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1563800000008

第8章 刘备 “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1)

仁德皇叔:真假难辨的仁慈

提到刘备,大家第一反应是这个人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刘备遗留下来的典范是仁德,他在位时很仁慈,不在位时很侠义,这种人非常难得。所以有人就会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这么好?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你看呢?”这是中国最有智慧的说法,也表示尊重大家的看法。

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愚蠢的人。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可以选择走这条路,也可以选择走那条路。选择走坏人的路是愚蠢的,没有人是天生的坏胚子。对刘备的看法也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认为他是虚假的仁德,我也可以选择认为他是真的仁德。我不盲目崇拜任何人,从三个人身上可以看出刘备是真的仁德。

第一个人是曹操。曹操一生一直想收服的人是刘备,曹操很器重他,因为曹操心里清楚,只要刘备这个仁德的人为他所用,就会淡化他被人怀疑的方面。

第二个人是关羽。关羽脾气很倔,看不顺眼的事情他就会表现出来。有时候刘备对人过分的好,他就会觉得那完全是讨好人家,非常不以为然。以关羽的个性,如果发现刘备是假仁德,一定会拂袖而去,不会一辈子跟着刘备。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他都无动于衷,宁愿跟着一无所有的刘备,可见,刘备的确有过人之处。

第三个最难得的人是诸葛亮。诸葛亮找工作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找工作是这样的:要求有收入,或者是找一个跳板,等着跳槽,或者是想学一套本事,然后自己创业。诸葛亮是要找一个人,这个人值得他一辈子全心全意为其卖命。所以他非常慎重,他选择了刘备,而且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非常有才能,他能选择跟着刘备,可以证明刘备的确是很难能可贵的人。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刘备根本就是虚假的仁德,这种说法也有可取的地方。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刘备有很独特感人的领导艺术。当初刘表想要把荆州让给他,但是刘备始终没有接受。刘表年纪很大,身体很差,因为太保守,而且犹豫不定,只想安于本分,不思进取,所以始终没有成大气候。刘备不接受荆州是对的,一旦他要了荆州,就表示他是假仁假义。刘备也有聪明的地方,因为当时他即便接手荆州也守不住,甚至可能还会引起战乱。守不住,又担了坏名声,对刘备来讲完全没有好处。

一个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如果能骗人骗一辈子,那一定是真的。凡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仁德都是假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仁德才是真的。

我们也不能将刘备看成百分之百的真诚,不过最起码相比其他人,他已经是难得的真诚了。他对老百姓的爱护、对部属的关怀都已经很难得,他甚至连赵云的婚姻和关羽的子息问题都关心。

寄人篱下:屡遭不顺决不放弃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刘备。

想要了解刘备,一定要先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一个人生逢其时,一生会很顺利;生不逢时,即使再努力也没有用。为什么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生在好时候,很容易成功;生在不好的时候,就算有很好的德行和才能也很难成功。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乱世常常出英雄,而和平年代的英雄往往无用武之地。刘备出生的时代给他提供了一个舞台,否则他就算有雄心大志,费尽苦心,也难有大作为,可见危机有时候也可能成为良机。

刘备是汉氏宗亲,那时候汉氏宗亲多得很,他能够脱颖而出很不容易。他正好赶上汉朝没落、新时代即将到来的过渡期,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保皇党。

刘备有中兴汉室的志向,但是他受尽苦难,吃尽苦头,流浪半生,一直到47岁还没有立足之地。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想放弃,可是刘备还是不死心。所以,人不要太轻易放弃自己的抱负,不要太早失去希望。

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说得难听点,就是走到哪里都跟人处不好。当然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他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对他非常好,那他可能就一辈子在公孙瓒手下了。如果他到了袁绍、刘表那里都发展得很好,可能一辈子不过当一个干部罢了。有时候碰到不好的老板反而是一种福气,因为跟老板相处不好,才会转战别的地方,才会有新的发展。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碰到好老板,很可能一辈子都是这个老板的下属了。

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等到时过境迁才能知道究竟是好还是坏。有时候,往往是好人害死你,反而坏人是你最好的导师;往往当有人把你压迫得快死的时候,你才会更有斗志。

如果刘备一开始就碰到好老板,一辈子也就没什么大出息了。他跟这个合不来,跟那个也合不来。当然,合不来也不一定是刘备的错,很多人是因为不能忍受刘备的仁德,才跟他合不来。

当一个人被评价的时候,首先要看评价的标准是不是准确。如果评价的标准是不准确的,那么评价结果就是不正确的。可能现在看着是好人,50年以后才知道他其实是最坏的人。现在很出名的人,可能死了以后所有东西都会一笔勾销了。

