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549400000026

第26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6)

不过,儿子吃饭的时候,只吃肉,不吃青菜。而且,他还振振有词:“奥特曼只有吃肉,才有力量去打怪兽。”妈妈怎么劝他,他也不吃。于是,妈妈就指着一盘菠菜说:“你知道吗?那些大力士都喜欢吃菠菜,你还记得爱吃菠菜的那个大力水手吗?奥特曼很可能也是靠吃菠菜来增长力量的。”

听妈妈这么一说,儿子立即吃了一大口菠菜,但好像感觉不太好吃,就皱了一下眉头,妈妈接着说:“菠菜里面含有很多能量,奥特曼吃了才能有神力大败怪兽。”这下,儿子又吃了起来,还说:“奥特曼吃的菠菜也是这个味!”

敏感期分析

已经是父母的我们,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非常崇拜霹雳贝贝、小龙人、郭靖、葫芦娃、忍者神龟、圣斗士、希瑞、布雷斯塔警长等等,是否也曾经激动地模仿霹雳贝贝的动作,是否也把两只手伸出来比划过“降龙十八掌”的动作呢?当然,也很可能幻想过自己要是孙悟空该有多好,即使像猪八戒有36变、沙僧有18变,那也很好啊!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特殊的时期。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向往神通广大,都会崇拜那些神、仙、武林高手、有特异功能的人,于是就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就会在生活中模仿那个人。在成人看来,童年就好像是一个梦想的时代;但在孩子眼里,那就是真实的。所以,想当超人的男孩会全副武装,想当公主的女孩会让自己变得轻柔。

当孩子在模仿偶像的时候,他也在面临一个巨大的任务,那就是逐渐建立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形象,也就是“我是谁”,并且逐步给自己定位。这时候,动画片或书籍里的人物形象就能满足他内心的这种需求。所以,父母就会看到孩子成为了“警察”、“恐龙”、“超人”、“奥特曼”、“孙悟空”、“白雪公主”等等。也就是说,孩子摇身一变,都成了他理想中的人物,他会通过他喜欢的偶像来确认他自己,并且构建自我。

可见,孩子在模仿偶像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我。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尽情地去模仿,给孩子做梦的权利。但是,孩子在身份敏感期过后,父母再称呼他“孙悟空”、“奥特曼”什么的,他可能就会不高兴,他会说:“我就是我。”

引导小妙招

1.尊重孩子的身份认知

孩子把自己当成孙悟空、奥特曼、白雪公主等,这是他在确认自己的身份,是在身份确认敏感期的正常表现。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对身份的认知,不要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破坏孩子的认知。

一位妈妈看到自己4岁多的儿子每天都模仿孙悟空的一言一行,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也不分时间,甚至到晚上快睡觉的时候,他还提着金箍棒在所有的房间里煞有介事地溜达一番,用他的话说就是“俺老孙找找妖怪”。于是,妈妈为了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概念”,就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妖怪,你也不是孙悟空!”刚开始跟儿子这么说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意。可是,后来几天,妈妈一直这样给儿子说。有一次,妈妈刚说完这样的话,儿子就委屈地哭了,把金箍棒也仍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把自己当孙悟空了,情绪一直很低落。

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不妥,没有尊重孩子在身份敏感期的这种身份认知,从而导致孩子的身份确认敏感期过早地结束,这是不利于孩子的自然成长的。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给他自由,支持他的模仿行为。当孩子的这一敏感期过去之后,他的这种模仿行为会自然消失。

2.配合孩子的模仿行为

当然,仅仅是尊重孩子的身份认知还是不够的,父母还应该配合孩子的模仿行为。比如,孩子模仿孙悟空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模仿师父。要吃饭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悟空,我是师父,来吃饭了。”这样,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来吃饭。如果父母能够配合孩子的模仿行为,孩子就会很容易度过这个敏感期。

父母应该知道,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正在为自己性格的形成积蓄力量,从而让自我形象变得强大起来。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就会放弃模仿行为,走出幻想的世界。这个时候,就表明孩子已经顺利度过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

3.让偶想帮孩子改正缺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是想让孩子改正,却不太容易。其实,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崇拜的偶像来让他改正缺点,培养好习惯。就像故事3中的妈妈,就利用“奥特曼吃菠菜”让孩子改掉只吃肉的坏毛病的,从而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当然,孩子的其他缺点,也是能与他所崇拜的偶像联系起来的,父母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15.黏人:孩子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对父母,尤其是对妈妈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非常依恋妈妈(4—5岁)

