呢?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03年1月,她的“鲜花餐馆”顺利开业。店内的生意红红火火,来店里“赏”花、“品”花的人成群结队,火暴程度远远超出她最初的想象。

杨秀文的成功,正在于她发现机遇后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如果你也能像杨秀文那样善于捕捉信息,并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你也会成功的。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变化莫测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他是否有捕捉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工作,即使是那些让你向成功迈进的阶段性的工作,很多都是需要信息来辅助完成的,比如在订立计划或说服上司的时候,你需要有市场现实状况分析、市场趋势分析、公司内部的需求分析等多样的消息来源,这样才能够了解全盘情况,并做深入的探讨。而这些都必须靠不断获取信息来实现。培养自己捕捉信息的良好习惯,并发现促进工作的有用信息,抓住走向成功的机遇,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2养成敬业的好习惯

所谓“敬业”,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工作!为何要如此,从浅层意义上讲,拿人钱财,给人干活是天经地义的事。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敬业是为了对老板有个交代。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那就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具备一定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不管从哪个层次来讲,“敬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忠于自己的事业。并且有始有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板说:“公司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然而培训完了,等他们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却不辞而别,一走了之。这些人真是没有良心呀!”

确实,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就算那些不走的员工也是,整天抱怨公司和老板无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老板。这种不敬业的精神使公司和员工自己都深受其害。

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做事都是为了老板,为他人挣钱。其实,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你自己做事不是为了老板,更不是为了老板赚钱,而是为了自己。如果硬要说自己做事是为了公司,那么公司的效益好了,最终不还是会有利于自己嘛。但有些人还这样认为,反正为人家干活,能混就混,公司亏了也不用我去承担,有的人甚至还扯老板的后腿,背地里做些不良之事!稍加细致地想想,这样做对你自己并没什么好处。

工作中养成敬业的习惯,表面上看是为了老板,其实是为了自己,因为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也比较容易受人尊敬。即使是自己的工作业绩不怎么突出,也没有人挑你的毛病。同样,这种人也极易受到提拔,升官。没有老板不喜欢敬业的员工,想想看,把一件事情交到这种人的手上,任何人都比较放心。因此,工作中有敬业精神的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比那些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容易成功。

阿兹勃特,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一小职员。他在公司有一绰号是“每桶四美元”,那是因为他每次在远行住旅馆时,总会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后,总不忘写上那几个字。渐渐地人们便叫他“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人叫了。

这件事让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后,颇为感叹:“公司原来还有这么敬业的员工,我得见见他。”于是,亲自邀请阿兹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离任后,阿兹勃特成了该公司第二任董事长。

我想,这似乎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了,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只有阿兹勃特去做了,并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做到底。这是什么?实际上这就是敬业。阿兹勃特已经把敬业养成了一种习惯。

当然,敬业这种好习惯也给阿兹勃特带来了好处,公司上下无人不晓。甚至之所以能够得到董事长洛克菲勒的接见,最终缘由就是因为他的敬业精神,甚至他最后成为该公司继洛克菲勒之后第二任董事长也是源于他的敬业精神。

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应该养成敬业的习惯,其实提到敬业往往就和责任与忠诚联系在一起。忠诚与责任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忠诚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而责任往往能造就忠诚。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能做到忠诚,更谈不到敬业。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

新加坡某星级酒店,是远近闻名的星级酒店,很受人的称赞。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非常敬业,把酒店的工作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某到那里办事,就住在这家酒店。

清晨,酒店一开门,一名漂亮的服务小姐微笑着和新住进这家酒店的文先生打招呼:“早,王先生。”

“你怎么知道我姓王?”王先生不解地问。

“王先生,我们酒店的当班人员必须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服务小姐微笑地答道。

王先生心中很高兴,乘电梯到了一楼,门一开,又一名服务小姐站在那儿,“早,王先生。”

“哦,你也知道我姓王,这是怎么回事?”王先生更感疑惑了。

“王先生,楼上打电话说你下来了。”这位服务小姐同样面带微笑地说。

王先生发现每位服务小姐腰上都挂着对讲机,“难怪如此……”王先生心想。这位服务小姐领着王先生去用早餐,餐厅的服务人员替他上菜,并一律称呼他为王先生。这时,送上了一盘点心,点心的样子很奇特,王先生问服务小姐,“中间这个是什么?”

