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549400000009

第9章 感官敏感期(0—6岁)(2)

最后,记者通过询问各种问题才发现,原来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都忙着干活,只能把孩子都锁在家里玩。3个孩子能玩什么呢?气球!彩色气球!这位母亲在家里放了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气球。于是,这3个孩子在三四岁的年龄里都与这些彩色气球为伴。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就在这些彩色气球的世界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来了。这就为孩子们长大以后的艺术敏感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孩子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

故事2:

4岁的美美开始对色彩感兴趣了。每当她入幼儿园的教室,就会先拿起一块带图形的纸板,把图形画下来后,就非常专心地涂色。从开始剪纸一直到涂色完成作品,全部的过程都是她一个人在做,而且她对色彩的搭配也越来越协调,色彩感知能力明显增强。

星期六,美美没有去幼儿园,而是在家练习涂色。这一次,她的做法跟以前不一样了,她先把色彩板的形状印在纸上,然后就在纸上一点一点地涂抹起来,不知不觉地涂了好几个小时呢!

中午,妈妈喊美美吃饭,美美也不着急,她对妈妈说:“我涂完再吃!”妈妈知道,这是女儿在享受色彩敏感期,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不一会儿,她涂完了,才高高兴兴地去洗手吃饭。

吃完午饭,美美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午睡,而是又跑回涂色的地方开始了新的涂色工作……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在3—4岁时,就进入了色彩敏感期。开始,他先是非常喜欢认识各种色彩,一段时间过后,他就开始进入触摸、感知色彩的敏感期,就会涂色。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涂色的过程也是在为以后的书写做准备,通过最开始的乱涂,他以后的书写才会渐渐地趋于规律。

当然,如果父母或老师不去诱导孩子使用色彩的话,孩子基本上不怎么使用色彩。有时候,孩子画一张画甚至只用一种颜色。不过,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会体现在生活中,比如,他会选择色彩艳丽的玩具,会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等等。

引导小妙招

1.与孩子玩一玩色彩游戏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关于色彩的游戏,从而加强孩子对色彩的印象与认知,让孩子顺利地度过对色彩的敏感期。

第一,棱镜七色光游戏。准备一个分光棱镜,放在有阳光照射进来的阳台或窗台上,让七色光都反射在地板上,从而让孩子观察这些丰富的光。父母会发现孩子会被这些美丽的光线吸引。注意,游戏不要玩太长时间,否则孩子也会失去兴趣。

第二,光盘七色光游戏。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说过,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会对光盘很感兴趣。其实在孩子三四岁进入色彩敏感期时,父母还也可以利用光盘与孩子玩七色光的游戏。比如,父母把光盘的背面拿给孩子,变换角度,引导孩子观察,告诉孩子上面有很多颜色,七种呢!当然,父母也可以把光盘将太阳光反射到没有阳光的墙面上,让孩子去抓。注意,在玩这个游戏时,不要把光反射到孩子的眼睛里;也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把光反射到别人的眼睛里。

第三,填色游戏。准备一些填色图片和颜料或彩笔,让孩子去填色。开始时,填色图片可以是花朵、蝴蝶、熟悉的动物等,接下来就可以是一些简单的风景,如天空、草地、房屋等等。当然,孩子可能填的颜色并不“正确”,父母也不要急于去纠正,只是默默欣赏,鼓励孩子就好。因为孩子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2.是诱导而不是勉强

在前面已经提到,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诱导孩子使用颜色涂色,可能孩子就不怎么使用色彩。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诱导。但是,父母也应该明白,是诱导,而不是勉强。如果你发现孩子画画基本只使用一种颜色,但你诱导他,他也愿意用多种颜色涂,这时就不要勉强孩子。一旦父母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意志来做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要知道,有的孩子敏感期会提前到来,有的会延迟到来。就像一个孩子,还不到两周岁,就已经提前进入了色彩敏感期,那时候他已经能认识十来种颜色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还特别爱涂色。父母要学会耐心等待,因为孩子的色彩敏感期可能还没有到来。只能是慢慢引导他,鼓励他,期盼的色彩敏感期早日到来。

3.给孩子更多色彩认知的机会

父母要有意识地拿一些色彩艳丽的东西在孩子面前晃一下,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给孩子买那种最简单的8色蜡笔和12色的油画棒,同时告诉孩子这些都是什么颜色,告诉孩子的同时还应该拿那只颜色的笔在纸上画一下,以加深孩子的印象,提起他的兴趣。还可以买一些彩色的笔或颜料,让孩子自己去涂抹。当然,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投入涂色游戏当中,与孩子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热情的感染,喜欢涂色。

4.耳朵:不喜欢静悄悄,喜欢在有声音的环境中(0—2岁)

