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15736600000043

第43章 19世纪中晚期的世界(2)

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矛盾发生,引发政治、经济上的对立。1860年,反对黑人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相继宣布脱离,并于1861年2月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政府,公开分裂国家。4月,南部联盟军队挑起内战。林肯政府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战争之初,南方处于优势,北方在马纳萨斯等战役中遭到惨败。1862年5月,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9月又发表了《解放黑奴宣》,大大提高了工人、农民及黑人参战的积极性。1863年7月,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维克斯堡等战役中告捷。1864年3月,林肯任命格兰特为联邦军总司令;1864年5月,联邦西部军司令谢尔曼少将统帅10万军队向南部挺进;1865年4月,格兰特攻占南部同盟首府里士满。9月,南部联军统帅罗伯特·李投降,战争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1853~1856年,在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是沙皇俄国与英、法、土耳其、萨丁联军之间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结果,号称“欧洲宪兵”,并以欧洲主人,甚至世界主人自居的沙皇俄国以惨败而告终。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地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于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农奴制的危机在不断加深,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为了摆脱困境、挽救农奴制危机,并慑服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进一步扩展在欧洲的霸权,沙俄政府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开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随后,英、法、萨丁等国先后对俄宣战,加入战争。

战争前期,俄军与土耳其交战中小有斩获,然而除此之外,俄军在巴尔干、黑海、克里米亚、高加索等绝大多数地区的战事中,却接连遭遇败绩。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同意议和,与英、法等国签订《巴黎和约》。战争以俄国损失52.5万余人,耗资达8亿卢布,并丧失土耳其、黑海等地利益为代价,遭到彻底失败。

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失败使农奴制度下俄国社会的一切弊端暴露无遗。无论从交通运输、军队的状态、武器装备、还是后勤给养保障来说俄国的落后都是突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国不是被英、法战胜的,而是被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打败的,或者说,是被自己的落后的农奴制度打败的。五月流血周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兵败,拿破仑三世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了革命运动,推翻了帝制,成立了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侵占了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并从9月19日起,以20万大军包围了巴黎。法军前线节节败退,法兰西民族危在旦夕。在此危急关头,法国工人阶级担当起抗击德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法国工人组成了194个营的国民自卫军,共30万人,在人民募捐支持下,铸造417门大炮。

1871年1月28日,国防政府同德意志帝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周的停战协定。2月13日,法国新国民议会召开,梯也尔被选为政府首脑。梯也尔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除工人武装,镇压工人的革命运动。

为了抗击德国的侵略和梯也尔政府的镇压,巴黎人民在1871年3月15日,建立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梯也尔政府向巴黎增调了大批政府军,准备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逮捕中央委员会成员。3月18日凌晨,梯也尔的一队政府军潜入蒙马特尔高地,企图夺取巴黎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逮捕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成员。不久,蒙马特尔地区的警钟响起,国民自卫军立即集合起来,包围了托运大炮的政府军。梯也尔的行为激怒了巴黎人民,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决定以武力还击反动政府。这样,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开始了。当天,梯也尔政府匆忙逃往巴黎城郊的凡尔赛宫。晚上10点钟,国民自卫军进入市政厅,中央委员会掌握了巴黎全城。

3月28日,几十万巴黎人民聚集到巴黎市政厅广场上,欢庆巴黎公社的成立。然而,国民自卫军没能乘大好形势,向凡尔赛进军,而是忙于筹备公社的选举,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此外,巴黎公社没有没收f临时政府在法兰西银行所储存的30亿法郎,听任这笔巨款成为梯也尔绞杀公社的资金。就这样,梯也尔的实力逐渐得到恢复,并获得了普军释放的10万名法军俘虏,开始向巴黎反扑。从4月2日起,凡尔赛政府就从巴黎西郊开始向巴黎进攻了。由于有10万法国战俘从德国释放回国,他们获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便于5月20日向巴黎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南面,在摧毁了伊西炮台之后,经圣克鲁门突入巴黎。北面,越过德军驻地在离蒙马特尔高地约1公里的圣乌昂门突入巴黎。从5月21日到28日,巴黎公社的优秀儿女同敌人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街垒战。这一周,是奋战的一周,流血的一周。他们举起战旗,旗杆上方是公社时流行的红色腓尼基帽,它象征着自由解放。他们为保卫每一条街道、每一所房屋、每一寸土地而浴血奋战。炽烈的战斗使巴黎成为一片火海,巴黎市政厅也在烈火之中,战线不断向东移动。当所有的街垒都陷落的时候,最后一批不到200名的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和5000名政府军作殊死的搏斗,直到弹尽援绝,向敌人的刺刀冲去,他们高呼“公社万岁”的口号,全部在墓地的一堵墙边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些不朽的革命烈士,人们把那堵墙称为“公社社员墙”,它屹立在巴黎城东,成为无产阶级坚贞不屈的光辉象征。直至今日,每年5月最后一周,都有群众和进步人士在此处集合纪念巴黎公社。

1871年5月21日到28日,巴黎公社的社员们为了捍卫公社的成果,与政府军展开了一周殊死激战,数以万计的公社社员被屠杀,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

1870年,法国在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临时政府对普军采取屈膝投降的态度,同德国草签了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同时,调集军队,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凡尔赛。26日巴黎进行选举,28日成立巴黎公社,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废除旧军队、警察,建立国民自卫军,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的局面。

