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提高你的凝聚力
15694700000006

第6章 提高自身的社交修养(1)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读书是社交成功的基石

在社交中,读书是成功的基石。

想要增加自己活动能力的人,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

英国演说家福克斯经常高声朗读莎土比亚的作品,以改进他的风格。格雷史东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和平庙堂”,里面有一万五千册藏书。他说他自己因为阅读奥古斯丁、巴特勒主教、但丁、亚里士多德和荷马等人的作品而获益匪浅,荷马的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也使他非常感兴趣。他写了六本书评论荷马的史诗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英国桂冠诗人但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又读,最后可长篇背诵下来,罗斯金的母亲每天逼他背诵圣经的章节,又每年要把整本圣经大声朗读一遍,一点也不能遗漏。罗斯金把他自己的文学成就归功于这些严格的训练与研究。

英国政治家及演说家庇特年轻的时候,经常阅读一页或二页的希腊或拉丁文作品,然后把这些段落翻译成英文。他每天这样做,持续十年之久,结果,他获得了一项无人能比的能力:在不需预作思考的情况下,就能把他的思想表达成最精简最佳排列的话语。

约翰·布莱特说:“我到图书馆时,只会感到一阵悲哀:生命太短暂了,我根本不可能充分享受呈现在我面前的丰盛美餐。”布莱特十五岁时离开学校,到一家棉花工厂工作,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上学校。然而,他却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光辉灿烂的一名演说家,以善于运用英语文字而享有盛名。他阅读、研究、作笔记及背下各著名诗人的漫长诗篇,如拜伦、密尔顿、华兹华斯、惠特尔、莎士比亚、雪莱等。

古希腊演说家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亲自抄写了历史学家修西底德的历史著作八次之多,希望能因此学会这位历史学家那种华丽高贵而又迷人的措辞。结果呢?两千年以后,威尔逊总统为了改良自己的演说风格,特别去研究狄摩西尼斯的作品。英国演说家阿斯奎斯发现,阅读大哲学家伯克来主教的著作,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训练。

苏格兰的史蒂文森是作家中的作家,他是如何发展出使他得以闻名的那种迷人风格的呢?他说:“每当我读到特别令我感到愉快的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我一定要马上坐下来,要求自己把这些特点模仿下来,第一次不成功,于是再试一次,经常是连续多次不成功。但是,从这些失败的尝试里,我在文章的韵味、和谐、各部分的协调与构造方面,获得了一些练习的机会。我以这种勤勉的方式模仿海斯利特、兰姆、华兹华斯、布朗爵士、霍桑及蒙田。不管别人喜欢与否,这就是我的方法。”大诗人济慈更是以这种方法学习,在文学上很少有比济慈更优美的气质。这种模仿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好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于无法完全模仿的一些特点,就去试试,不要担心失败。

我们已举出太多的成功人物及特殊的例子,这个秘诀已经完全公开。林肯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拿起书本,仔细阅读及研究。这才是最重要的。”

杰佛逊总统写道:“我已经放弃阅报,改为阅读古罗马历史学家泰西塔斯和古希腊史学家修西底德的著作,我发现,我自己变得快乐多了。”如果你学习杰佛逊的作法,把阅报的时间至少缩短一半,几周之后,你将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快乐、更聪明了,你难道不愿意如此尝试一个月,并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阅读一本好书?你在等待电梯、巴士、送餐、约会的时候,何不取出你随身携带的那本书来看看呢,它们一定能增加及改进你的思想。

如果你这样做,你的词藻将会开始变得美丽而优雅。慢慢地,你也就具有了这些精神伙伴的荣耀、美丽及高贵气质,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告诉我,你读了些什么,我可以说出你是哪种人。”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里,个人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难以生存下去,只有做一个有干劲的人,才不会被淘汰的。首先,书本的知识是基础,想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必须再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消化吸收才行。

学习并非一定要看许多书,能否由书本的知识中获得启示,得到实践性的智慧,这一点十分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做学问必须懂得实践,这种求知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庄子》中记有一则故事:

一日,齐桓公正在书斋看书,在院内工作的车夫轮扁,突然停下工作,进入书斋。

“请问殿下,这本书到底说些什么呢!”轮扁问。

“是一些圣人的言论和训示。”

“那一位圣人现在仍活在世间吗?”

“不,很早以前便去世了。”

“那么书中的话,岂不是如同渣滓一般!”

