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5676300000064

第64章 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

在家长们看来,今天的小学生已够幸福的了。他们吃穿不愁,父母亲朋关怀备至,消费娱乐丰富多彩,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没有什么理由不无忧无虑,不一门心思搞好学习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渐入困境:为什么平时对孩子关怀备至,到头来却没有好的结果?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更渴望和家长情感沟通,以满足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多与孩子平等交谈,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爱护他们日益强化的“成人感”,学会控制和善于表达对孩子爱的情感。

家庭教育的民主化,注意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愿望,是父母的明智选择。据南京市妇联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开始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手段也日渐趋向民主、科学、文明、合理。

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注意同孩子沟通。

有专家指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多多益善。”

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人人都可能会做错事,而意外和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是容许的。例如一杯牛奶打翻了,就不要过多责备孩子,要示意让他自己擦掉,千万不要小事化大,假如父母因小事惩诫他们,就会破坏与孩子的关系。当家庭面临离婚、死别或其他问题时,要让孩子知道,不可隐瞒,允许他抒发感受,以解除心理压力。

卢勤在她的《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善于与女儿“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爸爸,真令天下父母欣羡不已。

故事中的女儿叫华卉,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北京的小学生。当选之前,卢勤想了解这个孩子,便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自己一起主持“家教咨询热线”节目,主题是“孩子眼中的妈妈”。

在交谈中卢勤发现,华卉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华卉自豪地对卢勤说:“我跟爸爸无话不谈。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成了我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卢勤好奇地问。“每天我们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华卉得意地说。

“天天都谈?”连卢勤都有点不相信。“是啊!都习惯了。”

华卉认为这件事很平常,卢勤却觉得很不一般。

后来,卢勤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爸爸。华卉的爸爸叫华桦,是个军人。他当过知青,当过工程兵,吃过很多苦,身上留下许多伤。婚后,他拥有了一个贤慧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没想到,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带油的食物,所以身体很弱。华桦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患的病难以治愈,但他却没有悲观失望,更没有对女儿娇惯纵容、百依百顺,他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他明白,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沟通,更需要以诚相待。

华卉和她爸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两代人平等交谈,相互沟通,会使代沟障碍自动消除,这正是走进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这本“书”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如果说过去由于封建家长制思想作怪,家长以为自己有特权,比子女要“高一等”,即使子女说得对也不能接受,接受了也不承认是“接受了子女的教育”。那么,在现代社会,家长和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子女说得对,家长就没有理由拒绝。况且,做父母的必须明白,虽然我们的年龄比子女大,经历比子女多,经验比子女丰富,但真理不见得都在自己手里,有时也在子女一边。在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谁说得对,有道理,就应当按照谁的意见去做。

愿天下父母记住:孩子渴求平等,渴求与父母心灵沟通,请不要对他们说“这里不是你发表言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