临时政府重新集结力量,向巴黎公社发动进攻,巴黎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5月底,巴黎公社终因寡不敌众,被扼杀在血泊之中。但是,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则是永存的。德川幕府的末日

1868年,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实权的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

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发布王政复古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维护其领地和权力,于6日夜率领会津、桑名两藩藩兵,从二条城退到大阪,企图负隅顽抗。德川庆喜抵达大阪后立刻命令江户派遣海、陆军西援,而萨摩藩的西乡隆盛暗中派人在江户城破坏社会治安,让幕府有后顾之忧,无法充分派遣军队支援德川庆喜,以及激怒幕府与新政府(倒幕派)正面冲突。1868年1月26日,德川庆喜终於按捺不住,指挥幕府军和会津等藩兵1.5万人从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两路向京都进发。到达淀城,翌日兵分二路,一支以桑名藩兵为先锋向京都西南方的鸟羽推进,另一支以会津藩兵为先锋向京都东南方的伏见推进。获得幕府挥军北上的消息后,京都新政府派遣2000名萨摩藩兵防守鸟羽,1800名长州藩兵和300名土佐藩兵防守伏见,另有400名萨摩藩兵作为预备队守卫设在东寺的指挥部,由西乡隆盛统一指挥。政府军兵力仅为幕府军三分之一,但得到群众拥护,士气、装备、训练均占优势。27日黄昏,幕府军抵达鸟羽、伏见。鸟羽方面是以萨摩藩兵为主力。伏见方面则是以长州藩兵为主力.虽然新政府军只有5000人,但新政府军使用的是新式步枪,结果幕府军被击退。29日,幕府军打算撤回淀城再伺机反击,不料淀城的藩兵却见风转舵,拒绝让幕府军进城。幕府军只好继续南行,打算会合据守在淀川西岸的津藩藩兵来对抗新政府军的追击,可是津藩藩兵同样背叛了幕府,并且向幕府军炮击。加之政府军奋勇迎击,并利用夜晚主动出击。经过激战,幕府军于次日被迫撤退。政府军乘胜追击,夺取淀城,进逼八幡。德川庆喜乘军舰从大阪逃回江户(今东京)。士气低落的幕府军几经艰难才回到大阪,而德川庆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军舰逃回江户。30日,政府军攻占大阪,近畿以西各藩宣誓效忠新政府。政府军初战胜利为推翻德川幕府在各地的统治铺平了道路。同时,整个关西地区就这样落人新政府手上。鸟羽、伏见之战是一次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也是日本戊辰战争的开端。幕府军的失败说明“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倒幕军的胜利使日本诸藩特别是西南各藩开始倾向朝廷。在新政权内部,倒幕派掌握了主导权,为最终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铺平了道路。印度民族大起义

18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衰落,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乘虚而入,开始对印度实施殖民征服。1849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的不断加深,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6年,起义组织者在印度农村开始传递薄饼,在军队中传递荷花,鼓动人们举行起义。1857年初,英印军队改用恩菲尔德来复枪,其子弹包皮上涂有猪油或牛油,使用时需用牙咬。士兵中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侮辱,从而使涂油子弹事件成了起义的导火线。

1857年5月10日,密拉特的西帕依首举义旗,攻占首都德里,拥立莫卧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他登基后发布文告,号召印度人民团结一致,驱逐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很快席卷北部、中部及南部地区,并形成德里、勒克瑙和詹西三个中心。

同时,印度各阶层人民纷纷响应,农民、士兵、手工业者及城市贫民成为起义的主力军,部分封建王公地主参加了起义并担任领导。7月,起义者通过选举建立政权机构——行政会议,起义士兵的一位指挥官领袖巴克特汗被推举为领导人。行政会议采取了许多革命措施巩固与群众的联系和加强防御力量,如惩治内奸,打击投机商,向富商征收特别税,取消盐税、糖税,分给起义牺牲的战士免税土地等。

起义军民与英国殖民军进行了激烈斗争,涌现出詹西女王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缺乏统一领导与部署,1859年,起义遭到镇压。但是,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苏丹反英大起义19世纪中期,苏丹处在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下,英国殖民者以埃及政府驻苏丹官员的名义(英国委任戈登为苏丹总督),加紧对苏丹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苏丹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锐。1875年,戈登受命统率埃及军队进攻苏丹。

1881年,苏丹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是造船工人的儿子,长期从事传教活动,谴责富人、官吏和侵略者。1870年,他隐居阿巴岛,从事宣教布道。他用宗教语言诉说人间的不平,号召人民起来斗争。1881年,他自称民众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宣布欲在人间铲除不义,建立平等、自由的理想之国,号召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发动“圣战”。1881~1885年,马赫迪起义军英勇奋战,多次击败英埃联军,将外国势力逐出苏丹。1885年1月26日,起义军经过5个月的激战,攻克英军重兵设防的喀土穆,击毙英军总司令戈登,解放了大部分国土,建立马赫迪国家。

1885年6月马赫迪故后,由其子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继位,改称哈里发。新国家建立后,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沉重的赋税引起民众不满,部落纠纷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1898年9月,马赫迪军队兵败于喀土穆,起义宣告失败。马赫迪运动是以宗教为旗帜而发动的一次苏丹民族武装起义。运动过程中,马赫迪曾根据斗争的需要,提出一套独特的马赫迪派教义、法规、礼仪,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派仍以估兰经》为最高经典,但有以马赫迪名义颁布的启示录和律法。这次起义的规模很大,前后持续20年之久,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后来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苏丹英勇抗战三年,1899年又沦为英国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