——给孩子能发声的玩具,在孩子耳边摇晃小铃铛 ,训练孩子的听觉

孩子出生后几个月,父母就能发现,他特别喜欢待在有声音的环境中。他会对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一旦他哭闹时,如果父母能摇动悦耳的铃声或放动听的音乐,孩子可能就会立即停止哭闹。这说明,孩子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良性刺激,以促进孩子听觉的发展。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爱哭。后来,妈妈就找原因,听孩子会在什么情况下哭。经过几次耐心地寻找,妈妈终于发现,一旦整个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音时,孩子就会哭。

当孩子听到有声音时,他就会停止哭声。有了这个发现之后,当孩子妈妈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就故意轻轻地弄出一点声响来,或者是自己轻轻哼唱。结果,当妈妈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真的不怎么无缘无故地哭了。

故事2:

4个月大的宝宝又哭了,这时,妈妈赶紧拿出刚买的拨浪鼓来,在宝宝面前摇了几下,清脆的鼓声传了出来,宝宝立即停止哭泣,眼睛开始盯着拨浪鼓看。

妈妈继续轻轻地摇,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然后妈妈说:“宝宝,看,这就是拨浪鼓,一致能发声的拨浪鼓!”说完,又摇了几下,宝宝的小手和小脚开始动了,看样子,宝宝是非常喜欢听这种声音的。

这位妈妈也有妙招,一会儿在宝宝的左边摇几下,一会儿在宝宝的右边摇几下,每次宝宝都会转头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敏感期分析

从故事1中就能清楚地看出,孩子确实是非常喜欢待在有声的环境中,一旦没有了任何声音,孩子就开始自己制造声音——哭。当有了声响时,孩子就会停止哭泣,这一点在故事2中也能够表现出来。而且故事2中的妈妈还左右摇晃拨浪鼓,促使孩子转头,从而锻炼了孩子颈部的骨骼和肌肉,真是一举多得呀!

研究表明,孩子在刚出生时,他的听觉和视觉是分开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对外界的刺激不能做出一致的反应。但实际上,在0—2岁这个年龄阶段,既是孩子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孩子听觉发展的敏感期。所以,在这个期间,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提供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既能训练孩子的视觉,也能训练孩子的听觉,当然也能训练孩子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孩子反应的灵敏度。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有声的玩具玩

父母可以把有声的玩具,比如小铃铛、拨浪鼓、音乐盒等玩具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玩。当然,在给孩子之前,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让那个玩具发出声音来,一方面是告知孩子这个玩具可以发出声音,另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做个示范。当孩子拿到能响的玩具后,他自己就会玩耍,从而刺激听觉。

2.父母摇动有声的玩具

父母手里拿着有声的玩具,将玩具放在离孩子25—30厘米的位置,一边摇晃,一边缓慢地移动,当孩子听到声音后,视线就会随着玩具和响声移动。注意,在移动玩具时,一定要慢一点,如果孩子的视线跟不上的话,孩子也会听不好。当孩子没有兴趣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带声响的玩具试试,或者过一会儿再玩。其实,这样的游戏既能培养孩子的听力,也能促进孩子的视觉发展。

3.在孩子的耳边发声

父母可以与孩子面对面,就是让孩子先看到你,然后,就在他的耳边喊他的名字,一边喊,一边摇头或远离孩子。这时,孩子也会随着父母的脸和声音移动。当然,父母也可以轻轻拍手、学一些动物的叫声,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寻找声音的来源,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

4.让孩子听听舒缓的音乐

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音乐,孩子也会被美妙动听、舒缓流畅的音乐吸引。所以,父母在家可以放一些好听的音乐给孩子听,但要注意,音乐的声音一定不要太大,最好有背景音乐的那种轻柔感觉。

5.注意声音一定要柔和

不管是给孩子带响声的玩具让他自己玩,还是父母给孩子做出响声来,都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声音一定要柔和,要动听,要悦耳。如果是那种比较恐怖、吓人的声音,成人听了都厌恶,何况是孩子,也一定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另外,就是不要太长时间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声音,否则孩子也容易失去兴趣。

5.噪音:孩子的“声音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也会对噪音敏感(3—6岁)

——给孩子故意制造点“噪音”,在“噪音”中提升孩子的听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听力也会明显提高,而且,他开始对噪音非常敏感,能听到非常小的噪音,而如果不仔细听,成人是听不到的;也有的孩子会对大的噪音比较敏感,表现就是很恐惧,听到那种大的噪音就哭泣,就会喊妈妈,喊爸爸……这都是孩子在听觉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其实,父母应该故意给孩子制造一点“噪音”,在“噪音”中锻炼并提高孩子的听力水平。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半夜,4岁的儿子突然从他自己的房间来到妈妈的房间,对妈妈说:“妈妈,外面有声音!”妈妈仔细听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听见。于是就哄儿子说:“快睡觉吧!哪有什么声音呀!”

