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美龄全传
15490100000002

第2章 家世、成长与婚姻(1)

不同的家世:溪口蒋家与海南宋家

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中午时分,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

溪口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地处剡溪流人锦溪之处,故谓之溪口。沿剡溪而下,经40公里即达于宁波海港。自宁波乘船入上海,亦只一两天路程,是故,溪口与近代文明有较密切联系。自沿海到山地居民区,溪口亦是必经之地,行人往返,甚是繁盛。

蒋家的先世,据其族谱的记载,远祖为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国。斗柄回寅,星移物换,到元朝末年,溪口有了蒋氏一族。蒋介石的祖父名蒋斯千,以经商为主,经营官盐专卖盐铺,以及作酒和石灰等商业。盐铺店名为“玉泰盐铺”,店内还挂有官盐专卖的招牌,此后家道日益富裕。正所谓:“以商业起家,而尤精于盐务,家道以之渐亨。”

1862年,因为清军镇压太平军,战乱殃及奉化,蒋斯千盐铺停业,家乡亦近于毁灭。太平天国失败后,蒋介石之父蒋肇聪22岁受父命重振家业,专开盐铺。几年后,又把家业复兴起来。是为“殚精竭虑,和政府挂钩,经营起盐业专卖,只经数载,家业重振,盐务兹益盛”。蒋肇聪另有田地30亩。初娶徐氏,生一子周康,即介卿;生女瑞春。徐氏死后再娶孙氏无所出,孙不久病故,又续娶王采玉。王采玉既善女红,亦受父教,颇通文字。王氏生二男二女,长子由祖父起乳名日瑞元,名周泰,即蒋介石。

1895年,蒋肇聪去世,王采玉带着二男二女孤门度日。3年后,蒋兄介卿与王采玉分家另过。王采玉与蒋介石等,只分得王采玉自身居住的一幢小楼“素居”,名日“丰镐房”。“丰”代表蒋介石,“镐”代表其弟瑞青,合称为“丰镐房”。据蒋介石后来回忆,他母亲“受到过很多委屈,饮泣吞声,无可申诉”。甚至于田产被夺,还被诬告于公庭,备受迫辱,而“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由此可以想见,蒋氏母子是如何地含愤茹痛,苦不堪言。王采玉在此困境中挣扎,本人又刚强聪明,颇知文字,便于逆境中生出一种自强不息、力图振兴家业的坚强意志,自然也就把这种意志寄托在长子蒋介石身上次子又不幸夭折,蒋介石更成为王氏的惟一希望。因此,对蒋介石竭尽全力进行教导,促其努力学习,刻苦自强,以做番事业。

蒋介石6岁上学,学名蒋志清。读书之前和其后,蒋介石甚是顽皮和好动,他自己后来也常提及幼年的淘气。上学以后顽梗更甚,他自己亦言“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并经常挨母亲的捶打。但“他对生母的责打,视若寻常,依旧我行我素”,并且常对小伙伴们说,要做“没有人管的大官”。在私塾读完《大学》、《论语》等书之后,1899年,13岁的蒋介石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婆家从姚宗元读《尚书》,第二年,又于表叔家从毛凤英读《易经》。这年,蒋14岁,是毛或蒋自己根据《易经》的爻辞和彖传,改名中正,字介石。因《易经》中有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刚巽乎中正,而志行。”等等。意为刚强适度,即谓中正。故以介石为字,以中正为名。蒋介石以后谈哲学,往往好以“知己”为口头禅,与此当有重要关系。

1901年,蒋介石于崎下村皇甫氏家馆中从竺景崧受业,主学《左传》,并开始作“策论”。也就在这一年,他与岩头村毛鼎和之女毛福梅结婚。终是少不更事,拜堂后,他就将红缨帽子扔到地上,奔向屋外与村童抢放爆竹,甚是无状,宾客亲朋,均相向而笑。毛福梅比蒋介石大4岁,1883年生。与蒋介石结婚后,同居时间不多,因为蒋介石于第二年就到岩溪村从毛思诚受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

