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14

第14章 学门口的文昌阁

坐落在益阳古城学门口的文昌阁,一说是唐朝贞观年间所建,而据可靠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它初为学宫,后改称圣庙,俗称文庙。

说到修建的原因,一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章惇开梅山,设益阳境内新、安二化两县,有施恩王法、修明教化和筑土立木加以纪念之意。二是宋代两湖分家,地势低洼的湖南,长期饱受长江洄水引发的洪涝水患和血吸虫肆虐成灾的贻害,致使民怨沸腾,地方与朝廷利益冲突加大;为了稳定洞庭湖周边政局,平息民怨,淳朴风俗,朝廷在洞庭湖周边广修书院庙堂等教化设施,以安抚一方百姓。除了岳阳修文庙(岳州学宫)、澧州建孔庙外,益阳古城学门口也修起了这座名叫圣庙的学宫。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吁与劝导,其中包含的舍小家、保大家的道德情怀,与圣庙的修建似乎是殊途同归。

几乎与北宋创办且早已湮灭的松风书院同期,学门口的圣庙能够经千年风雨在今天还有部分残存下来,离不开历代的重建和修葺。据民国《益阳县志》记载:“儒学始建于宋,历宋元,在县西门外,前临资江,后距鲁肃旧城,东距旧城濠,西至招仙观(胡文忠公祠)。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十三年(1380)知县田俊重建,十七年(1384)知县杨哲重修,始备其制。宣德四年(1429),教谕仰高倡捐重修焉。”元朝末年,圣庙毁于战火。明代初年,伴随着大批江西吉安一带民户落业益阳,其厚重鼎盛的耕读文化背景也一并带来,促成了洪武年间圣庙的重修。隆庆四年(1570),随着宋明理学受到进一步推崇,圣庙更新了旧制,扩大了规模。中为大成殿,左右为两庑。前为戟门,门东为名宦乡贤祠。其东南隅为古贤祠,左为泮池,右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东为训导廨,堂西为启圣祠,后为敬一亭,最后为教谕廨。堂的东西为进德、修业两斋。西斋之后亦为教谕廨。自堂折东而为门,又折南而为儒学门。门内之东,为文昌祠。

大成殿系砖木结构,为孔庙主体,由石基、屋架和屋顶组成。屋顶为传统庑殿造型,加覆橘黄色琉璃瓦。飞檐斗拱,极具气势。殿内塑有孔子座像,高约一丈。其后高悬一大匾,横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孔子头戴冕旒,双手执圭。神后牌上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中有供桌。其两侧有四配,分成至、圣、哲、贤、儒五等。东复圣颜渊、述圣子思;西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大成殿东西两端供有十二神位,两庑供奉先贤和先儒,各朝均不一。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被明末战火摧毁的圣庙在原址加以重建。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主厅为木石结构的二层楼房,庙宇宏伟,雕梁画栋,颇具宫殿特色。康熙二十年(1681),增建了高三层的文昌阁。咸丰年间,知县林廷式重修文昌阁。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成殿诏升为大祀,改祠为阁,正式得到慈禧太后册封,庙制亦有增饰。正殿供先师牌位,四配、十二哲分列左右。殿高六丈有余,深不止三丈,阔五丈有奇,中悬清圣祖等御书题额。殿前有古柏二棵,高约二丈,极遒劲苍老,生趣盎然。泮池左有柏一棵,亦葱茏有致。民国以后,祀典无常,军队驻扎,拆门棂以为薪,夷泮池以为厕,庙宇遭到极大破坏。1923年,地方集资重修文昌阁,阁分三层,高数丈,为城区制高点。大门前置汉白玉狮子一对,高约1米,状貌勇猛,栩栩如生。经过多次重修和改扩建,这座木石结构的崇祀性人文建筑已经演变成益阳古城的建筑地标。

1925年,益阳爆发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从砸碎旧意识形态开始,大批寺庙被毁,《益阳县志》估计约占总数的85%。文昌阁作为类似于寺庙的祭祀性建筑虽然苟延残喘,但其发挥的功能却备受质疑。果然,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到1929年,县政府将文昌阁改设为教育机构,其后厢附设民众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当局将中后两大殿改成忠烈祠,神龛横匾上挥写“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正中设有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两壁挂有捐躯将士遗像,刻有牺牲将士具体数目和名字。其中包括萧山令在内的将军级军官3名、校级军官38名、士兵多人、益阳战亡团员8名,还有盟军飞行员美国人罗伯尔的名字也赫然在目。1944年,一度外迁的民众图书馆重新移入,不久,益阳师范附小也在原圣庙开办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里,文昌阁倒也相安无事,虽然缺少必要的修缮,但是到了“大跃进”后期,出于破旧立新的需要,厄运开始降临它的头顶。1963年,益阳县拆除了文昌阁内的忠烈祠,在此大兴土木,建立起益阳县花鼓剧院。往后,由于古老的木建筑不断风化破败,缺少必要的维护与修缮,加之人为的蚕食不断,到20世纪80年代,文昌阁仅存一个牌楼作为剧院的前厅,其余部分皆荡然无存了。

1993年,益阳县将文昌阁列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1997年,它进入了益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崇文重教风气日盛,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百姓,都迫切希望乡邑文运昌盛,文曲星多多降临。特别是读书人,文昌阁是他们科举求仕寄寓红运大志的圣地。如果说考棚街为他们的进阶提供了比试笔墨春秋的场所,文昌阁则是这些莘莘学子发奋苦读的精神家园。相传明清以来,在外为官的益阳籍官宦回乡,先要至文庙更衣,然后到大成殿祭孔,毕后方可归家省亲。依此惯例,像夏宝、胡达源、汤鹏、胡林翼、肖大猷、刘集勋等这些益阳籍才子,无一不亲临文昌阁,祭拜里面的大大小小各种圣像的。所以,说文昌阁是益阳科举时代的一个文化符号,似乎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