那位服务小姐看了一眼,便微笑地介绍起来,“那么,旁边这一圈黑黑的呢?”王先生又好奇地问。服务小姐又上前看了一眼,便又耐心介绍那黑黑的是什么。

王先生准备退房离开,刷卡后服务生把信用卡还给他,又把他的收据折好放在信封里交给王先生,说:“谢谢您,王先生,真希望第五次再看到您。”

第五次再看到?原来,那次是王先生第四次入住这家酒店。两年过去了,王先生再没去过新加坡。有一天他意外地收到了从新加坡酒店寄过来的生日贺卡。原来贺卡是酒店为庆贺王先生过生日亲自寄过来的。

看完这个故事,也许我们更多的是在感慨这家酒店。实际上,如果不是这家酒店的工作人员敬业,能会有酒店今天的好名声吗?酒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忠诚于自己的工作,把为客人服务视为自己一种神圣的职责。可贵啊!

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一个不能认真做好当下工作的人,又怎能相信其有敬业精神呢?一个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工作没有使命感的人,又怎能担负起重任,创造出卓越绩效呢?

有人天生有敬业精神,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有些人的敬业精神则需要后天地培养和锻炼,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够敬业,那就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敬业习惯。一旦敬业习惯形成后,你将受益匪浅。

3点燃工作的激情

有一种情绪状态叫激情。这种情绪状态,催人奋进。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之士,无不满怀激情地投入他们的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说,激情与成功有着不解之缘。

教师若以积极的心态,激情备课、讲课,便会像阳光、雨露一般,驱散学子们消极情绪产生的心理阴霾,滋润学子们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若是以不断激励孩子成功的表情、语言、动作与孩子相处,以积极激情感染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指导帮助孩子,就能将“父母”、“教师”、“朋友”的三重身份融合一起,并使孩子在积极激情的感染下身心健康。

领导若是对工作激情,则有助于事业兴旺发达。过去,曾流行过一句口头禅:“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领导干部的激情是员工们积极行为的巨大动力源,它会激励员工挖掘潜能,克服艰险、攻克难关。

如果我们以充满激情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为自己加油打气,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就会距成功越来越近,因为激情与成功有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法西斯主义势不两立的美国女记者多萝西·汤普森将她的报纸专栏作为打击希特勒政权的武器。她的专栏文章由报业辛迪加向150家报社发稿,那些富有洞察力又注入了丰富感情的政治评论,使得同行们充满理性的专栏文章黯然失色,到1940年,她的读者高达700万人。

满怀激情的工作成就了汤普森。在职场上,这种激情创造成功的范例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的生命,一半是给工作的,如果我们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工作就会变成无休无止的苦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正如加缪描写的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的境遇:他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力又滚下山去,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然而,倘若我们真的处在这样的命运摆布之中,尽管可以找到怨天尤人的理由,但是,有一点必须点破的是,我们自己应对困境负主要的责任。我们往往把工作当成赚钱的手段,很少把它与实现快乐的途径联系在一起,而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以金钱的多少为转移的。

廖莎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创办不久的文化公司从事展销业务,本来展览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行里有许多美好前景可以开拓,但初创阶段的公司业务并不是很好,廖莎的工资要比一同毕业的同学少一半。收入上的差距使她心理不平衡了,她开始私下寻找跳槽的机会。结果非但跳槽不成,她在公司第二年的竞聘上岗中也落聘了。

这山望着那山高,廖莎的致命伤在于她丧失了上进的动力和兴趣,从而延宕了自己的发展。其实工作的成就感决不只是靠金钱得到的。把收入看淡一点,从工作中发现兴趣,远比盲目地另找一份高薪工作要实际。

当然,如果变换工作遵循的是内心的志趣,这就要另当别论了。不过,更多的时候,工作的激情,不在于工作本身有趣与否,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许多工作,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投入,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乐趣。不妨做个这样的试验,在两个时间段里,分别以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去做手头的工作,再枯燥的工作,只要你努力去做,也会变得有趣起来;而再有趣的工作,如果你兴味索然地去干,也会变得了无生趣。工作的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这就是工作的哲学。

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中点燃自己工作的激情。如果把工作看作是创造力的表现,那么一个教师就会以导演的热情讲好她的每一堂课;一个记者就会以探索的视角去看待他报道的新闻事实;一个厨师就会以艺术家的执著去配制他一流的拼盘。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而不是等待未来发生能给我们带来乐趣的事情;热爱工作,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而不过多地去计较得失;不只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把它看作发展自己潜能与天赋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成功人生的秘诀。

我们要善于培养工作的激情,而下列条件是产生激情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