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等你来解的人类难题
15608900000030

第30章 郑成功死因之谜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伟大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仅生活了一年后,即猝然死去(1624—1662),年仅39岁。

郑成功英年早逝,死因何在?

有的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要率部队抗清,又要筹划收复台湾的大计,连年征战,殚精谒虑,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台湾收复后,百废待兴,政务繁杂,最后导致他“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持这一说的人大多根据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第的《榕树语录续集》、夏琳的《闽海纪要》、林时对的《荷闸丛谈》。《榕树语录续集》记载:“马信(清将,后降郑,成功之亲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荷闸丛谈》写道:“(成功)骤发癫狂,咬尽手指死。”

《闽海纪要》则说:“(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

有的说,清政府为了剪除郑成功,不惜重金,收买郑成功的亲信,“用一种慢性毒药投放到郑成功的饮食中去”,最后毒性发作,“郑成功中毒身亡”。

这一说法首先根据的是郑成功临终前的病状。夏琳在《闽海纪要》中说,郑成功弥留之际,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却被郑成功投掷于地,由此推断,郑成功对有人谋害自己已有觉察,但为时已晚。其次,马信神秘地死去也是一大疑点。郑成功临死前一天,马信推荐一医师投药一帖,当晚郑成功便死去,郑成功死后五天,医生也无病而终。于是他们认为,这很有可能是马信被人收买投毒。事成后,真正幕后主谋者又将其处死灭口。

清人江日升的《台湾外志》则认为,郑成功的死因,缘出于“家族不睦,其子乱伦”。

《台湾外志》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过程中,虽然战事频繁,但其自幼身健,临终前五天还“登将台,持千里镜”,巡视海域,得疾而终似不可能。近代著名学者王芸生在《台湾史话》记载了郑成功于1661年初率军攻占台湾时,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侵略者拒降,郑成功“率部围城七日”,仍“面无倦色,指挥如常”,台湾收复后,郑成功立即着手台湾的开发和建设,短短一年中,台湾“军民足食,台湾从此日益兴旺”,“众皆信服”。倘若没有健康的体魄、过人的精力,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建树的。

至于奸佞之徒投毒,江日升在书中记述说,当时清政府有一军官,奉上司密令,携带一枚孔雀胆入郑军,用重金买通了专为郑成功做饭的厨师,要他乘郑成功会诸将议事用点心时毒死郑成功和他的将领。这个厨师虽贪财,但慑于郑成功之威,权衡再三,不敢下手。随即把这件事转托其弟办理。其弟允诺。但到了真正下毒时,他又“每欲下药,则浑身寒战”,恐怖之余,便把这件事告诉其父,其父“闻言大惊”,怒斥其子曰:“事主而害之,不忠也;受托而背之,不信也。宁可背信,不可不忠。覆宗灭嗣岂可为之?宜速首无罪。”说完便拉着他,来到郑成功住处自首,郑成功听完父子叙述,非但没有降罪,反而重赏他们,十分自信地说道:“吾乃天生,岂人能害?”此后,众将领、幕宾采取了种种保卫措施,虽有汉奸“欲施毒,奈何不得其近(指郑成功)身也”。

那么作者论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江日升记载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个“流民”、“海寇”,1628年(明崇祯元年)受明王朝招抚,维持沿海治安,因屡次建功,官至都督同知。1644年,清军入关,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是为唐王,改元隆武,封郑芝龙为建安伯。这时郑芝龙携郑成功引见,受到唐王赞赏,赐姓“朱”名“成功”,民间称为“国姓爷”。如此浩荡皇恩,郑成功刻骨铭心,永生不忘。1646年,清军擒拿朱聿键,郑芝龙见大势已去,叛明降清,父亲的这一做法,遭到郑成功的反对,他坚决不投降,乘船到南澳,募兵反攻,并取得了厦门为根据地,继续奉明正朔,从此与郑芝龙分道扬镳。父子间政治上的分裂,并不等于郑成功摆脱了“父为子纲”封建礼教的桎梏,其内心痛苦与矛盾相交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兄弟辈出现了裂痕,尤以郑泰、郑鸣骏为最,父亲反叛,兄弟间貌合神离,郑成功痛心疾首。与此同时,郑成功家中也出了件丑事,即其子郑经与乳母陈氏私通,郑成功初不知,后经人告发,“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赍赏,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功顿时气塞胸膛”,随即下令杀郑经、陈氏等人。郑经得知,与其幕宾相商,不但此事被他一一掩饰搪塞,而且还对郑成功说,若要一意孤行,准备与清军相妥协。遭此打击,性格刚毅、崇尚礼教的郑成功终于在1662年五月初八日(旧历)大呼:“吾有何面见先帝于地下也”,“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台湾外志》的作者江日升自称,编纂此书,乃据其父对郑氏“始末靡不周之,口传耳授,不敢一字影捏”,但其毕竟是一部以小说体裁写成的作品。郑成功“家族不睦,其子乱伦”是否是他致死的原因,还有待于专家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