“你胡说些什么?渣滓,你竟敢如此侮辱先圣,你必须说出个理由来,否则必定拿你治罪。”

面对怒气冲冲的齐桓公,轮扁坦然回答:“我只是由长久的工作经验中获得这种启示。比如车子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得和车轮的承受力平衡。这个原理说来容易,但实际制作可就有困难了。当初我让我的儿子学习这项技术,至今尚未熟练。所以我虽已七十高龄了,仍得自己亲手制造车轴。比如古代伟人的言论,都只是用嘴巴说说而已,国君所读的书,难道不是古人的渣滓么?”现今所谓的技术性秘诀,或经营理论,也许正如轮扁所说的一样吧!

虽然看书是一件有益的事,但如果沉溺于其中,而未付诸实践,这些死知识是毫无意义的。往脑海里不停地填入繁杂的知识,充其量只是博闻多识的人而已,只有希望获得启发的效果,对知识有所选择,切实付诸实行,这样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发生作用。

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培养你社交能力同样适用。

所以在与人进行交往之前,必须有这种心理准备,预备一些知识性的话题,这对于你能力的发挥相当重要。

话题的准备来自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妨以自己身边的见闻、经历或体验作为素材,或者收集些你觉得很有意思的资料。将其输入自己大脑,再视时机或气氛,适当地运用这些话题。

在交际中,没有知识撑腰,不管你怎么讲道理,对方不会那么轻易地对你信而无疑。知识和“逻辑”相辅相成,彼此的重要性不分上下。问题就在于知识的脑筋跟逻辑的脑筋有很大区别,这一点务必认识清楚。知识是靠记忆储存于脑里,需要时它就靠大脑的联想功能把知识从脑里搬运出来。逻辑是井然有序的道理,它可以从搬运出来的知识,再创出新的知识,然后又储存在脑里。

换句话说,记忆只是把知识“藏在仓库里”,逻辑却可以在脑中把知识进行再创作。知识经过逻辑的再创作后,可以更深刻地烙在脑中。

许多人认为,只要书看得多,那些知识就属于自己,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这是一种误会。

只有靠推理、判断,才能把知识完全消化,才能完全把它据为己有。不少人在书架上排满(装饰)了琳琅满目的书,说什么“书香满屋”,认为自己是跟别人迥然有异的知识分子而沾沾自得。可是他们是不是真的把那些书的内容据为己有了呢?真的在自己心灵中造成添血加肉的作用了呢?

有推理、分析这种习惯的人,就大不相同。就算书房中只有一本书,只要那本书的内容,它就可以胜过万卷书而成为知识的基石,从中再创新知识,使它真正地属于己有。这种人,即使屋中没有充分的书,由于再创了知识,仅仅那一本书的内容,脑筋就够充实了。想一想,如果终夜不睡地倾力看书,穷其一生究竟能看多少本书呢?当然,您若这么做,可以吸收到数倍于别人的知识和乐趣。

□ 以诚信待人

“诚”的核心就是为人处世要讲究真诚老实,光明磊落。在我国,“诚”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在古代历史上流传着不少像“伯牙破琴”、“管鲍之交”等赞美待人诚恳的故事,这都是值得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和借鉴的。“以诚相待,金石为开”。同别人相处和交往,诚是取信于人的基础;若不以诚相待,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决不全掏一片心”,有事求别人时就甜言蜜语,别人求你时却变成了满脸寒霜;当面称兄道弟,背面却用暗箭伤人,这种言而无信、两面三刀的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最终只会成为孤家寡人。

5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的一次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讲话一开头,他就亲切地拿自己打比方说:“我祖籍浙江,先辈们长期在江苏做官,要论出身,说得好听,叫‘书香门第’;而实际上就是封建官僚阶级。因而我从小也接受了家庭的各种不好的影响。”听到这里,与会者都万分感动:以总理的身份,对大家讲话竟是这样推心置腹、直言不讳,真是令人钦佩之极,因而在继续听到他谈知识分子应该发挥长处、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又要注意克服弱点、树立革命人生观时,就感到格外的真挚亲切,有说服力。这就是以诚相待的力量。

以诚相待应该做到:

(1)说话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和暂时利益,把一说成二,把是说成非;要坚持一个“真”字,反对一个“假”字,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坚持、承认和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谁不坚持实事求是,谁就要受到历史和实践的惩罚,历史上出现过的“浮夸风”和“逼供信”就是明显的例证。

