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是部金融史
1564300000021

第21章 新世界的呼唤(美国独立)(2)

1791年7月4日,美国第一银行股票开始上市交易。所有股票在几个小时内被认购一空,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这个独立日“一些为拯救公众自由甘愿在战争中牺牲、抛弃家财的人惊奇的被放置一旁,大家都投入了这令人诧异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上了”。

仅仅一个月,美国第一银行股价就从25美元(发行价)飙升到325美元。跟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一样,所有人--商人、店员、技工、学徒……,大家纷纷倾囊而出,推动着股价飙升。

跟着,市场开始流传各种传言:第一银行即将收购纽约银行、纽约百万银行即将和纽约银行合并,几乎所有的银行股价都在狂飙。

一批经纪人开始租用固定交易场所交易股票,1792年3月21日,24家经纪人在华尔街68号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协议,史称“梧桐树协议”,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自此,金融,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新大陆命运。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银行开业,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就是美元。不过,美元此时还不是世界货币,诞生时甚至要以西班牙元为基准,两者官方比价是1:15。

联邦政府给美国第一银行的任务,是防止货币混乱;美国第一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造混乱。

第一银行经常收集州立银行银行券,到达一定数量时,突然要求银行兑付黄金、制造挤兑。这种做法很快在货币市场形成了一种恐怖气氛,各银行纷纷收缩信贷,回收贷款,利率很快飙升到1%/日。

纽约证券市场刚刚兴起第一波牛市,大家投资性质正浓,也就难免贷点款、融点资。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对股市从来都是重大利空,刚刚兴起的牛市马上经历了一场下跌,整整500万美元资产蒸发掉了。

面对突如起来的货币收缩,汉密尔顿果断出手,命令财政部收购第一银行股票,支持市场,同时劝告普通银行不要收缩贷款。商人可以用短期票据缴纳关税,而在此之前关税只能用黄金或者联邦票据支付。

无论如何评价汉密尔顿的救市,最终结果是金融市场在财政部支持下平稳度过了建国后第一次波动,没有发生南海泡沫或密西西比泡沫一样的悲剧。

在杰斐逊眼中,第一银行带来的只有疯狂、只有贪婪、只有混乱,汉密尔顿不过是在为一群赌徒撑腰……

财政部长没有变成美国总统,国务卿却在1800年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尽管第一银行也知道总统讨厌银行,但是,它并未把总统放在眼里:第一银行的特许权到期日在1811年,恰好度过了杰斐逊的执政期限(华盛顿连任两届之后退任,总统只能连任两届已成为潜规则,但当时尚未写入宪法)。

这种形势下,第一银行银行券始终处于扩张地位,而其他银行不断处于守势。对此,州立银行早就心怀不满……

令第一银行沮丧的是,杰斐逊之后的总统也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麦迪逊,州立银行终于等来了机会。

1811年,第一银行特许权到期,州立银行联合向国会提出议案,认为第一银行涉嫌不公平竞争,要求撤销对第一银行特许权。当年,美国第一银行特许权没有获得延展,关门收摊。

美国政府的政策可能错了,因为欧洲投资者持有美国第一银行80%的股份,美洲第一银行关门意味着800万美元金银铸币流出美国,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汉密尔顿管理金融市场的方式或许确实过于行政化,但是,总好过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杰斐逊主义者摧毁了中央银行,却使得华尔街成了脱缰的野马,自此,这里成为一个没有监管的市场,一直到1929年大萧条。

更不幸的是,次年,美英再次开战,1814年英军攻占华盛顿。白宫,被烧了。

政治动荡下,金银开始向欧洲本土回流。当年,各州银行普遍宣布停止兑付金银铸币,美元随即剧烈贬值。在这场灾难中,联邦政府被迫接受了大量没有实际价值的银行券,蒙受了大约500万美元的损失,成了最大的输家。

我们研究的领域,是金融学;我们的工作,是高等教育。金融学教师也是教师,不是金融市场操盘手。所以,在这里实在想提一下杰斐逊的另一个功绩:创建佛吉尼亚大学。杰斐逊坟墓的对面就是美丽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他将永远守护着这片校园。

这位总统亲撰自己的墓志铭中,没有提到他曾经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他给自己定义的身份是《独立宣言》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始人。

