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侃历史
15739000000002

第2章 闲侃二

成功者的坎

纵观历史,但凡一统天下的领袖,都要经过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战,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

李世民出兵10万围困洛阳王世充一年,双方兵困马乏,这时,河北窦建德发兵30万来救王世充。李世民的所有大将谋士集体要求撤退,以后再战。李世民力排众议,命令主力继续围城,自己点兵八千到虎牢关和窦建德玩命。虎牢关之战开始,李世民8000人以少胜多击败窦建德大军30万。从此,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陈友谅出兵40万,战场2600艘,拿着“开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的决心,顺流而下进攻南京。

朱元璋没有水军,总兵力20万。全部大臣要求先撤到浙江,以后徐图收复。朱元璋犀利的眼睛扫了一遍所有的大臣,看见刘基不吭声,心想估计有戏,就问刘基怎么办?刘基说:那好办,谁提议要撤,立即斩首。只有奋起一战,否则满盘皆输。

朱元璋心想:正合我意,于是下令有敢言撤者斩。然后,龙江之战爆发了,朱元璋用石桥计诱骗陈友谅,打破之。从此,天下基本已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

东汉的刘秀,小小的偏将军,面对王莽的百万大军,没有撤退,收集残兵3万,阻击之,即昆阳大战,大破王莽军。

项羽破釜沉舟,3万步兵击败秦20万骑兵,终成西楚霸王。

例子很多。所以,炙手可热的“小步快跑,迭代创新”不能保证企业顺风顺水,只能保证企业在遇到“生死大战”时,节奏不乱,提高赢率。

财富是赚出来的,还是省出来的。

统一天下的霸主,都是节俭的高手。

袁绍统一河北,兵力号称百万。曹操有效作战兵力3万左右。于是袁绍摧枯拉朽而来,与曹操决战于官渡。看看他们的饭菜吧,袁绍粮食供应不足,大量的士兵只能吃水果充饥,而曹操呢?粮食供应不多。当袁绍高举高打征战四方时,曹操在屯田攒粮食,当袁绍招兵买马扩充兵力时,曹操仍然在屯田攒粮食。即使没有官渡,袁绍还是输,因为他的军队出去转3个月,就能把仓库吃空。曹操却能长期作战,打硬仗。

朱元璋打下南京,招了很多文人来当官,来当什么官呢?都是“都水营田使”。他建了大量的粮仓,攒粮食,为未来大战奠定基础。他真是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玩到了极致。他的名言是:金玉非宝,节俭为宝。

如果一个老板刷信用卡提货卖货,刷再多也不叫奢侈。如果一个老板刷信用卡提前消费,并养成了习惯,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他已经把“资金生产力”拱手让给了别人。提前消费这个概念是一批想赚钱的美国人忽悠另一群懵懵懂懂的平头美国人制造出来的概念。

“国无九年之储,曰不足;无六年之储,曰贫;无三年之储,曰国非其国。”

历史的误解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一个朝代的衰落,归根结底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起义,推翻统治。但是,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

根据书本知识,隋朝末年,由于“徭役沉重,民不聊生”,导致起义不断,最终使隋朝灭亡。实际上呢?隋炀帝时期,兴洛仓的粮食就有30亿斤,这批粮食吃到唐朝贞观年间才吃完,根本不存在粮食不足的问题,国家政策稍作调整,即可缓解社会矛盾。

当时的隋炀帝只要整顿一下吏治,开仓放粮,停止徭役,令民休息,即可挽回败局。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偏居扬州,花天酒地。所以,隋炀帝的失败,可以归因于他的自暴自弃。

崇祯年间,李闯王进逼北京,崇祯准备筹集军饷征调吴三桂部平叛,当时官员们个个富可敌国,但是当崇祯帝下旨捐款救国时,竟无一人响应,结果由于军饷不足未遂。后又打算迁都南京,结果这批文官百般阻挠,理由是祖宗基业丢不得,结果迁都未遂。最后,李闯王攻破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所以崇祯的失败应该归因于他的优柔寡断。

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领导者的个人缺陷所致,在事业没有失败前,自己的精神已经宣告失败,最终满盘皆输。

陈友谅虽然是枭雄,但是值得尊敬。这个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每次与朱元璋交锋,总是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奋起一战,每次都拿着“开战即决战”的决心发动进攻,即使在鄱阳湖大战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进攻,最后他中箭身亡。陈友谅失败了,但是他可以无愧于人生,因为他精神上没有败。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似乎无法逾越的坎儿,比如资金断链。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企业家往往自暴自弃,精神上已经缴枪投降,于是兵败如山倒,企业瞬间垮塌。

企业家遇到危机时,应该始终胸有成竹保持微笑,稳住军心,然后调集所有的资源人脉,使出浑身解数渡过难关,而且永不言弃,最大限度提高度过危机的概率。

如果这么做了,那么成功了是一段传奇,失败了也是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