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12

第12章 恐龙成长探秘(4)

虽然恐龙过的是群居生活,但免不了同种个体之间的争斗,比如争夺配偶以及种群间的地域争夺、食物占有等方面。尽管同一种类的恐龙是一家人,但因为偶尔的相互摩擦,常常会促成一场大战。到了发情的季节,为了异性的配偶,那些追随者凭借体力的优势,置其他的恐龙于不顾,以此来取悦异性。

随着恐龙个体的不断繁盛,有限的空间就显得越来越狭小,谁去谁从,难以平分,争斗怎能不发生呢?这种争斗大多发生在不同种类的恐龙群体之中。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要,要求得食物,就有相互间的争斗。

对于食肉的恐龙来说,它的生存,形成了对别的恐龙生存的威胁,这种捕食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生死搏斗,已经不是简单的皮毛之苦,而是经历生与死的抉择。恐龙之战的原因种种,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评析,不过,恐龙之间的争斗同别的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弱肉强食是没有任何理念约束的动物们的本性和本能。强者,天生就被赋予了强壮的身躯和放肆的野性,它有能力去战胜和征服弱者;而弱者,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格,当面对强者的欺凌时大多只能选择逃跑,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顺从。那么,在史前的恐龙世界中,它们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根据恐龙的不同食性可以划分成三大类:植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评判标准就是依据它们牙齿的不同形态。

对于植食性恐龙,牙齿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显现出锋利,最常见的就是以勺形齿和棒状齿居多,因此在争斗的时候就会处于劣势。当然,不同类型的植食性恐龙,在牙齿上的差别也很大,如剑龙的树叶状牙齿和鸟脚类中鸭嘴龙的锉刀状牙齿。

对肉食性的恐龙而言,牙齿除了具有锋利的齿尖外,在形态上像匕首状,同时牙齿也明显比较大。它们在打架过程中往往是强者,也是胜利者。

介于两种食性之间的杂食性恐龙,在牙齿上继承了上述两种牙齿共同的特点,既表现出勺形的特征,又有锋利的边缘锯齿。不过这类恐龙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出现得比较早,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到了侏罗纪的中、后期就很少见了。如果要看它们打架战绩如何,就要看它们的对手是谁了。

肉食性恐龙是恐龙中的强者,而植食性恐龙则相对较弱。杂食性恐龙,可能是作为中间势力,既不为别的恐龙所欺,也不凌驾于别的恐龙之上;再者,很可能是肉食性恐龙向植食性恐龙进化的中间纽带。

所以,尽管一些庞大的植食性恐龙看起来威风八面,但也常常成为那些寻衅滋事的肉食性恐龙的美餐。尽管植食性恐龙也经常采取集体防卫的战术来抵御进攻,但也不乏其中一些丧生于敌手。

所以,中生代的恐龙世界,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也经常充满喧嚣与厮杀。

17.恐龙大分化

随着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恐龙王朝的结束,恐龙史上进入了新的篇章——恐龙大分化时期。

在侏罗纪中期,在地质记录上,陆栖的四足类动物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当时部分浅海侵入大陆内地。在侏罗纪中期,恐龙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三叠纪和早侏罗纪中期的祖先,其中,蜥龙类表现得更为明显。到了中侏罗纪中期以后,恐龙才真正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们的身影,比如有沼泽的密林中、空旷的高地和草原上。这时,它们还没有真正的竞争者,它们未来的强敌——哺乳动物还处在萌芽阶段。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产地最有代表性的地点是中国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根廷高原的帕塔贡盆地。

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是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中最典型的代表。主要有原始蜥脚类恐龙——蜀龙、峨嵋龙和酋龙,原始的剑龙——华阳龙和肉食性恐龙气龙、单嵴龙等。

蜀龙属于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高昂的头,牙齿呈勺状,齿缘无锯齿;有颈椎12节,颈部相对较短,背椎13节,荐椎(腰椎骨)4节,尾椎44节。它后端4节尾椎迅速膨胀,愈合成一锤状物,称作尾锤,可作为武器。在大山铺恐龙坑中,蜀龙的产出数量多达几十条,既有身长12米的成年个体,也有身长4米的幼年个体。这些恐龙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主体,所以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也称为蜀龙动物群。