刘备一生很忙碌,死后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中国人的传统是要为死后留名,不为生前争权夺利。刘备之所以屡遭不顺,因为他凡事以仁义为重。他一直想得到一块根据地,可是当人家想给他根据地的时候,他却再三推辞。其实刘备在这方面很聪明,当初陶谦给他徐州他也不要,不是因为客气,而是他知道自己根本守不住徐州。

刘备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单亲家庭也可以造就出人才,有很多伟人是早年丧父,由母亲教育长大的。现在单亲家庭也有很多,在这种家庭里成长,孩子的感情、心智是很脆弱的,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半,努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感觉。其实任何事情都有残缺,只要想办法弥补就行了。

虽然刘备家里很贫穷,但他没有看不起自己,也不怕被别人看不起。人都是自己先看不起自己,然后才会被别人看不起。穷不是羞耻,没必要因为穷就垂头丧气。刘备从小就很有志向,小时候,他们家东南角有一棵桑树长得很高大,远远看去,树冠就像华盖一样,来来往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与众不同,有人说这一家很可能会出贵人。刘备就对小伙伴们说:“我以后一定要乘坐有这样华盖的车子。”

一个人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怎么表现,完全在于选择。刘备1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但是他不太喜欢读书。其实,学问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有时候可能读书越多的人越不懂道理。很多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没常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刘备很少说话,喜怒不形于色。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怒形于色,高兴的时候笑得很大声,生气的时候把所有情绪都挂在脸上,没有城府,这样是没法做大事的。那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脸上都没什么表情的人,往往能够成就大事。

桃园三结义:把握人生的重要关卡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几道重要关卡,顺利通过这些关卡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刘备的一生有三道重要关卡:一是28岁那年的桃园三结义,二是47岁那年的三顾茅庐,三是59岁那年关羽战死。

刘备一直没有机会,他很有雄心大志,但却始终无用武之地。在他28岁那年得到一个大好机会--黄巾起义。天下不安,自然就需要一些人来稳定局面,刘备于是趁势而起。如果没有黄巾起义,他可能就那样一年一年平凡地过日子了。刘备组织了义勇兵保护当地百姓,因为官府无力保护,老百姓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于是招募了很多乡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关羽和张飞。

关羽因为杀了一个恶霸,逃亡过程中碰到了志同道合的刘备,就投入了刘备的阵营。 张飞很会经营,如果活在现在,他一定会成为中小企业协会的理事长。关羽、张飞都武艺高强,又讲义气,于是刘备和他们结拜为异姓兄弟。桃园三结义对后世帮派组织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帮派结拜的时候都会拜关羽,因为“忠义”对帮主非常重要。

刘备三兄弟在磨难中见真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如果没有碰到生死磨难,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刘备三兄弟经历过苦难,才能情同手足。刘备完全像个大哥的样子,其实他心里知道,自己打不过关羽,也不如张飞会赚钱,只能做出大哥的风范,该骂的时候骂,该赏的时候赏,该安慰的时候安慰。刘备从小不太爱说话,很少用语言去鼓励人,都是用行动来表示关怀的。他们一起出去的时候,刘备都会主动替张飞整一整衣服,就是这么个小动作,给张飞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桃园三结义是刘备一生成功的起点,给刘备带来很大的好处,但也变成沉重的包袱,最终导致刘备的失败。

这三个人,一个有理念,一个有武艺,一个有财力,慢慢就结合成一个坚强的核心团队,慢慢成长。他们的成长过程很艰辛,不像其他人有人提拔,有人赏识。

得到关羽、张飞以后,刘备的声势完全不同了。刘备绝对打不过关羽、张飞,他的胜利是这两个弟弟帮他赢得的。刘备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同样打胜仗,当时跟他功劳不相上下的孙坚得到的报酬就比较高,他的报酬就比较低,只给了他一个安喜尉的职位。这个官他当得很不顺心,也因为不顺心,才有了后面的发展。如果这个官当得很好,可能最后刘备会变成曹操的一个幕僚了。

投曹操:逆境求生等待转机

吕布跟袁术夹攻徐州,刘备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曹操。刘备最不喜欢曹操,去投奔他实在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到了曹操那里,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誉,那也是他充实自己的最好机会。曹操推荐刘备见汉献帝,汉献帝那时候很怕曹操,刚好来了一个宗亲,就算只是关系疏远的皇亲,他也马上认了这个皇叔。于是刘备就得到“刘皇叔”的崇高地位,得到豫州牧的官职。曹操还跟他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话传出去之后,人们对刘备更是不敢小视。