1903年,蒋介石转入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翌年,再转入宁波箭金学堂读书。蒋介石于该校深受顾清廉先生影响。他从顾先生处学得了两个方面的重要知识,影响及于终生。这就是性理之学、周秦诸子书和富国强兵思想。蒋曾回顾说:“吾国载籍之富,学术渊源之广远,略涉其涯矣,以及通晓读书法,窥见汉文门径,皆顾先生一手陶成之。”同时,顾先生又向青年宣讲了孙中山革命事迹,鼓励同学们出国学军事。他说:“青年欲大成求新,当出国留学异邦。”蒋介石受此教导,最后决定出国学军事,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途程,这对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905年初,蒋介石再转奉化龙津中学读书。这年3月,蒋介石剃去发辫,他把辫子送到家乡后,引来乡人大骇与纷纷指责,说他成了革命党,要杀头的。蒋介石则不顾这一切,泰然处之,并决心东渡赴日,学习军事。母亲虽不忍孤儿远离,但心中亦望儿子学成归国,出人头地,遂支持他留洋,并为他东渡日本准备费用。4月,蒋介石登轮东渡。当时他东渡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搞民族革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在本县龙津中学肄业的当时,因为痛愤乡里土豪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是那时看到日本以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发愤图强,战败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去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分子的义务,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

蒋介石本来是要到日本学军事的,但当时日本规定,中国学生要人日本军校受训,必须得有清廷陆军部保送方可。蒋介石贸然东渡,哪里有什么保送之说?无奈之下,只好进了东京清华学校学习日文,到冬季即返回家乡。但在这几个月的日本停留中,蒋介石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获,那就是他认识了陈其美。陈其美于同年到日本,先后学习警察和军事,很快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后由陈其美引荐,蒋介石开始认识孙中山并成为孙中山所重视的一个青年革命党人。蒋介石后来的前途地位,实源发于此。所以,蒋介石这次赴日虽留学未成,却因为结识陈其美而发生了人生道路的根本性转折。

1906年,回国后不久的蒋介石,幸运地考入了清朝陆军部设立于保定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同年冬,他又通过学校组织的留学考试,与张群、杨杰、王柏龄等人一起于1907年初赴日留学。这一次,蒋介石如愿以偿地进入日本军校学炮兵科。三年毕业后,到日本军队中见习一年,随后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

蒋介石到日本后,与陈其美重逢,并由陈介绍,于同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6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到日本,停留两周,在此期间,孙中山由陈其美介绍,约见了蒋介石。孙中山对他的印象,没有详细记录,只有一个简单说明,认为“他一定会成为革命实行家”。蒋介石自己则记得很清楚,1963年他在台湾的一次讲话中说:“我还牢牢记得,总理说:‘革命党的青年,应该不计名位,而要为革命任务牺牲、奋斗。美国建国英雄华盛顿,也并不是由他一个人的力量造成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无名的华盛顿共同奋斗,为他们的领袖华盛顿牺牲而造成的。我们革命者,不是要成为有名的华盛顿,而是要成为无名的华盛顿——无名英雄。’我听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绝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期勉。”

1911年武昌辛亥举义以后,蒋介石即和士官学校同学张群、陈星枢闻讯回国,于10月30日离日赴沪。回国后,蒋介石参加了杭州光复之役,旋回上海,任陈其美沪军第五团团长。从此,蒋介石追随在孙中山、陈其美左右,多从事武装起义工作。历经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等历史事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及其军队内的地位不断上升。

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次年3月,蒋介石应孙中山电召,离沪赴粤,参加护法斗争,就任粤军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不久,又任第二支队司令。这期间,多次向孙中山、陈炯明进呈作战计划。由于蒋介石生性暴躁,喜怒无常,且又自视甚高,固执己见,因而与粤军将领矛盾不断。因受到粤军将领的排挤倾轧,自己的权力欲望总不能实现,在这期间,蒋介石曾多次宣布辞职。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护法政权后,与拥兵谋权的陈炯明的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6月2日,孙中山电蒋,谓“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蒋介石尚未作出去留决定时,陈炯明叛变发生了。6月18日,蒋介石接孙中山再次电召:“事紧急,盼速来。”他立即贻书张静江托以后事,于两三千里外的宁波奔赴广州,摇一叶小舟登上永丰舰,侍卫孙中山,“共历艰险”。事后,孙中山在为蒋介石所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的序言中写道:“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对蒋介石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予以高度的评价。广州蒙难是孙、蒋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蒋介石开始崭露头角。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去苏联学习军事,为期三个月。回国后不久,蒋介石即被任命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24年6月16日,由蒋介石主持的黄埔军校开学。

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东山再起,进逼广州。广东大本营决定出师东征讨伐陈炯明。这时蒋介石虽已身兼黄埔军校校长、长州要塞司令和粤军参谋长等职,但仍没有多大实权。

