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572000000003

第3章 快乐教育的秘密(1)

1.教育也可以快乐

呵斥和指责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反倒是快乐的方法和快乐的气氛能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小斯宾塞长到 5 岁的时候,镇上开始流传起这样的说法:“除了斯宾塞家,所有家庭都在抱怨教育孩子的苦恼。我们都是在哭声中种土豆,只有斯宾塞家在快乐地种金子。”虽然这些话里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和邻居们相比,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的确得到了比他们要多得多的快乐。遥远的东方有句谚语叫作“以柔克刚”,我认为这句话在教育上也同样适用。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反倒是快乐的方法和快乐的气氛能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这一点在小斯宾塞学风琴这件事上,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夏天的时候,我用自己攒下来的积蓄买回了一架脚踏风琴,想借此开始对小斯宾塞的音乐教育。我告诉他:“这是一架有魔力的琴,只要你不断用脚踩踏板,用手按上面的黑白琴键,它就会奏出动听的音乐。如果你知道了由七个数字组成的魔法,它还会唱出更美妙的歌。”小斯宾塞被我的话所吸引,没等到风琴安好就急不可待地坐上去,小指头在琴键上乱按一气,各种不成音律的声音参差不齐地发了出来。那一个下午,成了让小斯宾塞兴奋得发抖的美好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斯宾塞与德赛娜之间关于风琴的斗争就开始了。德赛娜的尖叫和指责声夹杂着小斯宾塞的哭声和不协调的风琴声,成了我们家特有的“音乐”。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月,德赛娜终于忍无可忍,她向我抱怨:“你的孩子可能在音乐上一点天赋也没有,一首简单的曲子,他学了一百遍都不会……”

是时候阻止这种痛苦的教育了,我对德赛娜说:“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方法而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如果把弹风琴变成了一件紧张而痛苦的事,孩子肯定学不好音乐。”

“那么斯宾塞先生,你还是自己来试一下吧。” 德赛娜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

我把有关风琴的事暂且搁在一边,扭头开始准备晚餐。夜晚来临,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我对小斯宾塞说:“亲爱的,我特别喜欢你弹的那首小曲子,它叫什么名字来着?” 小斯宾塞抢着说:“《圣诞精灵》。”

“对,就是这支,能弹给我听听吗?”

小斯宾塞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便假装痛苦地说:“唉,真遗憾。要是我自己会弹就好了,哪怕一小段也好!” 小斯宾塞不愿看到我如此伤心,他赶紧说:“那我就试试吧。”他快步跑到风琴跟前,手指落在琴键上开始弹奏。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小斯宾塞弹得非常流畅,轻重也恰到好处。没有了不协调的杂音和错误的音符,美妙的旋律在晚风中飘荡。德赛娜吃惊地看着我,终于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伴着斯宾塞的旋律哼唱了起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得快乐幸福,既然快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这就好比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若是苦涩的汁水,孩子们从另一端获得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如果他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学习的信心和效率就会明显减弱,即使请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他们,也是徒劳无功。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并非真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在散步时我经常对德赛娜说,一个听不到孩子欢声笑语的家庭是不会有希望的,她对此深表赞同。自从那天晚上听小斯宾塞弹奏了《圣诞精灵》之后,德赛娜再也不逼迫他了。在孩子弹奏的时候,她会像我一样专注地听着,跟随旋律踏着节拍。

音乐跟数学一样是讲究准确的,我必须承认,德赛娜和小斯宾塞的音乐老师对他的长期训练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欢快的气氛无疑是对小斯宾塞的最大奖赏。他的音乐潜能就这样被激发了出来,先是被邀请到教堂里演奏,后来又试着自己谱写曲子,感恩节时他为我和德赛娜创作的《感恩节的礼物》,甚至还被印成了乐谱,成了很多乐队的必奏曲目。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们就像一块块璞玉,唯有快乐的教育者才能将他们真正的价值挖掘出来。而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样会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强迫他学习,因为教育效果不会很好,你也可能因此就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

(3)在家庭教育中,要努力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轻松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戴着“不快乐”这个有色眼镜,你就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2.信心来自一点一滴

唯有把教育本身变成渐进的、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镇上的许多父母向我抱怨:“我们如此尽心地去教育孩子,却得不到想要的成效,是不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

其实,我们从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起就应该明白,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跑一场教育的马拉松。和很多特别重要的工作一样,培养一个孩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常常因此而产生失望的感觉。唯有把教育本身变成渐进的、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先把你想让孩子学会的东西作一个分类,比如习惯、健康、语言学习、运算等。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拟一个每周的小计划。一周实施一点,日积月累,自然会看见成效。做有成就的事才会使人得到快乐,如果父母从教育中体会到成就感,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和孩子失去信心。