一个人最怕的是人家不把你当对手。有人把你当对手表示你有分量;没人把你当对手,也就是没人看得起你。刘备开始受到重视就是因为曹操捧他,当然曹操捧他并非怀有好意。当时人跟现在人的想法不太一样,现在要整谁,就拼命打压谁;当时要整谁,就把他捧得高高的。我以为,如果你是老板,倘若看不上某个员工,可以一直给他升职,升到他自己觉得不安的时候,他就会自动走了;打压他,他反而容易反弹。

曹操是个野心家,满身政治细胞。孙权一生没有远大抱负,只求自守,最后却守不住。刘备有抱负,人穷志不穷。我相信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刘备从小就要中兴汉室,一个人做事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正当招牌。刘备很聪明,一下子抓到一个金字招牌,只是他一开始还不知道该怎么应用。

一个人的优点就是缺点,缺点正好也是优点。刘备的优点是仁厚,也因为仁厚,所以显得有些软弱。曹操心狠,所以他显得非常有魄力。软弱的人喜欢哭,刘备的天下也是哭出来的。现在也有很多人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不要小看“一哭二闹三上吊”,用得好就是最好的武器。

如果把刘备、孙权、曹操作个比较,从中就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特性,我只承认有特性,没承认有优点、缺点。孙权优柔寡断,几次想投降,又都心不甘情不愿,所以一生都很挣扎。刘备一直失败,直到最后找到了向西南发展这一条路,也因此把西南开发出来。否则始终在中原扯来扯去,中国的版图也做不大。所以胜有胜的道理,败有败的原因。我常劝很多人胜了以后要想为什么胜,败的时候要想为什么败。

曹操是虚情假意,如果刘备也想虚情假意,那绝对不如曹操做得好。曹操再坏,也是真小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强。一个人最好不当小人,如果当了小人,宁可当真小人,千万不要当伪君子。

207年北伐乌桓取胜之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次年决定南下打荆州。刘备知道自己根本不堪一击,自叹这辈子大概没什么希望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往往在最危急的时候会出现转机。

三顾茅庐:用行动证明求贤若渴

刘备第一次要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关羽、张飞很忍耐地陪着刘备一起去了。刘备第二次要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张飞就很不高兴,说自己去就好了,直接拿根绳子把诸葛亮绑来就行了。刘备心想:把他绑回来,他还会为我所用吗?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连关羽都不大高兴了,他认为诸葛亮是个吹牛的人,一个年轻人能懂什么?但是刘备对关羽说“不要坏了自己的大事”。

刘备直接去拜访诸葛亮,其实并不算最高明的方法。如果当时刘备采取的是另外的一套方法,后面会更顺利。他完全可以把关羽、张飞找来说,我们三兄弟都很卖力,为什么到今天一点地盘都没有?我想不通。聪明人要会自己装笨,让别人显得聪明。张飞就会说,我们碰到的人都怎么怎么样。刘备说,你骂得好,但是骂了半天也没有用,那些人根本听不到,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关羽会说,我跟三弟武功好,但是脑筋不行。刘备再说,怎么会呢?我们文的武的都有。尽量让关羽跟张飞发现自己的弱点,让他们说,自己只会打仗,没有好的军师,应该赶快找个好军师。刘备顺势再说,找了也没用,万一我辛辛苦苦地找来,你们都不听他的,怎么办?他们肯定会说,我们保证,只要大哥请来军师,我们一定听他的话。然后再三个人一起去请诸葛亮,这样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态度就会完全不同。

凡事先经过彼此的交流非常重要。现在是个“快餐时代”,什么事情都要快,这非常不好。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还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进行起来也会更加顺利。刘备去拜访诸葛亮,两个弟弟都不太高兴,他们觉得好像刘备心里只有诸葛亮重要,他们不重要。刘备事先没有考虑到他们会有这种反应。刘备能去拜访诸葛亮,这已经被世世代代传为美谈。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诸葛亮,可惜能够做到三顾茅庐的刘备却不多。

做到让人家来请的,才是真正的人才。很多人喜欢“自我推销”,这并不能说明你是人才。什么时候能够把求人变成不求人,层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当时最起码也是豫州牧,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有一些名望,仍然愿意三顾茅庐去请一个年轻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隆中对真正厉害的是后面部分,将来时机成熟了,分两路去打曹操。如果只求三国鼎立,那诸葛亮目光也太短浅了,目标也太小了。诸葛亮的整个策略是要统一全国,不是三国分立。但是后来他没办法实现目标,我想这是诸葛亮的遗憾。对此,他并没有抱怨,他始终相信孔子的话:“尽人事,听天命。”

现在经常听说有人得忧郁症,动不动就想不开,都是因为不懂“天命”。世界有它的自然定律,一个东西跌到谷底之后一定会往上走,走到一定高度也一定会往下走。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要接受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