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66

第66章 浅话五之园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的广泛传播,电影、戏剧等现代艺术被带到了内地小城益阳,专业的现代戏院因此出现了。著名的五之园就是其时的产物。1925年前后,由张国政、彭佑保,杨梅山、杨兴泰、曾二爹五人,在原先成功合建舞台之后,合议再建一家戏院,地址就选在二堡的古道街。戏院的名字来自五位股东,故称为五之园。据老人们回忆,戏院的场子较大,装修齐备,有厅座和楼座之分。在当时,它是益阳城内规模最大的现代戏院。

之前,益阳规模较大的宫庙,均建有戏楼、戏台或戏彩楼。如明代所建的城隍庙、清代所建的白马庙、七公庙、五福宫、万寿宫等,都有戏台或戏楼建筑,为包括湘剧在内的戏剧提供了众多的演出场所。清咸丰年间,本地湘剧戏班兴起。1860年前后,庆华班、福麟班、大观班和大兴班相继组班演出。除本地戏班之外,还引进过不少外地的。来益演出的多为长沙、湘潭的班社,如老仁和班、泰益班、泰和班等。到民国时期,城内有新舞台、五之园、爱国园和八德戏院等四家最有影响的戏院开展演出活动。

五之园的经营有自己的特色。戏院剧种以湘剧、汉剧为主,也有话剧、京剧、花鼓戏和魔术杂技等演出。为了招揽顾客,戏院在大门前每日高挂戏牌,上面标注剧目、戏班和角色等信息。还采用“游牌”、“打街”和贴海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扩大自己的影响。几年下来,五之园成了益阳城里为数不多的几家出名的戏院之一。

当时到五之园看戏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普通百姓很难来此消费。但是奇怪的是,起首那一年半载,戏院几乎场场满座。据分析,一来是益阳工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二来看戏捧角是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因此,益阳的官绅和商贾无不以到五之园看戏为荣。

但是,随着客源的大量增加,观众的戏风也每况愈下。民国中后期,一些地痞、流氓常年不买门票,寄生在戏院,起哄、喧哗、吹口哨等陋习时常充斥戏场。特别是1948年秋发生的一幕,最能说明其给五之园带来的巨大伤害。当时,五之园正在进行话剧《济公活佛》的演出,观众爆满。驻扎在龙山港的国军伤兵借口看戏强行入内,被县府警察劝阻,但制止无效,军警双方发生械斗。顿时戏院大乱,人挤人、人踩人的悲剧终于发生,许多人因此受伤。在混乱中,警察开枪打死伤兵三人,观众一人。事后一连数月,人们不敢前来看戏。

当然,戏风不佳也与演风不淑有关。观众看演出,看的是戏,盯的是人,一句话,戏里人生戏外看。演员的艺德,特别是女演员的人格魅力,是观众戏外看的焦点。而这一点,在五之园却是有所疏失的。建院之初,票友捧场乃志同道合的逢场作戏,仅开怀博笑而已。可是到后来,不少戏班的女主角有的投怀送抱,有的被人占有包养,与堂帮的妓女无异。因此在大众眼中,五之园不过是达官贵人消遣作乐、醉生梦死的风月场,也时常是市井百姓酒余饭后的话题。

20世纪30年代,益阳的古道街上时兴西洋电影,于是看电影左右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五之园一度改成影院,不断在戏院和影院之间变脸。1936年初,陈子松、鲁芝益等人租用五之园,开设亚新有声电影院,由陈铭华出任经理。这是益阳城里首次放映有声黑白电影,一度引起轰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亚新的经营止步于同年的12月,很是遗憾。五之园再次改成影院是1945年的事。这年的12月,商人梁桂生携家小自湘西第一次来益阳涉足电影业。他租用五之园放映无声黑白片,使用手摇放映机,每日一场。因技术过时,观众基本对无声片不感兴趣,所以苦撑到次年再难以为继,梁被迫离开益阳。当然,两年后,梁又重回故地,与人合办两家影院,一直经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五之园戏院一直维持到1954年为止。一场特大洪水摧毁了它,坍塌的五之园于是被迫关张歇业,完成了对观众的最后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