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记忆课2
15485200000022

第22章 开发你的记忆潜能(4)

第一个实验是回忆照片内容。在英法战争期间,实验者请一些将赴战场的预备军官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肉搏厮杀的场面,英国兵正背对着镜头,手持刺刀,向对面冲来的手拿来福枪的士兵刺去。

看了一两秒钟,然后把照片拿走,要求被试者叙说照片上的内容。回答几乎差不多,他们都回忆说,他们对迎面冲来的法国兵印象极深,相反,对英国兵的进攻却印象模糊。这说明,他们对战争早就抱有某种先入的畏惧感,因而,一看到有法国士兵攻击的场面,就与这种畏惧感发生联系,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第二个实验是回忆讲话内容。被试者对政治都很有兴趣,且政见分明。一派信奉共和党,另一派赞成民主党,把他们聚在一起听讲演,讲演的内容全是有关国家人事、政治要闻等。

讲演前,告诉他们这是记忆实验,讲演的内容一定要认真记忆,但当时并不准备提问,而是在三周以后才提问。讲演的内容作了仔细安排:其中一半内容是斥责民主党的;一半内容是为民主党唱赞歌的。

三周后的回忆测试表明:追随共和党的人牢牢记住了斥责民主党的讲话内容,而信奉民主党的人则仅仅记住了与他们观点相一致的讲话内容。

这两个实验足以说明,先入之见是如何影响着记忆效果的。

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事先有所预想,或者有所期望的内容,那么你将很容易记住它们;相反,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本来就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内容,那么你将很难记住它们。

读到这里,你就会意识到,你始终感觉自己不能按计划行事,那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之见。这种思维定势,迫使你承认对自己的计划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从而放弃任何努力,那不是最大的错误吗?

因此,你一定要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按照你制定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记忆时间,并且坚持下去。

根据日程安排,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天应当学多少,怎样测定学习标准,这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时而异的。

有时,你发现自己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获取新的知识,记忆效能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仿佛不知疲倦地为你工作。但转瞬间,你又会蓦地感到记忆机关好像出了什么毛病,运转不灵了,甚至,你感到自己又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为此,你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竹篮打水。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短暂的,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就好像大脑一片空白,所有的记忆机能都处于一种停歇的状态一样。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记忆死亡线”。

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学什么,开始的时候,记忆效率总是很高,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初步摸索出一些掌握这门知识的路数。这时,你的记忆功能就像是加了油的机器,运转得十分轻快;又像是高山滑雪的运动员,从高山顺坡滑下,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然而,初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你会越发感到该记的东西太多,或是实例,或是词句,或是数据,如此等等,都应当记住。

遗憾的是,正需要记忆功能鼎力相助的时候,它却懈怠下来。到后来,它甚至好像完全在原地踏步,再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实际就到了“记忆的死亡线”上了。这就像高山滑雪运动员,滑到了一处平地,速度必然会越来越慢,但是,慢归慢,它并没有完全停下来,直至另一个高坡前,速度才会完全停顿下来。

同样的道理,记忆功能也一直在“记忆的死亡线”上慢慢运行着,直至你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向新的知识高峰攀登为止。以后,你又开始识记新的东西,而以往的学科知识不再闯入记忆范围。

如果你是个强者,你就会客观地面对现实,寻找着新的对策,闯过“记忆的死亡线”。具体方法后面还要谈到。

4.奖赏自己的记忆力

对自己的过人之处要不断地奖励,这样自己的优点才可以不断地发扬光大。

任何体育活动,优胜者总要得到奖励,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为什么在记忆活动中,有了进步就不该得到奖赏呢?运动员得到奖励,必然会受到鼓励,不断进取;同样的,你的记忆也需要及时得到奖赏,这样,才能刺激自己的记忆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你所说的‘奖赏’具体指什么呢?”记者在采访我时问道,“说到奖赏,总免不了破费,既花钱,又费事,不是有些得不偿失了吗?”

看来,世人对“奖赏”一词的特定含义理解得太肤浅,往往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诸如奖励、报偿等混为一谈,未免令人遗憾。

其实,我所说的“奖赏”与我们习惯的诸如奖励、报偿等词在表面上看不出差异,但其作用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该奖励的而不奖励,可能会打击当事人的积极性,从此消极下去;而在记忆活动中,该奖赏的不奖赏,就有可能分散注意力,使记忆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奖励的时间不合适,至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在记忆活动中,倘若奖赏时间不合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要花费更“昂贵”的代价。

为了使你更准确地理解我所说的“奖赏”,建议你稍停片刻,回忆一下当初阅读本书时发生了什么事。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阅读头几章时,有没有其他无关本书的念头干扰你呢?

2. 你曾放下书去倒一杯咖啡吗?

3. 你曾去给某位朋友打电话了吗?

4. 你曾打开收音机,去听听你所喜爱的歌曲了吗?

5. 你无意看到客人的糕点糖果后,是否放下书去拿几块来吃?

