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15504100000040

第40章 红色革命第一山——井冈山

【必去理由】

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正确道路。

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享誉海内外。井冈山共有30多处保存良好的革命遗址,详细记录了井冈山那段光荣的岁月。

先睹为快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解放前,井冈山还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

全市总人口14.97万余人,总面积为1297.5平方千米。井冈山山势雄伟,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城市。

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其“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念,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迄今为止,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井冈山先后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观众3000多万人次。

巍巍五百里井冈,已和众多的革命遗址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生动课堂,成为井冈山对外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她先后被江西省委命名为“江西社会教育基地”、团中央书记处列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十佳基地”、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1996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民政部、总政治部六部委又将井冈山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井冈山革命纪念地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井冈山,具有辉煌的历史,绮丽的自然风光,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旅游胜地。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井冈山这块红土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景点导览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的茨坪。整座建筑为砖瓦结构、飞檐挑角,整个建筑既具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它建成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1962年,朱德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馆内基本陈列共有七个展室,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

在这里,观众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详尽的历史资料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随后,朱德、陈毅和彭德怀等人先后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为纪念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缅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1950年,在茨坪的东北边山岗上建造一座纯木质结构、正面书有“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的纪念塔。

1951年,木质塔被拆除,改建成砖木结构的纪念塔。在塔顶立一个泥塑红军战士雕像,但外型比较粗糙。1956年,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又将纪念塔的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塔顶重塑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

塔顶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学王教导员手书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从50年代开始,这座塔就成了向国内外宣传井冈山的主要形象标志。

1972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组织井冈山建筑队工人拆除塔顶红军战士雕像,并将塔底扩建为5.5米×5.5米的正方形。新建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镶刻有凹形“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

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与红军烈士墓相连,铺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阶,四周松柏常青、庄严肃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黄洋界

黄洋界位于距茨坪西北面17千米,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所以黄洋界又名“汪洋界”。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黄洋界还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

黄洋界,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延伸阅读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在湘南失利,还未归来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毅安率一营的一、三两个连急行军回到黄洋界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并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

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纷纷要求重返前线,儿童团、少先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全部动员起来,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配合红军作战。红军和地方武袋还建造了竹钉阵、铁丝网、篱笆、滚木擂石、掩体工事,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整个井冈山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敌人。

8月30日,云雾散后,湘军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共四个团开始进攻黄洋界。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天险,利用石块、滚木擂石、竹钉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

下午4时许,敌人不甘心失败,又重新组织了规模更大的进攻。就在这时,红军战士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红四军军械处修理的较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安放在红军指挥阵地附近。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由于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出膛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炸响了。

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红旗。一时间,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敌人原先得到情报说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看到这种阵势,以为我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回酃县境内去了。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脸,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既来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

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提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篇,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他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小贴士:

●注意事项:

1、井冈山雨水虽然较多,但阴雨连绵的天气很少。早雨午晴,午雨晚晴,或夜雨晨晴,都是常事。若遇到这种情况,游者不必败兴,雨后观景风光更加绮丽,云海、彩虹、瀑布、晚霞等尤为壮观,游时可尽饱眼福。

2、在高峻危险的山峰上照相时,摄影者选好角度后就不要移动,特别不要后退,以防不测。

3、井冈山风景区内竹林、奇花异草、药材、茶叶很多,这些都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旅游者在游玩时可尽情观赏,但不可采摘和挖掘。

4、井冈山是禁猎区,飞禽走兽严禁猎取。旅游者应自觉遵守。

5、井冈山建筑物、古迹很多,不得在任何建筑物、古迹、岩石、竹木上题字刻画。

6、为防止火灾,井冈山风景区沿途均实行定点抽烟。在吸烟时应自觉将烟头、火柴杆熄灭,不可随意乱扔。

7、为了保护井冈山风景区的清洁卫生,不可随地乱扔垃圾、废物,沿途皆有垃圾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