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等你来解的人类难题
15608900000033

第33章 司马迁受腐刑之谜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然而这位才华出众的人却被皇帝处以腐刑,其原因何在?这就是司马迁受腐刑之谜。

司马迁自幼酷爱祖国的文化,10岁能背诵古文,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到各地考察风俗,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初仕郎中,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天汉二年(前99年),正当他施展才华,全身心地投入撰写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之时,却被汉武帝投入监狱,并处以腐刑,蒙受了奇耻大辱。那么,其受腐刑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说法颇多。

一般认为,当时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抗击匈奴,同时又派李陵率五千步兵,接应李广利。当李陵率兵深入匈奴后,却遇上匈奴的主力,尽管李陵带领将士奋力抗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而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十分恼火,满朝文武官员趋炎附势,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但是,司马迁却站出来替李陵辩解,这就冒犯了汉武帝的龙颜,由此被投入监狱,受了腐刑。

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亦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沮贰师”,即诋毁汉武帝的宠臣李广利;二是“诬上”,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的失败投降辩解,那么失败的责任在谁呢?显然是归咎于汉武帝。因为汉武帝给李陵的兵力太少,且又都是步兵。当李陵陷于困境时,又无得力的将领去接应,最终导致孤军无援、兵败而降;三是“为李陵游说”,即为李陵投降变节开脱罪责,甚至说好话。简言之,“诬上”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主要原因,“沮贰师”是借口,“为李陵游说”是导火线。

有的学者认为,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不只是“沮贰师”、“诬上”或其他,还有汉武帝难以说出口的原因,这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有许多进步的方面,如肯定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同情在汉王朝残暴统治下爆发的农民起义,不为汉朝统治者歌功颂德。而且,司马迁撰写《史记》,具有“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敢于揭露当时君主将相的种种隐私等,这些都是汉武帝以及他所宠信的将相所不能容忍的。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也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见裴驷《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因此,李陵事件,只是汉武帝对司马迁进行迫害的一个借口而已。

还有的学者认为,司马迁受腐刑,是汉武帝刚愎自用、事事独断的结果。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命丞相13人,御史大夫18人(其中4人升为丞相),这些丞相和御史大夫,或曲意逢迎,或恭谨保位,无人敢于犯颜直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本意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减少人们对朝廷调兵不当的指责。可是在盛怒之中的武帝,根本不体察司马迁的苦心,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下狱治罪,处以重刑。司马迁在入狱6年后写的《报任安书》中,也认为此事是汉武帝处事不周所致。另外,司马迁受腐刑与汉武帝的变态性格有关。汉武帝晚年,乖张暴戾,听不得一点不顺耳的话,动辄就对大臣加罪。他先后任用的13位丞相,就有6人因不太大的过失被杀或被迫自杀。所以,汉武帝对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行为不加宽容,也就不奇怪了史学家们虽然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议论纷纷,但谁的说法更确切,仍然没有定论,司马迁受腐刑的原因依旧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