儿子走了,妈妈刚躺下,儿子又来了,而且非常急切地说:“妈妈,外面真的有声音!”说完,还走到窗台,撩起窗帘往外面看。可他个子太矮,根本就看不到窗户外面是什么样的。

妈妈见儿子如此认真,就爬起来,把儿子抱起来,让他看看窗外有什么。透过窗户,只能看到大街上偶尔经过的汽车,汽车经过之后,四周就会静悄悄的。

于是,妈妈把儿子送回他的房间,刚给儿子盖上被子正要离开。突然,一阵怪声传来,这下妈妈听到了,儿子也坐了起来:“妈妈,有声音!”这种怪声反复了好几次。妈妈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底楼的住户在装修。传来的那阵怪声就是锯木头的声音。因为是冬天,大家的门窗都关得很严实,所以也不会听见什么装修的声音。

不过,妈妈还是有点奇怪,一开始自己怎么就没有听到锯木头的声音呢?儿子为什么能听到呢?妈妈有点想不明白。

故事2:

一位妈妈最近有点苦恼,她带4岁的女儿到楼下玩的时候,只要一有点大的响声,女儿就特别害怕,尤其是那种大货车经过的声音,更是让儿子惊慌失措,甚至会尖叫着喊妈妈。因为他们家住在开发区,工厂很多,货车也很多,所以,很多时候都无法避免这种大的噪音。

以前,女儿对汽车一直比较感兴趣,不管看见什么样的汽车,总会目不转睛地看,一直看到汽车从她的视线中消失。可最近一个星期以来,每次女儿听到货车、叉车那种声音就会像受到了惊吓一样。

这位妈妈说,以前她们家附近也老是有这些车在工作,也有很大的噪音,为什么以前女儿不怕,现在按道理来说,应该熟悉并习惯了才对,可女儿反而却害怕了呢?她还真是有点纳闷。

敏感期分析

故事1中,之所以成人在一开始听不到噪音而孩子却能听到,是因为孩子对噪音很敏感,他的听力比以前提高了。相比孩子来说,成人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了,所以可以把噪音过滤掉。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在白天是否对马路上嘈杂的声音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孩子并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就会听到一些所谓的噪音。

故事2中,虽然孩子以前对大货车、叉车的声音没什么感觉,但现在她的敏感期来了,就会对这种噪音非常敏感,加上这种噪音非常难听,声音又大,所以孩子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一种表现。

引导小妙招

1.给孩子制造一点“噪音”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故意制造一点噪音,比如故意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故意带孩子到一些比较嘈杂的场合,如菜市场、带扩音喇叭的商店等等,以此来锻炼孩子选择声音和忽视声音的能力,从而让孩子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应对“噪音”的能力,就故意在开着电视的情况下给孩子讲故事。开始的时候,电视声音很小,孩子能专心听父亲讲故事;后来,父母又把电视声音调大了些,和他给孩子讲故事的声音差不多,但孩子依然能够专心听父亲讲故事。

其实,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比较科学,培养孩子适应“噪音”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切不可希望一步到位。

2.要注意制造“噪音”要有度

当然,给孩子制造点“噪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有个度,一旦发现孩子已经烦躁不安,不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或坐立不安时,父母就应该带孩子走出“噪音”环境。否则,对孩子就是一种“噪音”折磨,是不可取的。

6.“妈妈腔”:孩子喜欢妈妈用“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的“妈妈腔”来跟自己说话(0—6岁)

——这种“妈妈腔”并不幼稚,也不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但孩子6岁以后,就不要再用“妈妈腔”了

处在听觉敏感期的孩子,一般都对“妈妈腔”比较关注。“妈妈腔”是什么?其实,“妈妈腔”是一种被很多妈妈使用的一种能够促进孩子听力提高的一种说话强调。“妈妈腔”有这样的特点:发音清晰、语速略慢、适度重复、语句简短、内容具体等。当孩子听到“妈妈腔”时,就会感到比较亲切,而且这样说出来的话孩子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妈妈腔”。当然,这种腔调能让孩子的听觉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给一个陌生的女士录了两段录音,一段是这位女士用正常成人的语言对婴儿说话,另一段是她用“妈妈腔”的语言对婴儿讲话。

录完之后,科学家就把这两段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们听。结果发现,听到正常成人式的语言时,婴儿们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但是,他们听到“妈妈腔”的语言时,大部分孩子都不停地转头,试图寻找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

故事2:

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女儿去公园踏青。她们看到了开得非常鲜艳的花,妈妈就带着女儿凑上前去,对女儿说了三个字:“这是花!”就像跟成人说话一样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女儿见到那朵花,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兴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