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等你来解的人类难题
15608900000021

第21章 黄巢生死结局之谜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曾率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克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大齐政权,坚持斗争长达十年之久。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起义军最终归于失败,黄巢本人的生死结局也随之成了谜。历代探究者不乏其人,但至今难以定论。这些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说黄巢兵败被杀。《旧唐书·黄巢传》曰:“黄巢人泰山,徐帅时溥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此说认为,黄巢兵败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时,被外甥林言所杀。

二说黄巢计蹙自杀未果,最后请林言帮助结束生命。《新唐书·黄巢传》记载这一史实说:“时溥遣将陈景瑜与尚让追战狼虎谷,巢计蹙,谓林言曰:‘我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我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出也,不忍。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斩之,及兄俘,弟邺、揆、钦、秉、万通、思厚,并杀其妻子,悉函首,将诣溥。而太原博野军杀言,与巢首俱上溥,献于行在、诏以首献于庙。”这种说法比较详细地描写了黄巢兵败被杀的过程,认为林言不忍下手,黄巢最后自刎未遂,才由林言受托毙其命。

三说黄巢兵败后遁逸为僧。这种说法主要以野史、笔记小说为依据,认为起义军战败后,黄巢没有死,而是虎口脱险,做了和尚,并得以善终。其理由是:官修或钦定的史书绝不敢直书黄巢遁逸得脱之类的事,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值得怀疑,借助于野史、笔记小说的零碎记载,从中可以寻找更符合事实的答案。

宋朝邵博在《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早已指出:“唐中和四年六月,时普(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二都旧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太(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从实情看,若说林言杀黄巢于狼虎谷,献首于徐州,两地相距约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相距三四千里,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当时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就没有与黄巢状貌类似者。

宋朝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转引陶谷《五代乱离纪》说,黄巢遁逸后祝发为僧。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邵博也说,他曾多次到相传黄巢舍居过的洛阳南禅寺游览,见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为异耳”。据时人说,寺中更有故写真绢本尤奇,黄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杆看落晖。”尽管另一位来人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指出,流传的所谓黄巢诗作,是取唐诗人元稹的两首《智度师》诗拼合而成,但他对黄巢有可能遁逸的说法并未加以否定。

宋人多种笔记认为,黄巢兵败后遁入空门,做了和尚,又依河南尹张全义,舍于洛阳南禅寺,最终迁居明州(今浙江宁波)的雪窦山,法号“雪窦禅师”。张端义的《贵耳集》还说,黄巢“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南宋时,雪窦山上尚有黄巢的墓,每年邑官遣人祀之。黄巢兵败遁逸后的事迹,被描绘得如此细微生动,因此黄巢未被杀害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然而,若想确定黄巢的结局,尚有待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