蜀龙以柔软的植物为食,常常在植物繁茂的河湖之滨觅食。从蜀龙身上可以看到它们有原始蜥脚类与进步的蜥脚类恐龙的特征,它们是三叠纪晚期的原始蜥脚类恐龙与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之间的过渡类型,对研究蜥脚类恐龙的起源与进化有着重要意义。

天府峨嵋龙也产自大山铺,其产出数量仅次于蜀龙。天府峨嵋龙是一种大型的较为进步的蜥脚类恐龙。它有一个较大的头,牙齿呈勺状,脖子特别长,四肢粗壮。天府峨嵋龙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地带,可能过着群居生活,以柔软的植物叶子为食。

建设气龙是侏罗纪中期形态特征显得原始的一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头骨轻盈,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前后缘上有小锯齿;前肢退化,常用粗壮的后肢行走,奔跑灵活。它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霸主。

建设气龙在大山铺的恐龙动物群中个体不少于6个,其中有两具较完整的标本被保存在埋藏厅内。气龙的正型标本为一具缺失头骨的不完整骨架,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骨架体长约为4米。

单嵴龙是发现的侏罗纪中期保存得最好的一只肉食性恐龙。它来自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侏罗纪中期的五彩弯组。单嵴龙长6米,有一大而粗壮的头,因头上有一单列的发育骨峙而得名。

太白华阳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原始剑龙。其头骨大而厚重,呈楔形;前上颚骨上有牙齿,牙齿小,呈锥状;背部有对称排列、形状多样的剑板(骨板);尾端有两对较大的骨质尾刺,可能是自卫的武器。它们常生活在河湖之滨的丛林中,以灌木的嫩枝、嫩叶为食。

大山铺的太白华阳龙标本有10余个,大部分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已被整理和记录的约有7个。它的正型标本为综合骨架,包括一个吻部略受损的头骨和一些零散不全的脊椎骨、四肢骨及骨板。太白华阳龙也是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发现的剑龙中最完整的骨架,体长约4.3米。

18.恐龙能不能飞

恐龙有大小之分,大的恐龙既沉重,又没有翅膀,所以我们认为它不可能会飞。但是会不会有小一点的恐龙可以飞起来呢?因为它比较轻。

恐龙的祖先是一种陆生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所以说,那时的恐龙当然不会飞了。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的恐龙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也是可以飞上天空的。它们和其他一些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飞行怪兽一起占据着史前的天空。

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和恐龙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亲戚。

翼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它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他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生物,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

最大的翼龙是风神翼龙(羽蛇神翼龙)。它展开双翼有11~15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最小的翼龙是隐居森林翼龙,它的双翼展开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18世纪,在法国发现了一些零散的恐龙化石,当时的古生物学家把它们拼接起来,研究之后发现这些拼接起来的化石仍然和其他恐龙化石有很大的区别。1801年,法国解剖学家乔治斯·居维叶看了这些化石后,他认为这种动物能够飞,于是将给它取名叫“翼手龙”,翼手龙就是翼龙的一种。

翼龙的骨骼显示:这种动物牙齿较小、尖利,而且大小相同;脊柱和四肢像蜥蜴;头骨和颌的构造也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很相似。有一层膜连接前肢和足端的长趾。这层膜展开时,便可以飞行;而折叠起来时,它就可以依靠后肢行走。这种动物还有细长的,边上长满牙齿的喙,很像现在的鸟的嘴巴。

翼龙又是怎样在空中飞行的呢?有的专家认为翼龙起飞时就像现在的飞机那样,先快速跑上一阵,然后张开翅膀就飞上去了;而有的则认为翼龙是先爬上树,然后从树上跳下去起飞的。当然,不管它们怎么起飞,飞起来了,就只有不停地拍打翅膀,否则,就会掉下去。翼龙有强劲有力的胸肌,它们一张一俯带动前肢产生上下拍打的动作,这样,翼龙就可以在空中飞行了。当然,翼龙之所以能飞得起来,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骨头是空的,这样,它们的体重就轻多了。

翼龙常常被大众当成恐龙,但这是不正确的。恐龙是特指的陆地爬行动物,包括蜥臀目和鸟臀目,并不包括翼龙类,但它好歹也是恐龙的亲戚。

19.恐龙的“武器”

在动物的世界里,很多动物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秘密武器。有武器这是必然的,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里,不管是强大的动物,还是弱小的动物,一个是为了捕获更多的食物,一个是为了逃避被抓捕的“命运”,肯定拼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具有一两件或几件制胜的“法宝”,从而达到生存的目的。

恐龙种类繁多,少不了相互之间的争斗,那么形态各异的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武器呢?

