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14

第14章 恐龙成长探秘(6)

尽管恐龙中也有不少是比较矮小的,但平均而言,它们比古今任何种类的陆生动物都要大得多。最大的恐龙究竟有多大,现在还不清楚。

另外,科学家也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恐龙长那么大,这对它们的生存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人认为,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生长方式不一样。

哺乳动物快速长到成年阶段后,接着便衰老、死亡。它们的寿命比较短暂,个头一般都不大。

但大型的爬行动物却具有无限的生长力,只要它们不死,一辈子都在慢慢地长个子。大型的蜥脚类恐龙能活200多年,这么多年不停地生长,个头自然会长得非常大。

同时,中生代不仅许多恐龙躯体很大,海洋里的菊石也很大,有的大如车轮子;侏罗纪有一种蝗虫,体长可达1米以上;有一种翼龙,双翼展开达15米,像一架飞机那样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推测,当时地球空气密度比较大;也有人推测,当时地心引力比较小;还有人说可能与宇宙因素有关。当然,这些原因都可使动物长得很大。那么,体大在生存上是否有好处呢?科学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说在中生代这种特殊环境中,体大对生存竞争是有利的。例如,蜥脚类恐龙的庞大身躯本身就是一种防御。吃植物的雷龙比吃肉的跃龙体重大13倍;吃植物的四川峨嵋龙比吃肉的建设气龙体重大。面对这么大的捕猎对象,食肉性恐龙如果单枪匹马地干,肯定会落得一个“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下场,更何况,蜥脚类恐龙还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了。

一头凶猛的非洲狮只能捕食比自己体重大2~3倍的斑马,并不是多大的动物都能对付。由此可见,体大确实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庞大的身躯对占领生活环境、争夺食物,不能说没有好处,否则,那些恐龙就不会竞相往大里长了。特别是植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之间,前者为了自卫越长越大;后者为了捕食前者也不甘落后地增大自己的身躯。

然而,大有大的难处。有不少学者认为,体大并无好处可言。体大的动物肚皮大,吃得很多,像蜥脚类恐龙,偌大的身体,而脑袋却很小,智商比较低,如果环境一有变化,首先被淘汰的就是这些“傻大个子们”。

恐龙为什么长那么大,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然而恐龙在整个中生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可在中生代末期,它们却又令人不解地悄然消失了。它们的繁盛与消失也许都与身躯庞大有些关系。

24.恐龙头“大观园”

头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指挥、协调全身的运动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而位于头上的眼、耳、鼻、舌则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使动物肌体与外界环境保持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联系。鼻子还是呼吸的通道,口是摄食器官,它们的作用是使动物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联系。高等动物的喉,能够发出声音,极大地密切了同伴之间的交流,这对动物在自然界里的生存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头部的解剖构造还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不管是现在的动物,还是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头部的骨块结构都是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恐龙的头除了具有以上的作用之外,有些怪模怪样的恐龙头,还有着非常奇妙的功能。

角龙类是恐龙家族中出现最晚,却是种类繁多的一个大类群。从原角龙、秀角龙到后来的三角龙、戟龙等,它们头上的角越来越粗,越来越长,数目也从一个增加到多个。同时,它们头骨上的一些骨骼还向身体后面扩展、延伸,不仅遮住了颈部,有的甚至超过了颈盾。有的种类,颈盾边缘形成尖锐的骨刺。角龙的头便是布满了“长矛”、“利剑”等防御敌手的锐利武器。

在角龙群体中,也常常会为一点儿“小事”,互相打斗几下,就像今天我们常见的动物打架一样。有时,这些角龙也会为一些“大事”,比如争夺群体的领导地位,或者在繁殖季节为争夺配偶而引发“大战”。当有数吨重的角龙的几只大角碰撞在一起时,想必是声震山谷,动人心魄的。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角下留情”、点到为止,不会伤及对方的性命。那败下阵来的,也会“安分守己”,甘当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另一类特别的恐龙头,要算我们所熟悉的肿头龙的头了。它的头是圆穹形的,好似“战锤”一般,是非常厉害的撞击来犯之敌的武器。

