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41

第41章 民国综述

中华民国建立,全国分22省、4特区,后增至35省及西藏。1914年,湖南废府、厅、州,长宝道改为湘江道,辖益阳。1922年废道,益阳直辖于省。1938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今益阳分属第1、2、6行政督察区。

1940年,湖南省行政区划由原先的9个督察区,调整为10个。同年4月,第五行政督察区建立,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直至1949年7月止。这是益阳建置府级行政区划之始,全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

清宣统元年(1909),益阳县分23厢里,县城为“在城里”。1911年,益阳县分为7个城镇。1933年,又分为7个区,县城为第一区,下设2镇:龙兴镇(青龙洲至临兴馆)和麟兴镇(临兴馆到麒麟甲)。1942年,龙兴、麟兴合并为龙麟镇。1949年8月3日,益阳和平解放。8月13日,成立益阳县人民政府,龙麟镇改称城关区。次年,直辖于专区的城关区升格为益阳市,它是现资阳区的前身。同年8月,成立益阳专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城关区学门口,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包括除南县以外的现益阳市全部行政范围。

民国初年,益阳成为南北军阀混战的进退之地,兵税劫掠、经济凋敝,贻害百姓。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略物资身价倍增,刺激了县内锑矿业的兴起。1918年,战争结束,锑矿业衰退,民族纺织工业获得发展。始创达人工业社、珍记福袜厂、资阳工厂,并开办了五轮公司。其后,依次开设银行,兴修水利工程,修建长沙到常德公路,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成为湖南重要的粮、鱼、棉、茧等产出县,纺织工业较发达,商业日渐繁荣。英、日、德等国商人在县城开设洋行11家,控制主要进出口货物贸易。据《益阳地区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县城有商户2023家,全年商品出口总值银币584万元,多为稻谷、棉花、苎麻、竹木、土纸、纸伞、鱼类、湘莲等,其中稻谷外销50万~60万石;进口总值银币1039.4万元,多为食盐、布匹、煤油、烟草、棉纱、海味和面粉等。”1930年,湖南省以人口、经济、耕地厘金三项为确县标准,益阳被列为一等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城市及武汉等地相继沦陷,洋货大量减少,益阳一时成为人流和资本的避风港,工商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然而,1944年6月日军占领县城后,县内资江两岸先后沦陷,整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据《益阳地区志》记载,“日军侵华期间,县城遭日军较大空袭15次,死伤5000余人,兰溪镇被炸烧成一片废墟。全境因战事及日军屠杀死亡6959人,伤9636人。烧毁房屋2270栋,劫走粮食86749石,杀害耕牛1494头,物资损失总值2488亿元(法币)。”当时的景况是物价暴涨,“担米斤盐”,市场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抗战胜利后,人们还来不及平复乐极而泣的喜悦心情,内战就悄然降临。于是苛捐杂税盛行,抽丁抓伕的一幕幕在益阳四境上演。此后,由于连年水患,导致工农业生产急剧下滑,物价一日数涨,经济全面崩溃,民不聊生。

民国初期,益阳县城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十五里麻石街、青瓦木墙房屋为特色的近代城市。街道宽6米,全部以长条麻石铺成。据《益阳县志》记载:“街道以石铺之,民国十三年(1924)一律展宽,人力车往来乃无摩击之状。”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上下两层,木墙青瓦,雕梁画栋,建筑精美,还有不少青砖高墙灰瓦的西式建筑。“门面壮丽不减省城坡子街也,其房屋深者九进,浅者亦三四进。”这些房屋基本属于前店中坊后居格局,普遍采用南方“四水归堂”形式,左右两个天井对称分布,不仅保证雨水顺檐从天井排入下水道,而且还能有较好的通风采光效果。房屋的地面,则由青砖敷设而成。在工商业最繁荣的二堡,因富商官绅云集,《益阳县志》称:“二堡大码头一带,西式石库门面鳞次栉比、竞丽增华。”

民国时期,益阳以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省内,商品经济较发达。益阳的泉交河是当时著名的米市,益阳的粮食和其他物产由过去的自给自足的消费品变成了商品,通过资江航运远销到全国各地。民国《益阳县志》记载:益阳“境内之米,在丰年约可余六十万石。泉交河每年运赴靖港、长沙销卸之米约十万石”。同时,益阳的小商品在市场上逐步形成品牌,如益阳松花皮蛋,曾经行销全国,并畅销东南亚,民国《益阳县志》称:当时益阳“东西二门外皮蛋行数十家,收买西乡鸭蛋,制成松花皮蛋,运往汉口、宜昌各处,称为益阳皮蛋”。益阳的水竹凉席、小郁竹器、立生牌铁锅等,都成为市场上十分畅销的商品。清代《益阳县志》载:“旧称益俗,勤于农桑,拙于工贾。大约工匠所业,不过木、石、陶、瓦、皮、铁、织、染之类,民所需,工乃常习,此外细巧之技,多取资外方,贸易则谷米竹木纸笱之属,本地所产,外客集焉,故多开充牙行,或自行囤贩,次则屠沽小肆,其余诸货,则皆苏杭闽广豫章诸省客商营运,居奇于此,盖益滨资水,上通宝邵,下达江湘,舟楫流通,百货易集,故有金湘潭、银益阳之称。”但到了民国初期,随着水运大开和市井繁荣,《益阳县志》描述道:“长沙、汉口各埠号客坐庄,充箱盈箧,俗称银益阳,良有以也。”

清末民初时值乱世之交,风生水起的动荡局势造就了大批益阳籍英雄才俊。早在同盟会创始之初,益阳人夏思痛、刘文锦、刘承烈、姚宏业、卢性正等积极投身于推翻帝制的反清斗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不久,益阳籍革命党人鄢永成等受孙中山派遣,回益阳组织护国军倒袁。1918年,益阳人张昆弟、夏曦、欧阳泽、张国基等先后加入新民学会。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县城学生、工人及各界爱国人士组织集会游行,查禁焚烧日货。随后,张昆弟、欧阳泽、唐铎等十余名进步青年,先后同周恩来、蔡和森、李维汉、邓小平等一起踏上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救国救民之路。

1924年6月,中共益阳兰溪金家堤支部成立,这是湖南省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1926年10月,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下设支部38个,党员700余名。此后组建了农、工、青、妇女等群众团体和工农自卫军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张昆弟、夏曦、欧阳泽、熊亨瀚、曾士峨、袁铸仁、高文华、黄励等革命志士在当时湖南这片革命最活跃的热土脱颖而出。

1925年,益阳掀起废庙立学之风。数年之内,绝大多数寺庙被拆毁,据占办学。伴随着寺庙的消亡,大批私立学校和公办学校得以兴建,奠定了益阳现代教育的根基。自20世纪初开始,天主教信义会进入益阳,先后创办了一系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现代学校,对益阳形成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此外,信义会还创办医院和电信等服务机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益于在湖南独领风骚的教育,益阳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如周扬、周立波、周谷城、高希舜、林凡、莫应丰等。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著名国际义士何凤山博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