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智慧教子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15676300000032

第32章 关注婴儿的各种表情

孩子长大后是否快乐、积极、喜社交、喜探索,是否会成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进取性的人,都与婴儿期(尤其是半岁~2岁)的孩子同妈妈的接触、沟通有很大关系。

刚出生的娃娃,是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如饿、冷、渴、热、疼等)以及与人交往的需要的。他往往是通过哭、笑等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去影响成人,促使成人接近他,满足他的要求,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感到愉快。因此婴儿在哭笑时,成人(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应及时作出应答,如给孩子喂奶、抱孩子、与孩子“说话”等,并且能正确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如孩子哭是因为饿,还是因为生病、想与人交往等),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就会对妈妈建立起信任感,会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感到很安全,从而去了解他不熟悉的事物,去与其他人交往,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社交能力和对人、事物的认识能力,增长了才智。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喜、怒、哀、乐等不予以关注,或者是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起什么作用,连自己最常接触的人都不可信任。这样,受妈妈忽视的孩子就难以形成依恋感和安全感,与妈妈“不亲”。这样的孩子不敢接触新事物和其他人,显得胆小、畏缩,难以与小朋友愉快地交往,他的智力也会因为接触事物的机会少而受到影响,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对孩子的一颦一笑都应了解,并作出及时的应答。要与孩子主动地交往,不能因为自己有其他事要做或者图省事,而忽视孩子的情绪反应,或者将孩子送到别人处寄居,或全托。这样不利于孩子心智、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错过了母婴依恋形成的关键期,以后再弥补比较困难。因此,妈妈要处理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与照看孩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