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外国篇)
15546900000015

第15章 威廉·塞德尔兹之父鲍里斯·塞德尔兹:天才教育法(1)

塞德尔兹,一个伟大的父亲,撰写了一部传世教育巨著《俗物与天才》,阐述了一种思想:没有天生的天才,天才都是先进教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他用这样的理念教育孩子,让孩子在11岁时就进入哈佛大学。

威廉·塞德尔兹,不到两岁开始接受教育,3岁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6岁上小学,8岁上中学,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9岁能解答博士级难题,11岁考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他就能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15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鲍里斯·塞德尔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师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他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儿子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少年天才。

培养天才而不是俗物

1914年,一个年仅15岁的美国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塞德尔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的儿子。关于他12岁时的情况,他的父亲塞德尔兹博士在《天才与俗物》一书中这样写道:

他今年才12岁,却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语背诵《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他还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同时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书籍,并熟悉美国的政治和宪法。

小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而不是俗物。那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俗物呢?塞德尔兹博士认为,循规蹈矩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天才,只有接受全面的教育才能成为天才。

小塞德尔兹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格兰特尔·哈塞,他就是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经常与塞德尔兹一起喝茶聊天。对他和他的家庭,塞德尔兹都非常了解,他这样说:

格兰特尔一出生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裹得非常严实,发现自己想踢腿时却不能自由地踢腿;他养成了吮吸拇指的习惯,为了不让他养成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他的手臂塞进袖子里,或者把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立刻便会听到“淘气”、“烦人”之类的指责。

家庭中总是有那么多恼人的琐事,父母时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大声争吵,这些争吵刺痛了格兰特尔的神经,他害怕,并哭泣不止。这样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挨父母的打骂。

他父母最关心的是他不犯错,所以,当亲戚邻居来拜访的时候,格兰特尔必须表现出自己很有教养:在女士递给他巧克力时,他必须礼貌地说“谢谢,夫人”;在男士命令他离开时,他必须恭敬地说“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不管多么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谈话时,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塞德尔兹博士看来,格兰特尔的智力很正常,应该说很聪明。他学习起来并不费力,成绩却很优秀。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没有乐趣,因为学校一心只想把他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即使再不合理的规矩他也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可以想象,格兰特尔在学校学不到太多的知识和学问,而且就算上了大学,他也不会知道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是的,他也有过少年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难道你想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怎么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他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他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则根本无足轻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目睹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孩子。有个穿着崭新衣服的孩子出来玩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他那身新衣服很快就弄脏了,不过只是稍微弄脏了一点,但他母亲发现时暴跳如雷,打了他一巴掌,一边数落着把他带进屋。一会儿,母亲又送孩子出来,孩子已换了干净的衣服,可还在哭,满脸委屈。10分钟后,那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出现了刚才发生的情景。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将为生活而痛恨他的母亲,更糟的是,他还会痛恨生活。

很多父母认为,应该教会孩子处处为父母着想,让父母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所以,培养孩子服从、礼貌和恭顺十分重要。殊不知,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就把孩子的自由天性扼杀了。孩子在小时候就被弄得没有一点生气,他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因为,他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

对此,塞德尔兹博士感慨地说:“在这种教育下产生出来的难道不是俗物吗?难道我们指望靠这些俗物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幸福与完美吗?不,俗物们只会成为那种狭隘的惟命是从的小人,一生只能低头哈腰,他们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

与格兰特尔相比,小塞德尔兹小时候反应灵敏,行动自由,也很顽皮。当你举起他时,他的身体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把可怜的格兰特尔举起来,他却像一袋笨重的土豆,他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出于防御和反抗。

小塞德尔兹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在婴儿时期,他不受衣服的捆绑,自由地活动身体,他饿了就进食,只有到必须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受到大声指责,也很少挨打,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耍,所以,他只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别的孩子用8年才能学完的课程。

教子点睛:

按一定的规格培养起来的、行动受到限制的、循规蹈矩的、内心受到压抑的孩子,他长大成人后一定会成为俗物;与之相反,不受太多束缚与压抑,孩子就能成为天才。今天的父母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

用游戏激发孩子的潜能

塞德尔兹博士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自由地发挥出天才的潜能。而对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就是做游戏。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在游戏中,他的各种潜能会被一一激发出来。针对孩子的各种潜能,塞德尔兹的妻子为儿子设计了五花八门的游戏,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等,尽力让儿子的潜能无一遗漏地发挥出来。

有一次,小塞德尔兹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开火车”的游戏,就是把一些木块连成一串,当作车厢,他在前面拉着“车厢”冒充火车头。这个游戏他做得很认真,不光要像火车那样发出“呜呜”和“咔哒咔哒”的声音,还要负责在到站时报站名,招呼想象中的“乘客”上下车。

这天,小塞德尔兹突然想到要增加几节车厢,使这个“火车头”能带领更长的火车,可是带钩子的小方木块都用完了,怎么办呢?小塞德尔兹想到了刚刚买回来的磁铁块,用绳子拴在最后面,刚刚合适。

他拴好一块磁铁,又拿来另一块。可是,好像突然着魔一样,那块磁铁怎么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块的后面。他一把它放到后面,就有一股力量将他的手弹开。小塞德尔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是那两块磁铁怎么也不肯吸在一起。

小塞德尔兹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磁铁,好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起来:“爸爸,快来看呀,这两块磁铁里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不愿意在一起。它们闹别扭了,谁也不理谁!”

塞德尔兹忍住笑说:“傻儿子,这可不是什么精灵,这是磁力的一个重要原理,磁铁分为正极和负极,而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你手上这两块磁铁都是正极,当然会因为相互排斥弹开啦。”

“真的吗?”小塞德尔兹怀疑他说。“不信?你拿那一块磁铁过来,对,就是缺了角的那块。这块磁铁是负极的,你再试试看,它们会吸到一起的。”

“真的!”小塞德尔兹觉得有趣极了,他的问题立即成串地出来了:“正极和负极是什么东西?磁铁为什么要分成正极和负极?为什么正极和负极就要吸在一起呢?”

塞德尔兹趁机教了他很多地质学上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与游戏紧密结合的,所以小塞德尔兹学习起来毫不费劲。

为了开发儿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塞德尔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例如,他曾经送给儿子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并可飞入空中。小塞德尔兹非常喜欢,马上就联想到它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他照着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小塞德尔兹正是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明白了飞机飞上天的原理,从而开始制作航空模型。

一天,塞德尔兹给儿子带回了几块眼镜片,有近视镜片,也有老花镜片,小塞德尔兹对新奇的事物一向感兴趣,他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眼花,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的东西,塞德尔兹任他淘气,不去管他。

当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向远处看时,他看到了什么呢?远处教学的尖塔突然来到了他眼前。他高兴地大叫:“快来看啊,爸爸,礼拜堂的尖塔就在这里!”从此,他懂得了望远镜的原理并亲手制作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

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游戏和动手玩耍,小塞德尔兹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当后来的人们称赞他多么富有天赋时,却不曾知道,他的天赋都是从游戏里产生的!

事实上,很多父母一直在期待一种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方式,既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又要适合在家庭中应用……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一直都存在,它就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