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智慧
15696600000019

第19章 进入语言之外的领地

你可以用语言来解说你所学到的知识,但你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生命的隐秘体验,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在语言之外,有着大片的空白领域,而这个领域如此重要,暗藏着人们成长的秘密。

齐国有人名叫北郭骚,品行高洁,家徒四壁,不善处事,到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不得已之下,便去造访当时的齐国宰相晏婴,要求赏赐一点东西以奉养母亲。

晏婴听了引见者的介绍,接见了北郭骚,而且印象不错,决定给一些谷物和钱。但北郭骚拒绝收钱,只收了一些谷物便告辞了。

不久之后,晏婴被齐景公怀疑有图谋不轨之心,便逃往他国。临走时,突然想到北郭骚,便顺道来到他家中,告诉他为什么要逃离,并特来辞行。

北郭骚闻言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一句客套话:“一路上多多保重。”晏婴离开时很感慨地说:“我难怪必须逃亡,我根本就不会看人。”

晏婴离去后,北郭骚叫来一个朋友,对他说:“我曾仰慕晏婴,求他赏赐东西奉养母亲,这个恩情我一定要报。我想牺牲自己的性命来证明他的清白。”

于是,北郭骚换好衣服,要他的朋友携带箱子与剑同行,前往王宫会见景公的近臣说:“晏婴是名闻天下的贤者,诸侯之所以不敢对齐国下手,就是因为有晏婴在。如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来攻打齐国。我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所以选择死。我死后,请把我的首级呈现给景公,以证明晏婴的清白。”并回过头对他的朋友说:“用箱子把我的首级装起来呈给景公。”

说完,刎颈而死。

随行的朋友就按照北郭骚的嘱咐,把首级呈给了景公。之后,他说:“士为知己者死,此乃大丈夫所为,北郭骚为国家和朋友而死,我也要为朋友而

老子出关,关兵要他回话,

老子挥笔《道德经》,从容而去。

死。”随后也列颈而死。

景公看到眼前的情景深感后悔,连忙亲自骑马追赶晏婴,一直追到边界才追上,恳请晏婴回宫,晏婴便随景公而折返。

回到齐国后,晏婴听说北郭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明他的清白,再度感慨说:“难怪我必然逃亡,我根本就不会看人。”

晏婴两次感叹说:“难怪我必须逃亡,我根本就不会看人。”第一是因为北郭骚知道他要逃亡却只说了一句保重,连安慰的话也没有,晏婴以为他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故此感叹。

第二次是他知道了北郭骚的真正为人,又有一叹。北郭骚的高大形象至此已在晏婴心中建立起来。但北郭骚自始至终也没有对晏婴说过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北郭骚懂得三点:

第一,他知道晏婴是清白的。因为晏婴对他说了,他仰慕晏婴,信任晏婴。但他没对晏婴表白,因为过去未曾表白,在对方落难的时候表白仰慕之情,对方会听出讽刺来。

第二,他知道晏婴的处境。但他没有安慰,因为他知道安慰是无济于事的。被君王撵出来,只有君王才能请回去,解铃还需系铃人,做事要找出关键点。

第三,他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这是自己该做的事情,与晏婴无关,所以他死前死后也没给晏婴留下只言片语。

识大义的人不会说什么,脑中只有两个字:行动。

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的人不一定说,说的人不一定知道。

孔子弟子三千,每日聚众讲学,要么就是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口才可谓极佳。他知道什么就讲什么,但他还有不知道的。所以他两次问道于老子。拜访老子之后,孔子大发感叹:“老子才是真正的大家。”

老子一向闭关深锁,不求闻达于天下,既不向人宣道,也不收门徒讲学,天地万物之奥妙网罗于心中,的确是个“大家”。

孔子问道于老子。

大家不曾说什么,甚至忘了自己会说话,老子骑牛出关,关兵拦住他,要他答话,老子挥笔《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立马而就,从容而去。

难怪孔子拜访老子之后,羞愧不已,说“君子敏于行,呐于言”,意思是说要少说话,多做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告诉你知道得越多的人越沉默。

为什么要沉默?

因为他知道有些话不该说。

有些人连某些话该不该说都不知道,他怎么叫做知道呢?

老子为什么不开口说话?

因为他已得道,得道者说话必言道,但对于不识道的人你跟他说什么呢?说了是否他就懂道?

