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威效应俗话说:“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是指说话人的地位高、有威望、受人敬重,所说的话便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和信任。这就是权威效应。
在说理的时候,我们引用某个伟人的话作为论据时,就能增加说服力。这就是权威的效应。
引用伟人的行为或言论作论据时,只有当被引用者在对方心目中确实有权威时,才会发生作用;若对方不承认引用者的威望,就不会产生权威效应。所以,由谁来充当施加影响的权威者至关重要。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具有不同威望人的口里,效果会迥然不同。
施加影响者的威信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专业性和可信性。专业性是反映所受的教育训练、社会地位、职业、年龄。可信性指施加影响者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讲话时的信心、态度。社会心理学家伯鲁认为施加影响者的威信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是对人的态度,应公正、友好、诚恳;第二是业务水平;第三是表达能力,如勇敢地陈述自己的看法,语调坚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
2.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因为当我们在施加影响时,首先应强调与对方的一致处(即归属感),使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从而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比如,为了纠正少女早恋的倾向,女班主任以此开头“记得我年轻时,班上有一位男孩,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他,在上课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去看他的背影。”然后她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对方就会觉得非常亲切真诚,从而愿意听从她的教导,能够产生如此好的效果,其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自己人效应”
除了突出相同点导致归属感而产生“自己人效应”外,有时也可以从称呼上直接地产生“自己人效应”,例如,亲切地称呼对方大哥或大姐等。
在交谈过程中,采取“自己人”的动作也有助于建立“自己人”效果,比如拍拍对方的肩膀就是常使用的方法。但使用这类动作时要当心,要针对具体对象,如果不分男女老幼你都去拍他的肩膀,恐怕有时不仅引不起“自己人”的感觉,反而给人轻浮印象,这就事与愿违了。
3.情感与环境效应每个人对不同的交往对象都会产生或亲或疏的心理关系。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较少持批评或排斥态度,往往乐意接受他的意见;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往往对他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会不由自主地表示怀疑或否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个人与他人形成亲近的关系后,心理上就会力求维护这种亲近关系,所以就会从融洽、协调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对亲近的人说的话更相信,更易接受等现象。
当打算向对方施加影响时,选择适当的时机是很重要的。一般一个人在良好的心境下,比较容易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不那么亲近的人也比较容易接纳,所以应当针对对方的情绪状态来选择施加影响的时机和方法。
周围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微妙的影响,桃红柳绿、春风拂面,阳光明媚,会使人兴致勃发;强烈的打击音乐,会使人热情奔放;绵绵阴雨、萧瑟秋风,会使人愁肠百结。倘若夏夜星空,凭栏河边,粼粼波光宛如碎银白练,或者在林荫道中漫步缓行,则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连翩。向对方施加影响时,我们也应当考虑外界环境,以便与谈话内容协调融汇。例如两人谈心时一起散步于花丛幽径,效果就会很好。有些谈话内容很可能使对方怒发冲冠,若环境比较宁静雅致,对方就不易暴跳如雷。
诱发对方良好心境作为开始影响对方的前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诱发对方良好的心境除肯定对方外,也可以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事,或者诱导对方回忆愉快的往事。
4.实践效应一个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角度(认识的定势),与他已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或他的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称之为实践效应。
这是一道高中女生对衣着打扮的看法的调查题:“为了反映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所有女生一律都剪成齐耳短发,并且不能加以修饰,你的看法如何?”结果表明,平时留长发的女生大部分持否定态度,而平时喜欢理短发的女生则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行为习惯与对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还难确定。但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以对方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推导出来的结论,对方往往比较容易接受。
在一般的交往中,利用实践效应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组织者安排被组织者参加某种实践活动;其二是以交往双方的某一实践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诱导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在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中,还有很多心理现象,如从众心理。这是指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能自觉地或被动地服从该群体的一般行为。女性追求流行服装、发式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如群体中的舆论、流言,对个人的行为和情绪也有明显影响,它常被小群体的领袖用来影响本群体的成员。
如何与十种特殊类型的人交往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都有差别,所以人们遇到的交往对象也是形形色色、变化各异的。
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里列举十类以供参考。
第一类:死板硬套的人。
这类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他也不会做出你所希望的反应来。他仿佛根本没有注意你在说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是否真的在听你说话。
遇到这种人,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你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的、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的行为习惯。
第二类: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神气活现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
接近这种类型的人,最好是态度不卑不亢,说话果断,简洁有力,少跟他啰嗦,所谓“多说无益”.
第三类:沉默寡言的人和不爱开口的人进行交往是非常吃力的事情,因为对方过于沉默,你没有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是否对你怀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者“不是”、“行”或者“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案更好些?”
第四类: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
双方进行交往,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彼此的情况,以使协议圆满完成。因此,经常需要挖空心思去窥探对方的情报,以使对方露出他的“庐山真面目”来。
但是,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的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意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提供答案或作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作不懂,或蜻蜓点水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多半都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第五类: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起来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高潮时,忽然做出决断,给人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类人的个性太急,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
,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由于“反应”太快,这种人往往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倾听别人讲完话,往往“断章取义”,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地做出判断。这样虽然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倘若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部分,说完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六类: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总是弄不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长时间交涉下去,也不会达到任何预期目的。
经常犯错误的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己从来不知道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太差,完全没有听懂别人的谈话。对于这种人,你还是少和他接触为妙。另找出路吧!
第七类:顽固不化的人。
顽固不化的人是难以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己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往是最累人又最浪费时间的事情,而结果又往往是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第八类: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迟缓的人,交涉时最需要耐心。
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的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第九类:自私自利的人。
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上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不利的事,他是绝对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这类人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之后,自然就会配合你了。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第十类: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情感,常常会透过面部的表情显现出来,在交际中,要注意阅读别人的面部表情。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这种人不是深沉练达,就是呆板愚钝。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涉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