鸭嘴龙中的不少成员,头部具有各式各样的骨质顶饰。顶饰由鼻部的骨骼向外凸起,并延伸而成。其形状各异,有管状、钢盔状、圆球状等。好些顶饰中间都是空的,其空腔与鼻孔想通,成为鼻通道的一部分。由于极度扩大的鼻通道大大增加了分布在上面的嗅觉细胞的数量,从而使这些种类的鸭嘴龙的嗅觉特别灵敏。

鸭嘴龙是植食性恐龙,常常受到霸王龙一类凶猛肉食性恐龙的攻击。从鸭嘴龙的身体结构上看,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敌手的手段,唯有提前发现敌手,赢得逃跑时间,方能保住自己。其头部特别发达的嗅觉器官,就是鸭嘴龙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防御本领。

25.恐龙的生活习性

根据恐龙的牙齿特征,我们把它们分为肉食性和植食性,还有些恐龙和人类一样,属于吃肉也吃植物的杂食性动物。至于肉食性恐龙不止吃恐龙,任何能动的东西,如昆虫和鸟类,都是它们的捕猎对象。从恐龙的化石遗骸,我们可以得知许多恐龙生前的食性。

其中最重要的线索,来自恐龙下颚骨及牙齿的形状和排列。此外,整副恐龙骨架的形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如肉食性恐龙通常具有大的头部、短而有力的颈部,以便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而大多数植食性恐龙则具有长长的颈部,以方便它们取食树梢的叶片儿。

道路与足迹化石对研究古生物群至关重要,而且它们还能讲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耶鲁大学的理查德·斯旺·卢尔曾经说过:“足迹是活的生物化石,而所有其他发现物是已死的生物化石。”这就是足迹化石常常成为研究恐龙行为基础的原因。例如,英国人凡麦克尼尔·亚历山大通过分析这些足迹化石,总结出了一些方程式,从恐龙步子的长度以及其腚部假定的高度,就可以估算出其行进的速度。由此推断,一些恐龙可以疾走如飞。

在中型肉食性恐龙中,有些恐龙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6.5千米,而植草性恐龙的速度则慢得多。速度最快的恐龙的化石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吉姆·法洛在一条干涸的河床内发现的。这是一只兽脚类恐龙,计算表明,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0千米。由植食性恐龙足迹之内或附近的肉食性恐龙足迹表明,这里曾进行过一场捕食活动。在玻利维亚的托罗托罗,7只蜥脚龙其中6只成年恐龙,1只幼仔,沿着湖岸行走时受到一伙捕食动物的攻击。捕食动物的足迹先是出现在植食性恐龙足迹的右侧,然后突然和后者的足迹混合在一起。可以推测,攻击是闪电般的,当时一定产生了某些混乱。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R.T.伯德在得克萨斯州发现的足迹化石清楚地表明,一只跃龙在追赶一只狂奔逃命的雷龙。由多个恐龙留下的足迹则印证了一些恐龙过着群居生活的假设。在英属哥伦比亚坎宁的皮斯河峡谷,发现了呈同一方向排列的肉食性恐龙的足迹,这些迹象使人想到,它们正在成群迁徙。伯德还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成群结队行进的晰脚龙。罗伯特·巴克对这些足迹化石进行研究后认为,可以从中辨认出这群恐龙的组织结构,年幼的恐龙位于中间,而成年恐龙围绕四周,肩负着保护任务。

重大自然灾害也能为揭示恐龙的群居结构提供信息。杰克·霍纳在蒙大拿州挖出了上百块恐龙化石,这是一种叫做弯龙的新种恐龙。它们可能属于一大群恐龙的一部分,也许这群恐龙遭到了火山爆发的袭击。在加拿大的艾伯塔,菲利普·柯里发现了一群恐龙的遗迹,它们在渡河时死去,当时它们也许正在迁徙。事实上,在南极发现了一具恐龙的骨骼以及在阿拉斯加发现了其他几具骨骼之后,一些恐龙像候鸟一样沿固定线路迁徙,每年返回故地产蛋孵卵的假设显得理由越来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