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鸟瞰法比部分法可少用83分钟。但也有一些实验显示:由于长度的不同,有时部分法则显得更经济一些。假设某材料很长,记忆顺序为ABCD……这时,你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先记A,待A完全记下来后再记AB,之后再将ABC连在一起记。这样,到最后不但该材料全部记下来了,它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同时得到了加深。这样做与“各个击破”之后再把它们连贯起来的方法相比,它的“整体感”加强了。不足的是,它的前部重复次数多于后部。但若将记忆过程略加调整,如:ABC→BCD→CDE……这样就可以避免力量分配不均了。
鸟瞰记忆固然有其优点,但当文章太长,材料太多,无法使用整体记忆时,不如化整为零。例如,连续4个小时的学习不如学50分钟休息10分钟,或把它们分为一天一小时,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些。
心理学家阿尔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读经济方面的材料。第一组每天读五遍;第二组每天读一遍,连续读五天。刚读完时检验成绩差不多,但两星期之后的复查表明:第二组的成绩比第一组好得多。第二组记住了材料的1/3,而第一组只记住了1/10。
得出上述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就在于分散学习中,学生有休息时间,可以进行巩固,从而促进了记忆力的提高。而且,分散学习可以避免因长时间学习而造成的兴趣下降、注意力减退等问题。同时,分散学习还可以避免前后所学的材料互相干扰。
当然,分散也有一定的限度,不可以分得过散,每次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这一点在前面已有论述,这就无须重复。总之,“集合”与“分散”都是相对的,哪种好些,哪种次之,应根据材料的长短、内容、性质、难度及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硬性照搬。也就是说,如果要记的东西是短小的(比较而言)那就采用整体法,反之用部分法。但这时也最好先用鸟瞰法对整体作了解,将其分成尽可能大的几块来记。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记住这一规律。
开头部分最容易记住,结尾部分次之,中间部分最难回忆起来。
这样可使你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尽量减少遗忘的发生。
本书在编排上是专为使你能从“整体”和“部分”的结合上获益而设计的。为了能使你对所学的或所记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这之后可以轻松地完成每一章节的学习,本书将以鸟瞰的形式向读者作系统的交代,使读者能对自己的记忆力的提高方法有一个生动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翻阅全书了解情况的时间。这也是本书与其他书的不同所在。
本书中“整体”与“部分”,协调有序。作为“部分”的章节彼此相连,贯穿全书,使你的记忆进行得轻松自如。
要了解事物,如同珍珠般地珍藏起来,永远在记忆库中发光。
联想是一种心理事实,表象和概念通过联想得以彼此追忆。人的头脑中经常存在着大量的联想,当人受到各种刺激时,这些联想便发挥其作用。联想在获取记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件事物唤起另一件事物,联想有助于各种新的记忆材料纳入一定的结构。构成联想的方式,既能为回忆提供便利,也能使回忆更加困难。心理学家莫里斯州·N·扬格和沃尔特·B·吉布森,根据自然记忆和人为记忆的普遍理论,强调指出:“在自然记忆中,联想是有逻辑的……但是,如果自然和逻辑的联想体系失灵,人为的、不合逻辑模式的联想可以在记忆中用作辅助手段。”各种有助于快速回忆的记忆法,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人们毫不费力地通过自发联想,回忆旧的记忆。这一过程称为无意识记忆。无论什么刺激,如声音、气味,看到的某个细节,都可引发对记忆的回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回忆是通过相似的事物或两个事物的区别实现的。当人们遇到某个人时,他们会寻找共同兴趣、一致之点。