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宋那些事儿
1573300000013

第13章 和平下的荣耀(6)

富弼承认:“当初唐高祖向突厥借兵,当时的馈赠有时称为‘献’。可唐太宗后来活捉突厥首领古也有之,难道也让我们活捉您一次?”

辽人耍嘴皮子肯定不如宋人,只好收了宋人的钱,富弼胜利还朝。

阿龙辞典 仁宗身边有“四真”

宋仁宗中期,富弼任宰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监察院院长),胡翼之为侍讲(皇帝讲师),士大夫们称这四人为“四真”。意思是:真宰相、真翰林学士、真御史中丞、真先生。

【阿龙看热闹】

克服恐惧的法宝:无欲则刚

毛主席说: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说帝国主义是老虎,对了;是纸的,就不对了,要真是纸的,毛主席也就犯不着跟它废这个话了。但老虎也并不是非要吃人,比如辽国,要求的无非就是多给它喂几只鸡。人常有的心理是:对强大的事物心怀恐惧,在未知的事情前畏缩不前。这时候,最好的态度就是:欲求——大不了我白忙一场,什么好处我都不想,事情还能坏到哪里去呢?这正是老子说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连命都不要了,你还能拿我怎么样)?

16、 狄青之死

狄青参军是因为他哥。他哥是个小流氓,和人打架把人家给打残了,狄青替兄受过,脸上刺字,充军边疆。当时,正是西夏闹腾的时候,范仲淹镇守延州(延安),狄青因作战勇猛,屡次受范仲淹提拔。在一次战役中,西夏军突然见到宋军阵营中出现了一个脸戴面具、披头散发,手执三尺长剑的家伙。正在发愣的时候,这家伙已率领同类冲进战营,西夏军一败涂地。

这个家伙就是狄青,在之后的四年中,狄青戴着面具参加了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仁宗得知边疆居然有这样一员勇将后,就叫人从战场画了一副狄青的画回来,每日观赏。后来狄青回到开封,仁宗见他脸上有字,让他清洗。狄青说,陛下看的是我的功劳,而不是面相,我希望用它来激励那些士兵,让他们知道,在大宋,犯人也能做出事业来。

宋仁宗的赏识加上狄青的努力,很快就使狄青成为陆军副司令(枢密副使)。在副司令任上刚三个月,广西土著侬智高造反。狄青领军讨伐。

到达目的地后,狄青先“讨伐”内部。他先把不听号令的几员将领砍头,军威大振。接着是迷惑侬智高。他让部队休息十天,在这十天时间内大摆宴席三天,将士们每天都喝得人事不省。侬智高还真以为狄青是个饭桶,跑到前线吃喝来了。狄青却在暗中调兵遣将。

一切准备就绪后,狄青突然摔碎酒罐,命令部队集合。为了让士兵们相信胜利没有悬念,他把魔术道具——一枚两面均相同的铜钱——拿出来,对他的士兵说,如果这枚铜钱得正面,我军必胜。如果得反面,那咱们赶紧回开封。结果连掷数次,都得正面。既然是老天的意思,将士们没有理由不振奋。结果可想而知,侬智高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都没有脸东山重起了。

狄青回中央后,升为国防部长兼总司令(枢密使)。注意,这是大宋多年以来第一次由军人担当此职。

出于爱国心,文臣们都认为军队一把手不该由军人担任。仁宗皇帝不为所动,但狄青有所动。因为当初很多文臣都夸赞他,推举他,视他为大宋的骄傲。可一转眼,这些人怎么跟婊子似的翻脸无情了呢?

时常夸赞狄青的宰相庞籍对仁宗说,以前武将曹彬立了大功,也只是赏他些金银土地,并没有提拔官职。现在狄青被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显然是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基本国策,长此以往,怕是五代历史又要重演了。这些话传到狄青耳朵里,狄青也怕呀,于是请求仁宗免去他的职务,还让他做副司令,到边疆去打仗。宋仁宗不置可否。

这时连推荐狄青做总司令的欧阳修,也痛悔自己的愚蠢,要求罢免狄青。

仁宗的态度很暧昧。这些人开始使用旁门左道,不久后,流言四起。

“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这是违反生物规律的,说明狄青想篡位。

“有人”说狄青家中发出奇怪的光,这是凶兆,代表狄青要谋反。

跟着“有人”说,是啊,是啊,并举出更多可疑的征兆。

狄青五内俱焚,不知如何是好。

按文臣的看法,不撤狄青,赵家祖宗全要诈尸。既然这么多有学问的人说得这么可怕,宋仁宗也没主意了,只好把狄青派去外地做官,让他离开了京师。

狄青出了茅坑,恶臭依然跟随着他。宋仁宗经常会派人去看他在做什么,狄青没有兵,是否在撒豆成兵,半个月一次,狄青被吓得得了恐惧症。

四十九岁那年,狄青因忧惧过度而去世,死后,无论是狄青还是那些文臣,都松了一口气。

阿龙辞典 狄青的儿子

狄青的儿子狄咏是带刀侍卫,并且是个美男子。仁宗皇帝给一位公主选女婿,选来选去都不满意,有人问仁宗,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仁宗回答:“就像狄咏那样的。”