悟道悟道,道是靠心灵去悟的,不是靠说靠听,说了也白说,所以不说。禅宗教导弟子,不用讲解,从来都用行动。

每当禅师俱胝在解释有关禅的问题时,他都会举起一个手指。

一个非常年轻的门徒开始模仿他,每当有人问他,他的师傅在讲道时说些什么,那个男孩就会举起他的一个手指。

俱胝听说了这件事。一天他正巧碰上那个男孩在模仿,他就抓住他,抽出一把刀,削了他的手指,并将它扔掉了。

当那个男孩哭着跑开时,俱胝大声喊道:“停!”

男孩停住了,转过身来,透过眼泪看着他的师傅。

俱胝正举着他自己的手指,男孩也开始要举起他的那个手指,而当他意识到他的手指不在时,他向师傅鞠躬,当下,他开悟了。

这里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无声之中却有剧烈的东西在显示。

俱胝在解释禅时举起一个指头,表示人应当是一个整体,而大部分人都是破碎的,他们一部分给了工作,一部分给了生活,一部分给了高贵的情感,一部分给了卑下的欲望。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任何地方都不属于他,他也不属于任何地方。因为他是破碎的。禅师的一个指头,就是告诉人们:你只有变成“一”,你才能悟道。

年轻的门徒在模仿。模仿就意味着他抛开自己,跟从他人,悟道应从自己的内心去求,而他已经离开了自己,怎能开悟呢,他正在分裂着,这与禅的“一”是相违背的,所以禅师要削了他的手指。

当禅师再度向他举起手指,门徒要模仿时发现用于模仿的手指已经没了。失去模仿,意味着他真正回到自身,所以他向师傅鞠躬致谢,他开悟了。

但这些岂能用言说来解决。当师傅对你说:“请不要模仿。”你将懂得不要模仿的意思,但你仍然会模仿。你甚至责备自己的模仿,但你还会继续模仿。就像一个人在经历着一场无望的爱情,他在强烈地思念他的情人,他会告诉自己:“不要想她,这是没有用的。”但他还是会想她,他一遍遍地责备自己,但他还是一遍遍地想她。

有些东西不是用言语来解决的。

比如对“痛苦”二字的理解,有的人理解很深,因为他有过切肤之痛,有的人则很浅,因为他没有那个体验。深与浅的不同,这都超过了文字的层面,属于体验的世界。

然而“痛苦”二字放在书上,书不会哭泣;放在墙上,墙不会倒塌;因为“痛苦”二字仅仅是两个字,这仅是在文字的层面。而将之放到人的心上,有的人则站立不起,有的人则无动于衷。

这就是说,语言不是诠释世界的唯一方法。那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美术和音乐的原因。如果你仅活在语言的世界里,那么在语言世界之外的人还能对你说什么呢?

对牛弹琴,牛不会哭,也不会笑。

俞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懂,钟子期一离开,俞伯牙便摔断了心爱的七弦琴。既然没有知音,那就不弹。

知识的层面可以用言说的方式解决,而生命的体验则无法传授。

你懂得别人不懂的东西,跟不懂的人说你懂的东西,他依然不懂。这与对牛弹琴何异?既如此,那就免开尊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告诉你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无法言说的。

南隐是位著名的禅师,一天,一个自以为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去拜访南隐,

人就像茶杯,内心装满各种想法,所以会滔滔不绝地说话。

害怕失去这些想法的人无法获得新知。

向他请教佛理。

读书人见了南隐,滔滔不绝地大谈自己的各种计划,对人生的各种看法,说得头头是道。直到他说得口渴时才停了嘴,想到自己是来请教南隐的。南隐请读书人喝茶。只见他提起茶壶,不停地往客人的杯子里斟,茶满了,他还未停下。茶溢出了杯子,流了一桌,南隐还不停手……

读书人说:“师父,茶已经满出来了,请不要再斟了!”

南隐平静地说:“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各种想法。你不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怎么对你说禅呢?”

人老是对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不忍放弃,所以才会滔滔不绝地说,那是在强化他的所有,他害怕失去。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新知识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告诉你知道很多的人是不怕失去的。

这个读书人在班门弄斧,班门弄斧的人都有一个问题: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那是因为他没有看过更广阔的世界。他无法想象超过他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神秘的,因为它永远有人所未认识到的秘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才会保持谦逊的态度,去洞察更为幽深的世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告诉你要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去获取新知。

忽如海,漂若无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