就拿小斯宾塞来说吧,由于我们提供给他的环境很宽松,小斯宾塞就比较散漫,眼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已经快到上学的年龄了,我决定开始培养他一些绅士应有的习惯。

我为小斯宾塞拟定的教育计划是从整理衣物开始的。我们开展了一个衣服自理比赛,看谁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净,晾晒得整齐,收拾得有序。开始的时候,小斯宾塞还很有兴趣,但过了几天他就感到厌烦了。于是我买来一个小黑板挂在客厅,把我们的名字都写上去,谁哪方面做得好或不好,我都一一写上去,这下小斯宾塞又来劲了。他的名字下只要有一项不好的,比如手帕脏了或者是鞋子臭了,他就会马上改正,然后站在黑板面前,直到我把他名下的那项“劣迹”擦去才心安。

就这样三个月下来,小斯宾塞对于衣着干净整齐这项要求已经由兴趣变成了习惯,再不需要我操心了。不管他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弄得多脏多乱,我都不会阻止,让他尽情享受这种快乐和自由。等一回到家里,或是出门做客,小斯宾塞就会自觉把自己整理干净,保持衣着整洁。

一个拥有好习惯的孩子,他的身心也会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无论在教堂还是在其他场合,小斯宾塞的手巾都是雪白雪白的。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他的身体也在做这些日常家务事的时候得到锻炼,肌肉变得结实起来了。

做一个渐进的家教计划会使父母和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我为小斯宾塞设计的小黑板后来渐渐在镇上流行起来,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块小黑板。英国教育大臣也对此大加赞赏,并在全国推广开来。

3.一首歌的魔力

父母和孩子一起唱歌,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的美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和成绩)。

在德比小镇上,史密斯一家可以说是最严谨的。史密斯先生和他的太太开了一家书店,除了工作的关系外,很少与外界交往。不久前史密斯太太找到了我,向我诉说自己的苦衷。她的小女儿已经上小学四年级,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她每天不管多累,都会抽出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仍然不见成效。史密斯太太说:“你也不能说孩子不用功,她回到家里总是一头钻进书房里学习。我也很严格控制她的时间,只要她出去玩一会儿,我就会把她找回来。”

我想了想说:“您的孩子喜欢唱歌吗?您平时在家唱歌吗?”

“她从不唱歌,我也不唱。我年轻时特别喜欢,现在都这把年纪了,也就不唱歌了。这和孩子的成绩有什么关系?”史密斯太太疑惑不解地问。

“当然有关系,您的孩子需要快乐的感觉。您年轻时爱唱歌,是因为您感到快乐。处于童年的孩子理应是天真活泼的,可您的女儿竟然不喜欢唱歌,这说明她不快乐。如果您想让孩子的学习有所提高,可以试试每天和孩子一起唱一首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史密斯太太会采纳。唱歌能够让孩子快乐,这的确不假,但唱歌和学习成绩直接挂钩,却是我有所夸张的。

然而,我的建议真的起到了作用。镇上有人告诉我:“史密斯太太又开始唱歌了,她女儿也跟着唱,没想到唱得还真好。”当史密斯太太再一次来到我家时,她明显比以往精神了许多。她惊喜地对我说:“太感谢你了,斯宾塞先生。我的女儿成绩比上学期好多了,而且她还发现了自己的新天赋,那就是唱歌。”

唱歌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唱歌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轻松快活。不仅如此,父母和孩子一起唱歌,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的美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和成绩)。热爱唱歌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在河流上唱过,在森林中唱过,在黑夜里休息时唱过,在白天劳动时也唱过,我们为什么要压抑这样一种天性呢?

想让孩子放声歌唱,父母首先要歌唱。我不仅把这一点告诉别人,我自己也经常和小斯宾塞在家里和野外放声高歌。小斯宾塞唱到动情的时候,会非常投入。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

4.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高效

唯有让孩子们快乐起来,他们才能达到我们设定的可行性目标。

随着小斯宾塞慢慢长大,到家里来请教教育方法的朋友们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从更远的威克沃斯和伊雷顿赶来。这些急切的人们想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教育孩子?

这使我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总结一些有关教育的原理性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要想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我通过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实验和以往大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当然,这也许会让那些公立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感到难堪。要知道,这与传统教育所讲的许多清规戒律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他们会打断我的话说:“难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他们玩的吗?”“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自己玩更好,因为那样最快乐。”

遗憾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尽管也在教育孩子,却很少研究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在因袭已久的教育规则中机械地工作着,时而严厉得像一座凶狠的塑像,时而大声训斥的声音让整条街都能听到,但教育的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