早期的恐龙,不管是强或者弱,都有自己的防御或进攻武器,那时候的它们个头都不大,而且“武器装备”也不精良,那时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大家就拼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搞起了“军备竞赛”。

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发展的是进攻性的武器。它们嘴里长着匕首般的尖牙,后肢趾端有弯弯的尖,还有粗大有力的尾巴,这些都是它们的“常规武器”,是用来捕杀猎物的。

植食性恐龙中半数以上身披厚重骨甲,它们着力发展防御性、自卫性的武器。它们对付肉食性恐龙各有奇招:有敌来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能跑的赶紧溜之大吉,能爬树的躲到树上去,水性好的就潜入湖泊之中。

有的恐龙身披厚重“铠甲”的(如甲龙),敌人来了,只需匍匐在地上一动不动,背上的坚硬骨甲使肉食性恐龙无从下口,就像现在的刺猬和乌龟。

还有许多植食性恐龙常常在自己的尾巴上做文章,如剑龙、甲龙等,尾端生有许多坚硬的骨刺或锤状物,遇到敌人可当做狼牙棒或战锤使用。

在许多蜥脚类恐龙尾巴的末端也长有骨质锤状物(有的是鞭状物),大尾巴犹如流星锤,是相当厉害的自卫武器。几头蜥脚类恐龙围成一圈,尾部朝外,操起尾锤,肉食性恐龙如果不识趣,硬要扑上来,定会被打得眼冒金星,鼻青脸肿。

剑龙的刺状尾的功能也是起防护的作用。它棘刺的数量和位置曾经也有争论,一般多见两对棘刺,尖端很细。起初认为棘刺的位置是向上的,这样一来,它的防御功能就因方向有问题要减弱,同时棘刺的基部很大,缺少和尾椎相连的关节,于是后来才将棘刺排列的方向向两侧和后方倾斜,这样就可以进行防御了。

此外,植食性恐龙那巨大的身躯本身就是最佳的防御武器,还有它那柱子般巨大沉重的脚也是一件武器,它高抬前脚猛踩下去,能把敌人踩翻在地,爬不起来。

植食性恐龙里“武器装备”最好的是角龙类。它的颈部有骨质盾板保护、眼眶上部也长有许多尖锐的角。它的角如果戳到敌人身上,那一定会戳出个大血洞,连最凶猛的霸王龙也怯它几分。

角龙的祖先武装原来很差,但在白垩纪后期,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锐利的角和厚实的“披风”作为武器,与其他恐龙相比,其“装备”是够精良的!

由此看来,恐龙的“武器”还是五花八门的,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它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秘密武器。

20.恐龙的美食

恐龙主要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两大类。还有一部分恐龙原先是肉食者,后来演变成杂食者,荤的素的都吃。同现存动物一样,吃肉的恐龙数量少,吃植物的恐龙数量多,占绝大多数。

肉食性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和永川龙等。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性恐龙,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和鸭嘴龙等。

在美国曾发现有肉食性恐龙追逐雷龙的化石足迹。更有趣的是,在一块雷龙的化石骨骼上发现了食肉性恐龙啃咬时留下的牙印,并在附近发现了跃龙掉落的牙齿,从而证明跃龙就是“杀害”雷龙的凶手。

小型的肉食性恐龙吃小动物,如小的爬行类、昆虫及哺乳类。还有一种有趣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它的体型轻巧,以偷吃其他恐龙的蛋为生。在蒙古曾发现过它的化石,竟然是在一个恐龙蛋的窝里。

或许你不知道有的恐龙可能专以蚂蚁为食,像现代动物中的食蚁兽一样。通常肉食性恐龙的前肢均很短小,但在蒙古发现的巨手恐龙,其前肢竟达3米长,而且还长有巨大的前爪。这么优越的条件,难怪有人认为它们可能以白蚁为食,那巨大的前肢及爪就是掏白蚁窝的工具。

植食性恐龙有丰盛的食物可以享用,如松柏、银杏、苏铁和蕨类等植物,可以满足不同恐龙的口味。不同时期的植食性恐龙,食物也略有不同。至于各类恐龙具体吃些什么,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