蒋介石亲率黄埔军校学生军投人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经过激烈战斗,收复了东莞、石龙、淡水等地。当战场上传来孙中山逝世的噩耗后,蒋介石率领教导团全军在前线遥祭孙中山的亡灵。此后,蒋介石便把自己当成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因势利导,于1925年3月,在东征途中提出要尊孙中山为国父,举起孙中山这面大旗,树立自己的权威。

1925年7月,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屈居为8个委员之一,国民革命军建立后,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廖仲恺被暗杀后,国民党元老许崇智、胡汉民等,因涉嫌“廖案”,被迫离开国民政府。蒋介石瞅准时机,一跃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

在1925年9月东征中,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指挥大军兵分三路,一举攻占陈炯明的老巢,统一了广东根据地,此次战役使蒋介石威名大震。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蒋介石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进入国民党中央领导核心。

为了排挤共产党人,蒋介石于1926年3月,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共产党员李之龙等人,包围苏联顾问团寓所,并称汪精卫参与此事,把汪逼迫到法国居住。4月16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推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至此,蒋介石大权独揽,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人物。一个月后,蒋介石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整理党务案》,将共产党人排除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6月他自己又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国民政府委员。7月,蒋介石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6年6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被授权组建北伐军总司令部。

蒋介石终于集大权于一身,登上权力的顶峰,成为一个“铁腕”人物。北伐军胜利进军,蒋介石却背叛革命,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旋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他与宋美龄的婚礼,就在此几个月之后。

宋美龄1897年3月生于上海,小蒋介石10岁。她生长在近代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家庭,父亲叫宋嘉树(宋耀如、宋查理,本书只称宋嘉树)。作为一家之主的宋嘉树,其人生经历坎坷而奇特:偶然的机遇加上其勇敢无畏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他由一个贫寒的海岛农民之子变成受过美国正规教育的传教士,再由经商而成为上海滩上声名显赫的富翁,继而以万贯家财资助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并由此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亲密战友。尤其他对自己子女的成功培养令人赞叹、折服:他的六个子女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他的三个女儿,堪称20世纪中国最有名的“姊妹花”,她们因其赴美留学所获得的非凡气质和良好教养而魅力四射,成为民国初年最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所追求的理想佳偶。三姊妹因各自婚姻逐步进入中国政治权力核心。宋嘉树因女儿们及其所嫁的丈夫们在中国近80年的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女儿的父亲”。

宋嘉树,1866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韩教准。海南文昌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迫于生计漂洋过海寻找机会的侨民遍及南洋、北美、南美各地。韩教准有一位堂舅早年移民美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经营茶叶与丝绸,生意颇为兴隆,遗憾的是膝下无子。1875年,这位堂舅回乡探亲,韩教准正式过继给堂舅,更名为“宋嘉树”。不久,宋嘉树随养父来到了当时美国最繁荣的商埠——波士顿。这样一个极为偶然的机缘,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韩教准的一生命运,也成为近代中国出现宋家这个显赫家族的契机,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格局和走向。

养父为宋嘉树聘请了一位有经验的英语教师。这位林肯总统的崇拜者,对宋嘉树进行了系统、生动、形象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这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党打下了最早的思想基础。1871年,中国政府组织了中国教育团赴美,团中来自上海的两个小留学生温秉忠和牛尚周经常光顾宋嘉树的小店铺,他们总是批评宋嘉树所过的那种日子,劝他到学校去学一门有意义的学问,将来再谋一个理想的职业等等。而宋嘉树自己对茶店里的学徒生活也感到了乏味和厌倦,开始向往学校的学习生活。终于有一天,在好朋友的怂恿下,他鼓足勇气,要求养父允许他结束学徒生活,能够到美国的学校读书。但他没有得到认同,家人希望他安分守己,成为一名精明的商人,继承家业。

当时宋嘉树十分渴望过一种崭新的生活,走一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决定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家出走。这种有悖常理的行为选择,反映出宋嘉树主宰自己命运的坚定性格和胆量。他偷偷跑到波士顿港口一艘美国国税局缉私船上躲起来,想设法逃走。船长查理·琼斯是位心地善良而又虔信上帝的人,在弄清事情原委后,他被宋嘉树小小年纪就有明确的个人志向和勇气所深深打动了,因为美国人非常崇尚这种不靠祖宗余荫,而靠自己奋斗创造前途的人生哲学。在卡罗来纳州的威明顿,船长与在南卫理公会工作的朋友商量后,将宋嘉树托付给卫理公会主教派教会的头面人物佩奇·里考德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