(2)襟怀坦白。不隐瞒自己的思想观点,有什么讲什么。不要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要该说的不当面说,不该说的却背后议论。

(3)是非分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特别是当同事、同志等遭受到冤屈和不公正的待遇时,应该敢于挺身而出,说明事实真相,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与人相处,如果是非不分、皂白不辨,也许是一个糊涂虫,他可能就是一个奸滑的伪君子,当然也就无“诚”可言了。

(4)言而有信。与人相处和交往,应该言而有信,切不可言而无信。俗话讲得好:“轻诺必寡信”。同别人交往千万不要信口雌黄,轻意许诺,能办到的事情尽力办了再说,即便要说,也要留有适当的余地;没有把握办到的事情切忌不要打包票,轻意许诺;更不能够为了暂时取悦别人而接受那些办不到或难办的事情。你当面满口应承帮忙,而实际上又只能老是用“明天”、“以后”、“下次”之辞来应付和搪塞别人,致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地抱有希望,而一次又一次地陷于失望;结果贻误了别人的大事,而导致别人发怒甚至同你绝交。因此,言而无信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那么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誉,不妨看一看下面这则事例:

《敏拉波尼》杂志的出版人琼斯,曾用一种很好的技巧,树立起了他的声誉,结果由一个普通的职员升为一家报馆的主人。

后来,琼斯在开始他的建树计划时,首先向一家银行借了50元他并不急需要用的钱。他说:“我之所以借钱,是为了树立我的声誉。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动过这笔借款,当借期一到,我便立即将这50元钱还给了银行。几次以后,我便得到了这家银行的信任,借给我的数目也渐渐大了起来。最后一次借款的数值是2000美元。这次我用它去发展我的业务。”

琼斯还说:“后来,我计划出版一份商业方面的报纸,但办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估计了一下,起码需要15万美元,而我手头上总共才不过5千美元。于是,我再次到那家银行,也再次去找每次借我钱的那个职员,当我将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以后,他愿意借给我1万美元。不过,他要我与银行的经理洽谈一下。最后,这位经理同意如数借给我1万美元,还说:‘我虽然对琼斯先生不太熟悉,不过我注意到多少年以来琼斯先生一直向我们借款,并且每次都按时还清。’”琼斯是使用心计获得别人的信赖的。

获得众人的信任,铸就自己的信誉,不论你采取何种方法,但笃诚、守信及勤劳是最根本的要诀。

如果说实现对自己许下的诺言是负责任的表现的话,那么同样地,别人遵守诺言也是诚实、负责的表现。

承诺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守并实现你的承诺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在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推销了你自己,你便会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获得成功。

这并不是空话,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国外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不把信誉推到第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无不是守信用的楷模。

相反地,有些人随随便便地向别人开“空头支票”,到头来又不兑现,相信他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诺言呢?

首先,你在许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真的能履行诺言吗?”这句话。

如果你有自知之明的话,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价的话,你就能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了。

可惜的是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但实际处理事物时,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承诺,结果如何不言自明。

在感到自己做不到时,你最好不要轻率地向别人许诺,这样会有许多好处:别人只能表示遗憾,并不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因而不会产生对你的不信任感;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和形势已经变化了,你做不到但并没有许诺,事后你也不会受窘。

其次,在你已经许诺了以后,你就应该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实现它。

一个小小的承诺,比如“我今晚9点钟回家”。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决不要掉以轻心,你已许诺9点钟回家,这时你的同事邀你出去玩,时间可能要拖到10点,你该怎样做呢?你应该婉言谢绝朋友的好意相邀,按时回家。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儿,但它足以让你诚实的形象光芒闪烁。

最后,如果你做不到你曾许诺过的事儿就应该及时地通知对方,你的充足的理由和真诚的歉意会使别人原谅你的,同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意味着你丢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品质,意味着在别人眼中你失掉了为人的信誉。这个损失多么惨重,你当然会掂量得清清楚楚。

除轻诺寡信之外,好耍小聪明、玩弄手腕者也大多失信于人。这样的人也许可以一时欺骗蒙哄某些年幼无经验者,可以得利于一时,赚到一笔、捞到一把。可是第二次或第三次,一旦被识破,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了。你必将得不偿失。从根本上看,从总体价值上看,你骗到的是一粒芝麻,丢失的是一个大西瓜。

《庄子·齐物论》载,有个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椽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养猴人转动小脑瓜,马上再对猴子们耍出一个小聪明来:“好了,别生气了。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