请在每个问题之后写上“是”与“不是”。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也许你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其实不然。它们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至少它们向我显示了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分心,而且这种分心是否能转换成令人愉悦的奖赏,从而更有效地刺激你的记忆。

如果对上述五个问题的回答从第二到第五都填写“是”字,那么,你肯定就不大可能全神贯注地阅读了,你的记忆已被分心所干扰了。

如果对所有问题都填上“不是”,说明我列举的事由不一定符合你的实际,因为完全杜绝分心是不大可能的。是什么事情或念头曾打断你的阅读呢?请你自己写下来:

我们知道,记忆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记忆时,会使大脑增加多余的负担,所以每当记忆时,大脑就会浮现出自己更喜欢做的事,而迫使精神分散,从而妨碍正常的记忆功能。这时,如果再想记忆,困难就更多了一层,因为必须先排除杂念,再集中注意力,然后再来记忆。比如,上面的答案,从第二到第五都填上“是”,说明你分心太多,很难再集中精力了。如果你仅仅被一两个念头或举止所打断,那就不一定是坏事。此时,你不一定要急于排除这些念头,恰恰相反,而是有意地找出这些念头,使之成为你心中潜在的目标。你应告诫自己:只有完成了这项工作,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求。这样,你就能利用这些念头作为诱导物,从而就容易突破这种记忆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分心也不可一概而论。固然,分心过多,必然会打断我们的记忆链条,从而难以再集中注意来弥合已断裂的记忆链。但是,适当的分心,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使这种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因素。比如,当你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后不妨喝一杯咖啡,打个电话,吃点糖果什么的来奖赏自己。

但是,这里强调的是,你必须做完既定的事情,才能奖赏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坐等奖赏,不能屈服于分心的压迫。

同样的道理,阅读本书,也应当因势利导地使分心成为近期目标完成后奖赏的必要手段。你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读完一章后,才能干别的事;没有读完,决不能迁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你的记忆能力,才会使分心这个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因素。分心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分心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怎样设定这个限度呢?

我以为,这种分心应以不转移全部注意力为限度。

既然是分心,它总得中断一下记忆线索,使你从实际学习状态中略微超脱出来。但是这种中断的时间决不能过长,因为过长时间的间断,必然会转移注意力。

有一个学生听了我的课,便学着奖赏自己,但效果总是不好。我就问他:

“你怎样奖赏自己呢?你在什么情况下奖赏自己呢?”

她回答说:

“因为第二天要上新课,我不得不预习,不过,我实在对它没兴趣,匆匆忙忙地翻了一遍,就看电影去了。”

很显然,这个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我所说的“奖赏自己”的深切用意。奖赏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全身放松,而是为了让你小有满足之后,更专心致力于你的工作。因此,这种奖赏要求:

第一,得有分寸。这个分寸得使你不要从正在做的事情中离开太久,而看电影,则完全把你的心思转移开来了,使你远离了正在做的事情,因而你就不可能再对此事产生注意,自然也就记不住。

第二,得分时间。奖赏应在完成某些具体工作后才能获得,而这个学生为了获得这种奖赏,匆匆完成了表面的工作。这实际是为奖赏而奖赏,奖赏的真正用意则被埋没了。

因此,我再次强调,分心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决不能让它转移你的全部注意力。

其实,有时你的要求并不一定太高,你不过是想喝杯茶,走动走动,或者凭窗远眺,做几次深呼吸。及时满足这些要求,看起来不起眼,却能足以刺激你的学习劲头,而且不会分心太久,不致注意力分散。

不到奖赏的时候,决不能迁就自己;但是,该奖赏的时候,决不能延宕。延宕奖赏同滥加奖赏一样,都达不到奖赏的真正目的。

小男孩大多很调皮,做母亲的往往无可奈何,只好说:“等你爸爸回来再惩治你!”爸爸回来了,狠狠地斥责了他一顿。但是你想过没有,这种训斥在孩子心里会有什么反应?他能把这种训斥与几个小时前的淘气联系起来吗?大约是不会的。孩子只是把这个训斥与正在发火的爸爸联系起来,由于时过境迁,训斥的本来意义已不复存在了。

惩罚与奖赏是一对孪生姐妹,惩罚要及时,同样,奖赏也要及时,早不行,迟也不行。

心理学家泽西尔德曾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在记忆过程中及时奖赏的价值。

实验要求被试者在七分钟内尽可能地回忆并写下三周以前所有愉快的经历。写完后,再换张纸,要求他们同样在七分钟内尽可能回忆并写下三周以前所有使他不高兴的事情。

写好以后,把两张纸收起来,告诉被试者实验已完,不给他们任何外在的压力和暗示。21天以后,突然再把他们集中起来,叫他们重做三周前的工作。

两次填写的表格对照起来,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下面是统计结果(按百分比计算):

高兴的经历不高兴的经历

第一次回忆16.3513.7

第二次回忆7.03.86

实验表明,不仅在最初记下的种种经历中,高兴的事情远比不高兴的事情记得多,就是在21天以后,高兴的事情也同样记得更多。

统计数字还表明,最初记录下来的高兴经历有42.81%在第二次回忆中被记住了,而不高兴的经历仅有28.18%能在第二次回忆中记住。

这足以说明,高兴的事情更容易记住。

奖赏自己,其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自然能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记。但是,这与记忆具体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这就涉及暗示的功能了。

当你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后,及时地奖赏自己,或喝杯茶,或打个电话,或凭窗远眺,你会感到志得意满:一方面,完成了任务,精神需要满足了;另一方面,又及时地奖赏了自己,物质需要也满足了。这对你来说,无疑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过了一段时间,你可能忘记了某些记忆的细节,但是,你对自己当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却是难以忘怀的。那种情感的体验,就是一种暗示,由情感的暗示,联想到当时物质需求的满足情形,继而联想到精神需求的满足情形。这样,你就很容易回想起当时学习的细节,回想起你要记住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