当人们读小说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记住这类文学作品的共同之处:其主题或主要情节,其故事或阴谋诡计以及小说中的人物。他们不难回忆起在一本小说中读过的某个特定人物,因为他们在另一本小说中也读到过,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类似人物。文学作品令人感动,人们被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所吸引,因为这些人物的性格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回响。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子,不仅因为人都有爱情,而且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摧残,它们阻碍了人的最美好的爱情心愿的实现。大部分读者首先发现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共同之处。与此相反,具有批评精神的人,特别是文学、电影、戏剧评论家,他们则首先研究文学作品的创新之处,即有别于过去同类作品的内容。评论家们竭力勾画某个艺术家或作家的特有风格,找出他们在观察和感触事物,以及在表达一般人的思想感情的方式方面所特有的东西。例如卓别林和基通有各自表达忧、欢的极不相同的方式,因此,给人以非常不同的感受。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表现出坚持不懈地寻找联想的特性。他们的精神一贯处于紧张活动状态,善于把每个联想都作为发现新事物的跳板。关于创造性问题,保罗·瓦莱里曾写过一本有独到见解的书,以揭示灵感的奥秘。灵感是诗人的第一联想,它不由自主地、突如其来地浮现在诗人的头脑中。但是,这只是诗人创作的起点。如果作者不积极寻找其他联想,他最多只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却写不成诗。只有创作劳动,才能把灵感变成真正的文艺作品。为此,要积极寻求有趣的联想,塑造独特的比喻形象,以及创造有关的韵律、节奏等。
几个世纪以来,各种观念的联想持续吸引着哲学家们的注意。联想主义之父、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区别有意识联想和无意识联想的创始人。然后,直到18世纪,戴维·休谟指出,无意识联想取决于与“外界的巧合”,因此,人不能加以控制。例如,人们并未想到在一块铺路石上绊一跤,但摔跤的事故发生后,人们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联想,想起很久以前曾在一个地方发生过同样的事故,产生过同样的感觉。
厄班戈斯穷其终生研究联想问题,尤其是“毗邻”联想,即一连串更改自然性的联想序列,此问题后边再详谈。后来,卡尔·琼格研究了梦中的联想。在若干心理分析学研讨会上,梦境中的联想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研究。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这是那些不情愿触及的、被埋没的联想,在无意识中自由浮现在意识中。莱翁蒂埃夫在其《记忆力的发展》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说:“这事我想不起来了……”他们便是确认,首先有一个联想在他们思想的链条上展现。当人们说:“让我想一想……”这表明他们在做恢复记忆的努力,在唤醒一种念头,而这念头的后面,将带出一连串的联想。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属于无意识范畴;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人则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联想。
将人们能够遇到的各类联想加以确定,是很有意义的。自由浮现的、自发产生的、凑巧出现的联想,几乎都是难以预料的。这可能是语音联想,即一个声音使人想起另一声音。而实际上,另一个声音,如果在另一个场合或在另一种语言中,则含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例如,法文中的“糕点”(gateau)和西班牙文中的“猫”(cato),发音非常相近。如果西班牙女孩玛莉亚送给一个五岁的法国女孩一只小猫,但却把猫说成糕点,法国女孩一定会笑着说:“玛莉亚发疯啦,你怎么把猫叫做糕点呢!”