——孩子并不是脆弱,而是开始表达情感,关注父母是否爱他,要给孩子表达情感的自由(4—5岁)

当孩子4—5岁的时候,父母还会发现孩子有一个“毛病”,那就是黏人,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对爸爸妈妈,尤其是对妈妈的态度、情绪特别敏感,非常喜欢依恋着妈妈。而且,他会因为一件在成人看来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而伤心落泪,委屈得不行。其实,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就表明孩子已经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最近,妈妈发现4岁的女儿特别黏人。一直以来,妈妈都认为女儿比较独立,一点都不黏人。但现在,女儿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开始黏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她就从她睡的儿童房里出来找妈妈,要是妈妈不回应她,她很快就会哭起来。

尤其是这两天,她晚上睡不了两个小时就会醒来,醒来就去妈妈的房间找妈妈,然后就要求妈妈抱抱她。然后,她才回去再睡觉。在以前,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还有,因为一般是爸爸下班去幼儿园接女儿,接回家后,女儿也是第一时间要妈妈去抱她。在这之前,好像她从外面玩多久回来,都不会让妈妈抱,即使在第一时间看不到妈妈也没事,但现在却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故事2:

这几天,家里的电话铃一响,4岁半的儿子就大声说:“不能接电话!不能接电话!”如果儿子看到妈妈要去接电话,他就跑过去拿起电话来说:“喂,你好,我妈妈不在家,再见!”有时候一天晚上来好几个电话,儿子都不让接。

妈妈感到很难理解,于是就去咨询一位儿童教育专家。专家告诉这位妈妈:“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到来了,他更需要你的陪护。”妈妈这才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妈妈就放弃了做家务,陪儿子说话、读书,儿子非常高兴。当电话铃响的时候,爸爸去接电话,儿子就跟妈妈在一起。

玩了好长时间,妈妈想起一件事来,自己好久都没有跟一位好友联系了,于是她赶紧起来拨电话,儿子并没有阻拦妈妈。不过,当妈妈跟那位好友聊了十几分钟后,儿子不干了,他跑到妈妈身边,大声说:“不让妈妈打电话!”然后就是对电话键一通乱按,电话中断了。

妈妈放下电话,发现儿子已经泪流满面了。妈妈非常平静地问:“为什么不让妈妈打电话呀?”儿子说:“我让妈妈陪宝宝。”

敏感期分析

当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他的情感世界就会被父母唤醒,他对情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所以,他就特别喜欢跟妈妈和爸爸在一起,感受来自父母的爱与温暖,像故事1中的孩子,就对妈妈特别依恋。

另外,孩子还希望妈妈和爸爸都把关爱给他,不能分心,所以如果妈妈去忙别的去,或者去亲别的小朋友,给别的小朋友分食物的时候,孩子就会以为妈妈不爱他了,就会很“吃醋”,就会阻止妈妈去做这样的事情,甚至会伤心地哭泣。

故事2中,孩子是非常希望妈妈能陪他的,当妈妈陪了他后,他就会感到很满足。所以,当妈妈再打电话时,孩子也没有像以前那样阻止。可是,当他发现妈妈聊了“很久”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后,他就会很着急,于是就强行让妈妈中断电话。其实,妈妈应该理解,孩子需要妈妈的陪伴,需要妈妈能全心全意地陪伴他,而不是一个分心的妈妈。

引导小妙招

1.要学会安慰孩子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对自己非常依恋,当自己因为亲吻别人的孩子或给别人的孩子分享食物时,孩子可能会很难过,会表现得不“大度”,甚至会大哭大闹,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任性,也不能认为孩子情感脆弱。实际上,这是孩子情感的一种正常表达。

对此,父母不应该呵斥孩子,而应该去安慰他,比如可以把孩子搂在怀里,告诉他:“妈妈很爱你!”“小弟弟是我们家的客人,妈妈亲他也是应该的,但妈妈会永远爱你的!……当孩子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时候,他的心情才会放松下来。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安慰孩子,孩子就会老想着这件事,就会把它变成心事。如果心事一直得不到解决,就很可能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2.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情感敏感期,会表现得比较“脆弱”,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尽可能地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就像故事1中的孩子,当他晚上睡两个小时就去找妈妈抱他时,妈妈也会满足他,这样,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的心情就会很差,他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就会感觉父母离他很远,从而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3.给孩子表达情感的自由

