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等你来解的人类难题
15608900000037

第37章 中国四大美女之谜

提起美女,我们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王昭君、西施、貂蝉和杨贵妃。她们不仅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闻名天下,而且还有诸多谜团让人津津乐道。

昭君千古谜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又随着各种民间文艺、野史小说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而,离奇的遭遇,使她留给后世不少悬而未决的疑问。

首先,王昭君的名字就是个谜。传统的观点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明君或明妃。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王昭君确姓王,但名、字不详。根据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王昭君也不例外。《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仅与其被征选入宫时的某种特征相联系,即她是坐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义的符号。

《后汉书·南匈奴传》将其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昭君”两字为封号,非官号,因出塞前夕,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此说虽言之成理,但仍有不少人坚持旧说。

其次,昭君故里也是个谜。《汉书》《后汉书》载其籍贯为“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秭归。有人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认为王昭君是四川人,为土家族女子。主要理由是:第一,从四川入京要走水路,王昭君入宫时以“王樯”呼之,这“樯”字就是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第二,王昭君入宫之后,不愿巧言佞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画师以求进幸。而当匈奴单于求婚时,她自愿和番。入匈奴后,随胡俗先后做两代单于之妻,生儿育女。这种刚强不屈的性格,正是土家族民族特性的反映,而对当时受封建束缚较深的汉族女子来说,是不易办到的。第三,王昭君家乡一带为“百蛮”“百夷”杂居之地,女多男少,女子难嫁的情况对她有深刻印象,故她和番时,“靓妆”请行,唯恐不被选中,并无“下嫁”“鄙嫁”之意,反而把嫁与匈奴单于当作美事。这也说明她和汉族女子的意识有所区别。然而,王昭君真是四川人吗?至今尚难定论。

其三,昭君出塞的原因,又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自恃容貌出众,不屑于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画像被丑化。当时,汉元帝召幸宫女,以画像的美丑作为选择的标准,昭君因此失宠。久之,昭君渐生苦守宫廷之怨,恰巧匈奴前来求亲联姻,她便主动请求出塞和亲。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王昭君所以出塞,是画工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因昭君貌美非凡,毛延寿唯恐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昭君肖像时,有意进行丑化。结果,汉元帝果然弃她而将其远嫁匈奴。

第三种说法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

西施有无之谜

西施,又称西子,是春秋末期越国人。相传姓施,名夷光,因居宁萝西村,故被称为西施。她虽出身寒微,但容貌非凡,是天下公认的美人。公元前485年,西施被选入越都,经3年学舞习礼后,和郑旦一起被越国献给了吴王。

然而,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确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怀疑者也不乏其人。

据《管子》载:“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其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因此西施要比勾践早100多年,从而否定有越王勾践献西施给吴王之说。清代戴望则根据《庄子·齐物论》释文引司马彪云:“毛嫱,古美人;西施,夏姬也”,认为西施是“夏时人,吴之西施明矣”。

但肯定越国有西施其人的人们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上述这条史料是后人补进去的。至于西施是夏姬之说,按郭沫若的解释是,越人为夏禹之后,故越姬亦称夏姬。还有人以出土文物来证实:

曾有两面绍兴出土的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其上有王女二人(一作越王二女),均着宽袖长裙,峨冠博带,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无疑是西施、郑旦的形象;同一镜面上,还有勾践、西施、范蠡、伍子胥、吴王画像,所以西施与勾践为同一时代之说,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总的说来,迄今为止,关于西施的有无之说,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貂蝉之谜

谈起貂蝉,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句众人皆知的顺口溜“吕布戏貂蝉”,并编演了种种以之为名的戏剧,对其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淋漓尽致。那么作为与西施、王昭君、杨贵妃齐名天下的“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经查证,有4种比较贴近的说法:

一说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在东汉献帝时任司徒,他为了除掉董卓,就想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貂蝉知情后,表示愿意为王允效劳。她按王允的连环计,以其姿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最后终于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

二说她是董卓的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受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得免。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记载的是传说中凤仪亭掷戟之事,可见,貂蝉是董卓的婢女。

三说她是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吕布之妻是随军生活的。故而,人们认为所记述的那位吕布之妻就是貂蝉。

四说她是吕布部将泰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记》载,曹操与刘备攻打吕布,关羽想娶泰宜禄之妻,曹操先是答应,待破城后,曹操却暗自将泰宜禄之妻据为己有,故而引起关羽的妒恨之心,后来关羽就把她杀了。元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以此附会而成。所以泰宜禄之妻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貂蝉。关于貂蝉的传说真是言者多多,具体如何却莫衷一是。

杨贵妃下落之谜

提到杨贵妃,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妃子,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京剧《贵妃醉酒》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百看不厌。还有如环肥燕瘦、闭月羞花之貌之类的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杨贵妃的。然而她的归宿问题,人们也是说法不一。

有人说她缢死于马嵬坡。公元755年,安史叛乱。次年6月12日,唐玄宗弃都长安,偕贵妃及随从出奔西蜀。次日中午,在到达陕西省马嵬坡时,六军不发,请诛杨。唐玄宗除处死杨国忠外,迫于情势,同意赐死杨贵妃,贵妃乃被缢死。此说影响最大,当前的史书辞书,大多采用此说。其主要根据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载有杨贵妃缢死于马嵬。不过,杨贵妃的马嵬之死在唐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李益云:“太真德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是说杨贵妃当死于失刃;刘禹锡云:“贵人饮金屑,倏忽英暮。”说杨系吞金而死;陈鸿《长恨歌传》等则云,杨贵妃“死于尺组之下”,就是指杨被缢死。

还有的人说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在马嵬被缢身亡的乃是一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杨玉环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在的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泊到日本的久谷町久津等地,最后在日本终其天年。据称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暗示了这件事。

另外有些人说她流落民间。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首先提出了这一看法。其主要根据是———陈鸿《长恨歌传》云:“夫希代之事作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小闻于世”,白居易《长恨歌》也暗示,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等句。俞平伯认为,马嵬事起仓促,虽被赐死,但未必真死,死于马前的“娥眉”是另一个人。后来杨贵妃流落民间。其后之说,有人说她削发为尼,老死庙宇;也有的人说她进了白云观做了道士(俞平伯持此说)。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赞同流落民间说,并进一步说杨贵妃最后在东方滨海城市当了娼妓。马嵬事件虽已过去千年,然而杨贵妃下落之谜,仍难以解开。

总之,王昭君、西施、貂蝉、杨贵妃这4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虽不能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却也影响到了王朝的更替。关于她们的是非功过,只待后人细细评说。

还有人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对“四大美女”之称表示怀疑。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容貌出众的美女何止成千上万,为什么单单举出这四位来大加渲染?这四人在相貌上并非十全十美,为什么美于她们者反而不能列入“四大美女”之列?结论是,“四大美女”是“四大才女”的讹称。这四位女性,在中国历史上,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具有侠肝义胆,凭借着超人的美貌,周旋于帝王、显贵之侧,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与其说是美女,还不如说是才女更为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