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15504100000027

第27章 中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必去理由】

岳麓山自然景观秀丽,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

在爱晚亭内,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古代……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让我们亲临岳麓书院,去感受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智慧宝藏吧!

先睹为快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史已逾千年。

岳麓书院从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被当世学者誉为罕见的“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创立。六朝时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从其创立伊始,岳麓书院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后经地方官员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几经扩建,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在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俗话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此,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观。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

这些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已与岳麓青山溶为一体,是岳麓山文化浩气长存的一个篇章,是岳麓山精神的一部分,是美景中最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页。

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儒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

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学府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景点导览

●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褚、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公元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公元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公元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主席,请求提书亭名,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请求。

●麓山寺

麓山寺在岳麓山半腰,是晋初的古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又恢复了原名。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麓山寺殿字的宏大。

麓山寺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山寺”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古树成荫,门内百花争艳,景色极佳。

观音阁为砖木结构,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年再次修整恢复原貌,并在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阁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左边一株是六朝遗迹,称“六朝松”,树龄在1700年以上,是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右边一株于清代被巨风拔去并被清代人补植,现在这两棵松树依旧生长的很好。

●黄兴墓

黄兴(公元1874~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

1907年起,黄兴先后参与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和赵声领导广州起义,亲率敢死队猛攻两广督署,威名显赫。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督师讨袁,事败去日本。1916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终年42岁。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

黄兴墓由花岗石建成,底座双层方形,十分高大。底座上矗立着11米高的四棱形整块花岗石墓碑,形状如长剑直指云天。墓的四周有石柱和铁栏围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非常庄严肃穆。

●蔡锷墓

蔡锷墓位于黄兴墓下,在白鹤泉旁,周围松柏环抱,十分清幽肃静。蔡锷(公元1882~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未满13岁即已考取秀才,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

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

1911年任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首义爆发,他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

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迫使袁世凯在一片倒袁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喉疾赴日本就医,于1916年11月8日不幸去世,终年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此。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挽联,悼蔡将军:?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标青史。

延伸阅读

●岳麓书院的七次兵毁与重建

由于社会动荡,朝廷更迭,岳麓书院曾无数次被战火摧残。其中大面积摧毁和大规模的重建有七次。

第一次是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兵南侵,北宋灭亡,苦苦经营达150余年之久的书院被金兵焚毁,史称“什一仅存”、“鞠为荒榛”,事过34年后才开始重建。

第二次是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兵南进,元将阿里海牙兵毁长沙,书院被焚为废墟,岳麓书院师生在抵抗元军的斗争中,不过大多战死,时过10年后才开始重建。

第三次是指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书院再次被战火摧毁,史称“寻毁为墟”。此后时隔60年,才有宁乡人周辛甫在废址上重建。又过了40年,知府钱澍也想到过重建,但两者均无大的举措。此后又过了25年,长沙府通判陈钢才全面重修岳麓书院。第三次兵毁书院后致使长达百余年停顿办学。

第四次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史称“毁败无余”。时过25年后,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书院被毁,而书院刚刚修好了才4年,这是第一次即兴即毁。

第六次是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史称“书院毁半”,第二年开始修复。

第七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出动27架飞机,对岳麓书院进行轮番轰炸,书院御书楼、二门、讲堂卷棚、百泉轩、文庙大成殿等建筑被毁,这是第一次被外邦强敌所毁。战后进行了简单的修复。

从上述七毁七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岳麓书院承受了太多的劫难,以及她顽强复生的人文精神。在上述重建中,尚不包括历次大修或其他人为原因的重建,如将岳麓书院每次重建、大修累积起来,足有数十次之多。

在这浩繁庞大的重建工作中,有不可计数的先哲大师、地方官员、乡绅和普普通通的劳动群众,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建设之功,我们后代要牢牢记在心里。

小贴士:

●交通:

从长沙市市区内可搭乘106、202、305路到岳麓山下车。

●门票:

岳麓山风景区票价:15元/人;成人团体票价:12元/人;学生团体票价:10元/人。

●开放时间:

7: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