因为孩子在情感敏感期内,他会表达情感,会往父母的怀里钻,喜欢亲吻父母,等等。其实,这不仅是孩子在向父母索取爱,也是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应该读懂孩子的情感。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高高兴兴地接受和配合孩子,切不可按着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做出回应。否则,就很可能让孩子受到伤害。

16.爱哭:对委屈特别敏感,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委屈(4—5岁)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要理解关爱孩子,驱除他内心的委屈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当父母把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唤醒之后,他就会惊奇地发现,情感世界可以互动。所以,当他伤心难过时,他就会哭泣,这时,父母就会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所以,他就会对委屈特别敏感,就会用哭泣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或对爸爸的不舍,表达内心的委屈。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下午,妈妈迟迟没有到幼儿园接4岁的儿子。于是,儿子就与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沙子。到了晚上6:30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幼儿园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了。

他从前院跑到后院,从教室跑到卧室,都没有见到一个小朋友。这时,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老师看见了,就去安慰他。可他却哽咽着说:“我妈妈不要我了。”

老师说:“不会的,妈妈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忙着呢!一会儿就来接你了!”可是,他还是哭。

不一会儿,妈妈终于出现了。因为公司开会,她晚下了一会儿班。按说,看到妈妈后,儿子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儿子那个委屈呀,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安慰了他好一会儿,他才慢慢不哭了。

脸上还挂着泪珠的儿子问:“妈妈,你还要我吗?”

妈妈说:“傻孩子,当然要你了啊!”

儿子笑了……

故事2:

4岁半的男孩超超可活跃了,他感觉自己像个小男子汉了。一天,全家人到湖边散步,小家伙一直在一家人的前面开路,一会儿这蹦蹦,一会儿那跳跳,还前跑跑,后退退……

一家人看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小家伙,心情都很不错。突然,小家伙在路边当前跑的时候,不小心跌了个跟头。但是,他并没有哭,而且想自己爬起来。这时,妈妈快步了过去,说:“超超是小男子汉,一定会自己爬起来的。”这句话还真管用,超超一下就爬了起来,还自己拍拍裤子上的土。

可就在这时,奶奶已经赶到了孙子面前,连忙说:“哎呦,好孙子,摔疼了吧。来,让奶奶看看,奶奶给你吹吹,一定很疼啊!”奶奶说完这些话,孙子竟然大哭了起来。

奶奶连忙把孙子搂在怀里,说:“这该死的地面,把我的孙子给绊倒了,该打……”这下,孙子哭得就更伤心了……

敏感期分析

每个孩子都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孩子在3岁之前的哭泣大都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比如身体不舒服、饿了、想上厕所,等等,很少涉及到情感方面的原因。

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就会用哭泣表达委屈,表达情感。比如,当父母离开他外出时,或没有及时去幼儿园接他时,他就会伤心、难过,就会感到很委屈,就会落泪。就像故事1中的男孩一样,他表现得非常委屈是很正常的。

当然,如果孩子本来没有感觉有委屈,但周围人的话却让他感受到很大的委屈时,他也会伤心地哭泣,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就像故事2中的男孩一样,本来他是没有感觉委屈的话,但奶奶那么一说,却让他感觉到了无比的委屈。因为他会有一种错觉:遇到这种情形,就应该感到委屈,而且会感觉妈妈不爱他,不关心他,而奶奶却很在乎他。其实,处于情感表达敏感期的孩子,对于委屈是非常敏感的。即使有时候他感受不到委屈,但如果周围的人,如父母、爷爷奶奶等用话渲染出这种委屈来,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委屈”,就会哭泣。

引导小妙招

1.要有理智的态度

面对孩子的委屈,父母应该有一种理智的态度,既不能过分心疼孩子,也不能表现出默然的态度。就像故事2中的妈妈,她的做法是非常好的,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奶奶的做法就有待商榷。其实,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形,大都会像故事2中奶奶那样做。但是,父母应该知道,只有用理智的态度面对孩子类似的情形,才不会让孩子产生委屈的错觉,从而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所受的“伤害”。

2.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情感表达的敏感期,也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儿落泪。孩子的情绪常常随着父母的情绪而变化,只要他感觉父母的情绪有点不对,他就会很委屈,就会认为父母不再喜欢他,不再爱他了。于是,他的眼泪就会流出来。面对这种情形,很多父母就认为孩子太爱哭了,太脆弱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等等。其实,父母不应该否定孩子的情绪,要理解孩子,关爱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驱除内心或真实存在或根本不存在的“委屈”。

3.满足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