【阿龙看热闹】

不敢起用人才的企业必将慢慢死去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是大宋人胆儿小,而是历史上军阀乱政的教训太深刻。这种心理积累下来,后果就是一方面朝中无大将、恐辽恐得睡不好觉,一方面放着狄青这样的好干部不敢放手使用。这样下去,自然是只有退步没有进步。

17、 “濮议之争”

宋仁宗经过十几年的床上实践最终得出结论:自己命该无子。二十六岁时,他把哥哥濮王赵允让的一个儿子要过来,充当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宋英宗。

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边疆大事先放一边,如何称呼亲爹的问题,成为朝廷舆论的中心话题。

大臣王珪认为,皇上应该称亲爹为皇大爷(皇伯),称干爹宋仁宗为皇爹(皇考)。

宰相欧阳修则认为,亲爹就是亲爹,干爹就是干爹,不能更改。

宋英宗把这两种意见提交百官讨论。让宋英宗惊讶的是,很多大臣都不让他认亲爹。和欧阳修在同一战壕的韩琦,对百官有这样的反应大感震惊。倘若一个人连亲爹都不认了,那跟畜生有什么分别。但反对者们也有自己的理论,司马光就说: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可以成为皇帝,英宗原本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是因为他认了仁宗做爹,所以现在才能成为皇帝;从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来说,必须要把干爹当亲爹,把亲爹当干爹——这话是够绕的,不过人家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朝臣们立即把这当成自女娲补天以来最大的事,好像如果不分出高低,必将天塌地陷。

监察院官员贾黯身体一直不好,英宗劝其在家养病。他让人抬着行将就木的自己去上朝,在朝堂上,一听到这么个大事,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两眼放光,精神亢奋。临死前他留下遗书,请英宗千万要称干爹为亲爹。很可能也告诉了他的儿子,“干爹变作亲爹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一位同事蔡伉身体很好,也有一副好歌喉,在面见英宗时,长跪于地如同死了亲爹一样,哭得声震屋瓦,仿佛雷公转世。他说:干爹还是亲爹的叫法,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宗被他哭得六神无主,跟他同归于尽的心都有了。

大臣们拼了老命一样的哭闹惊动了英宗的干妈曹太后,曹太后知书达理,自然也知道英宗如果真的把亲爹叫作亲爹,她太后的名号也必须要更改。可曹太后太理解人了,于是,她下了一道诏书,让英宗称亲爹为爹。

衮衮诸公,竟不如一个女人识相,这实在可悲又可恨。

皇家内部现在是统一意见了,可百官们分成两派,还争个没完,且大有势不两立的劲头。英宗觉得再争下去也累了,就下令将反对派中哭得最凶狠的吕诲等三人贬出京城。要知道,仁义是大宋皇帝一贯的美德,吩咐将他们赶出去的同时,英宗又特地交代:“别把他们搞得太狠。”接着宣布:亲爹就是亲爹。不能因为做了皇帝就连亲爹也不能认了。

反对派的人感觉如雷轰顶,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家号啕大哭;司马光领着一群人以辞职作为要挟;英宗做太子时的老师现在也跳出来不让他认亲爹。

后来,在欧阳修和韩琦的支持下,在曹太后的周旋下,英宗使尽了各种手段,最终平息了这件事。英宗做皇帝,不过四年而已,而彻底平息这件事却花了三年时间。

阿龙辞典 大宗小宗

英宗认亲爹的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地主娶了两个老婆,大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有资格继承他的一切,第二个儿子就没有权。而小老婆即使生下一条龙,也没有任何继承资格,除非他造反。这就是周公当年定下的嫡长制。大老婆的第一个孩子是大宗,其他的孩子和小老婆生的孩子全是小宗。但有一天,这个继承一切的男人没有后代,该怎么办呢,他就要去他兄弟那里——同父同母的同父异母的都可以——领养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他就可以把一切都交给这个儿子。现在,英宗就是这个儿子。

【阿龙看热闹】

认死理的人真可怕

因为做了皇帝,亲爹不是爹,干爹才是爹,这事儿,真是够邪门的!但“存在即合理”,荒谬的背后,一定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而且这逻辑平时大家都觉得对,都遵守得好好的,但突然有一天,遇上了特殊事件,顿时显出了僵硬可笑的一面。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了,大到户口、身份证问题,小到在财务科报销一顿饭钱……只能感慨:活着可真不容易,就算做了皇帝,也这么不自在。

宋朝经过了真宗和仁宗两任皇帝的和平岁月后,暗藏的危机也渐渐露了出来。因为政府有困难,所以才有人想到要改革。改革的主角就是新上任的皇帝宋神宗,还有新上任的副宰相(参加政事)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件难事,自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北宋的历史就成了变法派(新党)与反变法派(旧党)短兵相接的争斗史。

1085年,随着神宗去世,从1069年开始的断断续续的变法宣告失败。从此,宋朝就在安逸的生活中,彻底丧失了向上努力的意志。

阿龙记事贴

最不得清静的皇帝

1063年,英宗即位。宋英宗堪称是大宋历史上最不得清静的皇帝了,在位不过四年,一上台就被群臣来了个“濮议之争”,争了三年,弄得人人都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