某些联想与前面的成分有联系,因此很容易找到。这里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这是尽人皆知的,只要沿着逻辑联想的思维轨迹,就极容易找到。伊瓦诺夫举例说:福尔摩斯能够猜出他的朋友华生刚刚想些什么,因为他善于运用毗连联想法,抓住了一个念头在特定环境中导致下一个念头的链条。
由于环境状况是确定的和具体的,思想的发展也必然是有规律的。当人们试图揭开一个谜底时,他们就寻找可能存在的逻辑联系:动机、时机、机遇。当一个人与另一个讨论某个主题时,两人在同一时刻都在考虑这一主题,他们很可能作同样的联想,他们的心灵可能受到同样的感应。他们彼此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不由自主地说:“瞧,真奇怪,我们俩想得完全一样!”然而,这并不怎么奇怪,伊瓦诺夫指出,但要记住,这些联想与前面提到的自发联想,有很大的区别。既然无意识联想能提高记忆力,要求有意识联想发挥同样作用,自然是合情合理的。换言之,如果人们自觉地制造一些联想,并为了特定的、具体的理由加以使用,那么,他们就提高了控制自己记忆力的能力。人们还可以加强智力衔接,以改善回忆的功能;通过编织广泛的联想网络,扩大记忆能量;通过大量增加记忆标志,保持更多的记忆材料。有效记忆的关键是联想结构,因此,对联想的探索,或者对记忆材料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改善记忆力不可或缺的。在这方面加强游戏式的训练,人们就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善记忆能力。
学习记忆各种列表,是分析和联想的基本方法。这是一种很容易做的测验记忆力的方法,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贯这样做。用学习记忆列表测验记忆成绩,既可说明记忆技术的有效性,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实用手段。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写信、传呼、电话、去市场采购东西等各种日常杂务。把常容易弄错或忘记的物品写在一张纸上,以增强记忆,这种方法是很适用的。在开始练习学习记忆列表以后,虽然感到越来越无此必要,但仍可继续使用这些纸片,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作为一种保险措施或检查记忆效力的手段。要知道,过分依赖笔记和记事纸片,人们会忽略自己的记忆力,使其变得迟钝。为了记住列表,必须分析表上的不同物品,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当人们分析一件物品时,可从以下不同角度加以观察。
1. 类比法:强调两件物品的相似之处。类比法,即在两个或几个本来构造或实质不同的物品之间,通过想象找出其相似之处。例如广她使我想到我姐姐克里斯蒂娜,因为她们俩都长着蓝眼睛。
2. 区别法:强调区别对比的几件物品,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例如:“我想起布莱克(英文是黑色的意思)先生的名字了,因为他长着纯白头发。”
3. 分类法:根据不同事物或不同观点的特征,分别归类。分类是组织思想的自然法则,结成偶数是最简单的分类法。鞋和袜子、水瓶和水杯、眼睛和眼镜,总是相辅并行的。
所有这些思想方式,都是互相补充的,人们可以将其组合起来,以改善记忆。肯尼其斯·希格比宣布,他使用分类技术提高了对列表物品的记忆能力,从记住一张列表的19%,提高到65%。无论什么样的分类和联想都可以使用,用比不用好。记忆材料的组织程度与回忆的有效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记忆材料的组织程度越高,回忆的有效性就越大。
此外,在进行联想时,最好有意识地使用形象想象,这可进一步提高记忆效率。
这个列表中的事可以组合成如下偶数:A项和B项结成双,因为银行门前有个邮箱;C和D项结成对,因为理发员需要剪刀理发。
要把不同的事物分别归类就要进行联想;要进行形象联想,就必须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形象想象。归根结底,要发挥想象力来丰富联想。
如上述范例中的A项和B项成双,便可作如下想象:人们把支票簿投入邮箱,却把信递给银行职员取款。这场滑稽的悲剧形象把银行与发信连在一起,同时又把两个行动分开。它们之间的类比性,就在于两个行动发生在一个相近的地点。
再如把C项和D项结成对,则可作如下联想:理发师误用已经钝了的旧剪刀给人理发,理发者的表情是多么痛苦!
由于长期训练,联想思维会变成人的第二天性。数一下一张列表上的不同东西,将其分别归类,利用类比法在它们之间发挥形象联想,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或对立关系,一切取决于人的想象力,它会使列表上的东西变得真正容易记忆了。
形象联想的原则,可用如下方式贯彻执行:在获取一个记忆的时候,首先观察要记住的东西(比如钥匙)。接着,要仔细注视其周围。然后,要把钥匙周围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放在电话机旁边)做一番形象的想象,并记在脑子里。最后,要对钥匙-电话机作形象联想。在回忆钥匙放在何处时,钥匙和电话机便形成一个形象,同时浮现在意识中。当人们回忆把某件东西放在何处时,他们就是这样自发联想的,人们在想象中同时看到要找的东西以及放东西的地方。将这种自发联想方式变成有意识的动作,人们就会改掉过去常常忘事的习惯,保证牢记自己所存放的东西。