总统很重要,跟以上三项相比,不重要。

今天,美国教育体系仍旧带着杰斐逊时代的烙印,平均下来,每个州预算的10%、财政总财富的40%都在教育界,虽然美国教育体系是私立学校为主。

在美国的移民文化中,有一个理念,至今我们仍然经常可以在美国历任总统的演讲中听到:我们需要的,下一代人应该比我们过的更好。

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手段;教育,使得你具有更高的起点,建立了一个流动性的社会阶层,阶层从此不再是不可跨越的。在这种跨越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会富强起来,因为没有人拿棍子逼着你,奋斗的源泉是源自内心的超越。

教育不是产业,如果把教育当作产业,甚至当作一个官僚机构来把持,那这个民族的文化必将伤痕累累,最终也不可能承载人类赋予教育的使命。

凡不能有良好教育体制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泱泱大国;

凡不能将良好教育普惠于全体公民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泱泱大国;

凡不能在教育中传承正确价值观的国家,就更不可能成为泱泱大国!

“在一个文明的国家,指望在无知中获得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有”。

--托马斯·杰斐逊

央行之死

第二银行恰好于1836年关门大吉,失去了第二银行,市场上的货币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货紧缩如期而至。

美国人很快学乖了,1816年,麦迪逊任期尚未坐满,国会就要求总统重建美利坚合众国银行,即“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第二银行。

美国第二银行的兴衰同样与华尔街息息相关。

第二银行建立的时候,恰逢美国运河热。1820年,伊利运河通航,运河的总花费是700万美元。要知道,50年后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州才花了720万美元,即使这720万美元还被广大美国人民骂了几十年。

当时,美国建国不足一个甲子,60年,自由竞争中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超级财团。如此巨大的运河投资不太可能靠个人,只有对公众募股。

伊利运河通航后西部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运河运到东部,以前只能绕道密西西比河。运河的通航使得运输成本下降了约4倍,时间则缩小了3倍,当年,约有1.3万艘船航行在伊利运河之上。

巨大的成功激励了后来者,各种各样的运河公司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运河热”。

运河热,确实很热;热的,不是运河。

运河修建过程中不确定性实在太大,经常会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投资根本是一个无底洞。更多的人只是以修运河的名义筹资,至于是否去开凿运河,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

所谓运河公司,很多压根就是骗子。运河有没有无所谓,有概念就行,纽约证券市场由此再次兴盛。

第二银行最擅长的业务,跟第一银行一模一样:除了威胁州立银行,就是贷款给股票炒家,甚至直接参与股票炒作。由此,纽约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二波牛市,各种运河公司的股票被吹成玄色玫瑰,在货币扩张支撑下证券市场迅速上涨。

1832年,尽管汉密尔顿已经在决斗中被敌人枪杀,但他的继承者已在政坛形成势力,被称为联邦主义者;

杰斐逊早就在银行讨债声中与世长辞,而且当政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与杰斐逊素来不睦;

……

鉴于以上原因,第二银行行长比德尔信心十足,在特许到期前4年提前向国会申请延长期限美元特许权。

比德尔一定没研究过杰克逊的个人历史。

杰克逊确实与杰斐逊素来不睦,但却与杰斐逊有一段相似的历史:因为个人早年为人担保,也被银行追债,一追就是十多年。

可以说,杰克逊对银行的痛恨不在杰斐逊之下。

总统断然否决了国会提议,理由:第二银行将国家财力集中于一个机构,将贷款集中于东部工商业,涉嫌违宪。

结果1:联邦资金立刻撤出第二银行,总统对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第二银行命不久矣。

结果2:个人信誉欠佳的总统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信誉最高最的财政部,居然搞得美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位总统如何痛恨银行)。

幸亏后来无人继续这个政策,否则个人信誉欠佳的总统极有可能让我们见不到今天关系美国命运的很多名词: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货币失衡、美元霸权……

有了第一、第二银行交替的例证,比德尔并未被杰克逊吓到。只要收缩货币,市场就会下滑,联邦只能迁就第二银行。于是,第二银行立刻收缩货币信贷,希望籍此减缩银行信用,制造金融市场紧张气氛,继续第一银行起死回生的奇迹。

得到明确信号的州立银行并不配合,何况第二银行始终就是它们的眼中钉。没有第二银行搞清洗,他们可以放心的扩大信贷,市场并没有像第二银行预期出现紧缩。

反击也没有吓倒国会,4年后,特许命令到期,联邦政府坚决关闭了第二银行。1836年3月,美国第二银行关门大吉。此后几十年,美国都没有成立中央银行。

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银行制度设计存在合理性,虽然第二银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这种威慑力使州立银行在放贷时有所顾忌,信贷不会无截至扩张。杰克逊向市场发出信号,第二银行快完蛋了,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银行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已经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银行券,可是货币总要寻找归宿。第二个结果的消极效应也显露无遗:杰克逊把国债市场也给取消了,货币失去了最重要的对冲手段。

货币自己找到的归宿,是证券市场:除了运河公司,1836年纽约证券市场还在交易38家银行股票、32家保险公司……

杰克逊的处理方法,简单而粗暴。

为收缩银行货币,1836年他规定所有土地交易必须使用金币或者银币;当年7月11日签署《铸币流通令》,强制推行金银币作为货币。

自此,银行券,不好使了。

提醒一下,第二银行恰好于1836年关门大吉,失去了第二银行,市场上的货币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货紧缩如期而至。

1836年11月棉花价格是15美元/公斤,到1842年就剩下6美分了。更可怕的是,货币收缩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惯性,到1837年3月利率上升到2~3%/月。

高额利率对证券市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1837年3月,纽约市场开始迅速下跌;5月,美国各州立银行再次停止兑付铸币。

美国经历了第一次历史上的大萧条,情形直追1929年经济危机。

杰克逊逝世于1845年美国独立日,他传世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I killed the bank!”(我杀死了银行)。

上帝创造了什么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兴衰的根本。在未来部分,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创新决定了世界走向,这些创新恰恰大多发生在保护创新的国度--美国。

1836年的萧条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值得庆幸的是,此前,繁荣的种子已经种下。

事件还要回溯到独立战争后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宪法》规定:“为促进科学和使用技艺的普及,应给与发明家和作家的著作一定期限的专利保障”;

根据此条,1790年国会颁布《专利法》;1802年,国会批准成立专利管理局……

这些政策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发明人对发明成果享有独占收益。专利制度激发了美国人发财的梦想,只要能创造出比别人更先进的技术,就能发财。

很讽刺,专利的本来含义是欧洲王室对某个领域的特许权,有无《专利法》本身并不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制定《专利法》,1889年清朝就颁布了《专利法》,但是,似乎太监仍旧是这个朝代独领世界风骚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兴衰的根本。在未来部分,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创新决定了世界走向,这些创新恰恰大多发生在保护创新的国度--美国。

因为,美国是一个真正依靠法律保护创新的国家,专利保护甚至被写入宪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知识产权照样神圣不可侵犯。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大门上,至今赫然刻着林肯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当然,任何一个创新都有很大偶然性;但是,有了制度激励,无数次偶然中肯定有必然。发明电能可能是偶然的,但率先出现在美国则是必然的,否则,不可能每一个次都是偶然:原子能、生物制药、互联网……

也正是因为偶然太多,制度保证才显得尤为重要,它激励着无数追求利益的人奔跑,有了利益,人类的创造力就是无穷的。

如同战争,将官总是许诺,“先登城者,赏万户侯”。

中国人不聪明吗?然而,我们的激励却是“学而优则仕”。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为关键”。

--爱迪生

华尔街一飞冲天,靠的就是创新!

19世纪50年代,此时华尔街还很原始: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

第一项改变华尔街的创新,叫做电报。地球人都知道,那玩意是传递信息的,比吼快多了。

华尔街的命脉,是信息:早一刻得到消息,你就是市场先知,就是市场的神。

电报的改良者,叫做莫尔斯。说好听点,他是一个画师;说难听点,他靠在街边给人画像为生,而且极不敬业。

没事(有事也不耽误)的时候,莫尔斯喜欢摆弄电流、做试验。由于过于业余,莫尔斯并没有多少技术性原创,电报硬件早就有,只是不实用。莫尔斯创造了一个发报代码体系,发报才成为可能。

1840年,莫尔斯为此申请了专利。

此后4年,无人问津。

1844年,终于有人在华盛顿和巴尔德摩之间架设了一条40英里的电线,莫尔斯开始了较长距离的电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